- 奉化知縣知州史料選輯
- 俞信芳
- 1863字
- 2020-07-16 10:58:43
應百里李天益來求作奉川十詠似之
高山處處著虛軒,來此憑欄便欲仙。下視浮云隔黃霧,半迎行日上青天。(右《廣莫軒》)
一水流南抱縣行,一橋在上壓溪橫。傍欄多少人觀政,要與橋平水與清。(右《慶登橋》)
庭中說法有親聽,龍去庭空水一汀。獨有亭亭歲寒柏,不知人世自青青。(右《虛白觀》)
傳說當年契此翁,偶然來此笑春風。忽拋布袋歸何處,地下天高一閣空。(右《岳林》)。
乳峰真可避人間,上妙高臺天可攀。未說曠懷便笑傲,堪從險處習間關。(右《雪竇》)
誰把深紅淺綠蟠,羽毛飛動倚風欄。時人不識來儀瑞,只向花前想象看。(右《鳳花》)
皮皴肉緊發蒼然,伏雪眠風傲歲年。不見南鄰龍臥者,本心元自直通天。(右《龍松》)
千尺嶙峋直立形,流傳神應挾風霆。石身本聚山川氣,便是人心聚處靈。(右《石夫人》)
火珠簇壓翠微鮮,丹粒團成蜜顆甜。爭為渴饕供燕豆,誰知赪汗困償藍。(右《楊梅》)
微風篆水自成碑,清月磨潭不受疵。萬里此通歸去路,扁舟堪載送行詩。(右《耀碑潭》)(《本堂集》卷四)
丁濟,字溉之,高郵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冬至三十年(1293)在任奉化縣尹。至元二十六年冬,移建社稷壇;二十八年,擴縣治,創奉川驛;二十九年,于縣學建天壽殿、養正堂、覺后亭;三十年,重修方勝碶;任上主修至元《奉化縣志》(十卷)等。理政凡公論所在,一字不改,有“丁相公”之稱。此其寧波方言“丁相公”一詞之來源歟?大德年間任興化縣知縣,后升溫州瑞安知州。
延祐《四明志》卷三《職官考·奉化縣·縣尹》:“丁濟。”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丁濟(有傳)。”《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僅著錄名字,在附注欄內曰:“至元年間,縣達魯花赤、縣尹上任年份無考。”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八《名宦》:“丁濟,字溉之,高郵人。先為寧國尹,忽白晝磚石飛空而下,破屋傷人。如是者累日,濟曰:‘奸民弄法,縣宰之責,強鬼興妖,城隍之過也。’遂檄城隍神,約三日不已,將罪爾神。未幾,果附人至庭,稽首服罪。自后,妖不復作。邑人呼為‘治鬼縣尹’。及尹奉化,興文教,恤民情,眾務悉舉。凡公論所在,一判不動,民稱之曰‘丁相公判一字’。”“丁相公”之釘(盯)準。此語不僅奉化,在寧波也相當流行。《四明文獻集》卷一《奉化社稷壇記》:“奉化社稷壇,舊在縣南,令秦辨之徙置西南二百步。其后圮而復修,迨今百三十余年。垓壝弗飭,鞠為荊榛。邑劇事繁,自錢谷獄訟,謂之不急。舊儀空存,嘉氣湮郁。旱澇札瘥,民罔克乂。至元二十六年冬,襄賁丁侯濟為尹,寅念民人社稷之寄,自古逌重,敢不只肅。稽經諏禮,規制一新。社東稷西,崇廣如式。風雨雷師,鼎列其次。圭石有嚴,植木有儀。奠瘞之位,齋祓之廬,毖祀揭虔,勿替敬典。明年正月告成,乃率寮寀,潔牲醴,為民迓續豐年之貺。”該《記》有“至元二十六年冬,襄賁丁侯濟為尹”語,則是該年冬始任職。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一:“奉化縣治,在城西北隅。嘉靖《浙江通志》:‘在寶化山北三里,唐開元間分漢鄞縣地建今治。宋建炎間毀,復建。’舊《浙江通志》:‘元至元十三年復毀,令王宗信重建。二十八年,令丁濟廣其址。元貞初升為州治。'”至正《四明續志》卷七《學校·奉化州儒學》:“至元乙酉(二十二年,1285),堂以颶風仆而復建。至元壬辰(二十九年,1292),縣尹丁濟創建天壽殿,在大成殿西又創‘養正堂’、‘覺后亭’。”按:養正堂,雖然置于大成殿西,但觀其教育內容與辦學體制,為孩童啟蒙之所。光緒《奉化縣志》卷九《學校》下《書院》:“養正堂,縣學西北隅,元至元二十九年,令丁濟建。延戴帥初(表元)為師。王應麟作詩以記其事,曰:‘戴帥初以巍科宿望,縣大夫強起為養正師。小子有造,自蒙入圣,其庶乎。應麟蓋深嘉之,是用作詩,以勉學子。'”至正《四明續志》卷四《河渠·奉化州》:“方勝碶,在州東三里。地理家云:‘碶乃一州之風水喉襟。’久為洚水所圮,沙土堙之。至元三十年縣尹丁濟修。”光緒《奉化縣志》卷六《水利》:“方勝碶……元至元中壞于洪水,令丁濟重修。”“廣平堰,縣西南十里四都四圖,即黃馬潭,舊名普平港口。閘接鎮亭之源,下注資國堰,溉田甚溥。元時鄉人爭水訐訟,縣令丁濟判定堰石尺寸,置閘開閉,酌田多寡,分水與之。”卷四十《舊志敘錄》:“至元《奉化縣志》(十卷),元縣尹丁濟主修,舒津、陳著、任士林同撰,教諭嚴德元編正。”
咸豐《重修興化縣志》卷六《秩官表·知縣》:“大德,丁濟、顧成。”萬歷《溫州府志》卷七《秩官志·縣職·瑞安縣》:“知州,丁濟。”按:《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溫州路·瑞安州》:“下,唐瑞安縣,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