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知縣知州史料選輯
- 俞信芳
- 6319字
- 2020-07-16 10:58:40
朝散郎致仕宋君墓志銘
隆興改元 永嘉進士得人最盛 尚書木蘊之既在魁選 一郡同登至二十七人。余忝末科,至乾道七年客授此邦。三年間,多與同年往還,甚樂也。后又假守,則在者已寡矣。今四十載,惟余參議光遠、宋貳車正卿在。鑰亦偶未死,故三人時以音問往來。而正卿又亡矣。明年,其弟習之持書求銘正卿之墓。抆涕之余,為序其平生而系之《銘》,且請光遠篆其蓋云。君諱晉之,正卿其字也。舊名孝先,字舜卿。五季時,處士靖自福之長溪徙溫之樂清。邑有張文君隱居,筑室為鄰,而緱山仙人吹簫臺峙其前,真勝地也。今八葉矣,子孫繁衍為名族。曾祖惟表,祖世則,俱晦德不耀。考允修,行義過人,有聲舍選,而終不偶。篤意教子,既口授以《尚書》大義,又力貧為之擇師。君既升朝,生封承務郎,后又贈至奉直大夫。妣萬氏,繼母張氏,皆贈恭人。由是邑人益勵子于學。君幼穎悟,日誦數百千言。弱冠從梅溪先生王公十朋游,學徒數百人,獨君首出。王公器之,曾以詩贈別,褒借甚至。未幾,入太學,登乙科,授左迪功郎,汀州司戶參軍。王公又以詩送行,期待尤遠。到官明銳,任事不擇劇易,郡政待戶曹乃決,有“霹靂手”之名,秋稼加耗病民,君以郡命蠲之,人皆歡服。校文三山,士逾二萬。杜君申有場屋聲,又嘗名薦書,文卷已遭摧剝,君識于眾人中,引義力爭,竟置舉首,果以經魁南省,人尤服鑒裁之明。時丞相王公淮、檢正吳公龜年、少卿鄭公伯熊同為部,使者皆欲出其門。外移長溪丞。縣去福州數百里,休戚幾不相同。丞相陳公俊卿為帥,君言邑之利病,多所開納。贊其長黃君藻,和而不同,相得尤深,罷官祖餞,揮涕而別。海舟之隸于邑者數千艘,君既被檄,總籍其目,分番以備調發,舟人安之。時造戰艦期會趣迫,君緩其期,事亦隨辦。伐木必親相視而后取,其免于斧斤者,號“宋公松”。丁奉直憂,治喪諸費,一金不仰于公家。歸營葬送,仍自為壽藏于側,泣曰:“尚當供養于地下也。”除服,調臨海令,以辦治聞。催科不擾,囹圄屢空。太守邀入簽幕,郡縣視猶一體,知無不為。軺車行部,士民遮道,稱德政者動數百人。樞密丘公崈為憲使,率諸臺薦于朝。及去官,壺漿攀戀,旗幟咽道,相望不絕,前此未有也。再調光化令。鄉人王公自中為守,每稱為老先生。被邊事簡,作亭豐山之顛,遙望臥龍舊隱,暇日相與登高吊古,哦詩度曲,不復以僚屬相遇。改奉議郎,知奉化縣。君三更邑寄,熟于綱目,刓方為圓,坐以無事,民大愛之。丞相謝公深甫,臨海人,素知治行,時在參預,欲引之周行。君赴部,授信州通判以歸。佐郡期月,即引年求謝事。謝公又卻其請,且勉留之。秩滿,竟以朝散郎致仕。或謂理賞可及正郎,君曰:“不翅足矣。”翩然還家,聞者愧服。天資孝友。奉直素為鄉曲所敬憚。以儒術自信,黜釋老之說,每曰:“親亡而藉緇黃以薦,何待之薄也?死欲速葬,或溺于陰陽家之言,以幸富貴,至累年不入土者,不孝為大。”其卓見類如此。君之執喪,一遵遺言,追慕老而不衰。歲時祭祀,焄蒿凄愴,如將見之,言及則必泫然。弟習之,少君四十歲,撫之如子,捐祖產以畀之,而不忍析爨。弟亦恭謹好學,事君猶父,門內以禮法稱,護墳塋如護頭目,拜掃必躬必親。宗黨貧者收恤、經紀,有孤女則為遣嫁之。不惟子弟承教修飭,廝仆亦能以生事相戒。有古樟蔭蔽甚廣,自號“樟坡居士”,晚又筑亭其上,榜曰“可高”,賦詩賡酬者眾,鑰亦預焉。嘉定四年(1211)八月屬疾,終于家,享年八十有六。娶孫氏,繼萬氏,皆贈安人。二子:長曰統,迪功郎,寧德主簿,衢州比校務,調邵武軍司法,姿稟端重,居家臨政綽有父風,不幸先二年亡矣;次曰纓。孫四人:、僑、俶皆業儒;幼曰宅。孫女四人:伯適進士劉頤;仲適國學進士張復道;叔從浮屠,名法定;季適進士萬逵。女孫三人。習之與纓將以五年十月丁酉葬君于縣蓋竹山,實附先塋,君志也。君敏而靜,貫穿百家。不為艱深之文,明白豐贍,詩辭高勝,淡而實腴。即席唱酬,鋒起泉涌,人畏其捷而服其工。所至留心風教,勉厲后學。長溪有隱君子林君維屏,號榕臺先生,君屈致邑庠。遇講書,與其長率邑之寓公聽焉,學者益勵。丞相梁文靖公聞之,遂招入郡中,一時政化之盛,君實啟之。憂居,開義學,來者輒受。勸諭有文,齋舍有銘,深衣大帶,濟濟翼翼,習俗益媺。臨海官事整暇,太守熊公克遇視學,則請君為說《春秋》。光化既為一新軍學,至奉化則又親見之,銳意興作。里士監南岳廟汪君伋與其弟份斥家財為之倡,眾亦競勸。輪奐鼎新,照映山川。舉梁之文,落成之記,皆鑰為之。自爾累舉,得士為多。家素貧,孫安人初以田四頃自隨,伏臘粗給。仕幾四紀,無一丘之益。客至必留盡歡,或假貸以續食,人為不堪,晏如也。歸老余年,齒落復生,發白更黑,頎然為鄉曲之望。詩文甚多,隨有散佚。今惟《乾》《坤》二卦、《中庸》《大學》《禹貢》《洪范》講義、《春秋十二公論》各一卷,《歷代中興君臣論》二卷,《擬進萬言書》一卷,《樟坡集》三十卷藏焉。銘曰:
阜陵取士,隆興之春。惟溫最盛,二十七人。我幸同升,洊官海濱相與往來,久而益親。四十余年,如星向晨。惟宋與余,壽逾八旬。宋君忽焉,而跡遽陳。行義治政,藹然弗泯。難弟貽書,其請甚勤。哀懷易感,勒銘翠珉。(《攻媿集》卷一百九)
蔡幾,慶元元年(1195)任富陽令,有惠政。慶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198年1月19日)任奉化令。慶元四年,罷公塘鎮稅。五年三月二十二日(1199年4月19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
民國《杭州府志》卷八《橋梁》二《富陽縣》:“縣西境各橋,恩波,康熙《富陽志》:‘縣西三百余步,舊名“莧浦”。宋太平興國九年圮壞,治平二年重建,改名“通濟”。紹興四年令王裒重修,更名“惠政”。慶元元年令蔡幾新之,復名“通濟”。'”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蔡幾,慶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作“蔡璣”,誤。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不誤。慶元四年,罷公塘鎮稅。光緒《奉化縣志》卷二《建置》上《附廢署·公塘巡檢司廳事》:“縣西北三十里公塘市中舊地,名高公塘。唐文德元年(888)置,鎮民戶買樸名課,管納官錢。熙寧二年(1069)添置巡檢駐札,巡捕私茶、鹽、礬、盜賊等。慶元四年罷鎮稅,止存巡檢。”
趙汝杰,字君用,宗室,慶元五年四月初四日(1199年4月30日),以通直郎任奉化令,嘉泰元年五月(1201年6月)任宮觀使。后嘗知宜州。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趙汝杰,通直郎,慶元五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嘉泰元年五月宮祠。”
雍正《廣西通志》卷五十一《秩官》:“趙汝杰,字君用,宗室。以朝奉郎任。”
錢光祖,臨海人,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1201年10月2日)以奉議郎到任。修惠政橋。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錢光祖,奉議郎,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到任。”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十五:“惠政橋,成化《四明郡志》:‘縣東北四里,舊名“善勝”,又名“通剡”。宋乾德間建,大觀間架木為梁,覆以瓦屋,易今名。'《奉化縣志》:‘建炎間毀于兵,令杜綰仍結木,紹興初令趙于玿重建。七年毀,令榮彝重建。后鄉士汪伋議易以石,與弟份首捐錢以倡之。令錢光祖既經其始,趙彥綰繼之,乃克有成。下為雙洞,上有小洞,以泄怒水,兩旁護以石欄。'”
《漢學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推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卷)2012年版第1256頁:“南宋開始,臨海成為吳越錢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除以上所說外,著名的錢氏還有錢端義、錢端徽、錢端英、錢符、錢揚祖、錢光祖……”是為臨海人。
趙彥綰,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1204年10月30日)以奉議郎到任,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07年12月16日)滿任。重建恕堂、改建惠政橋等。之后,任儀征令,建通判廳風月亭。嘉定四年至八年任滁陽守。嘉定十二年都大主管川秦茶馬監牧公事,后因“以死損之馬支破價錢,及都統司取馬,動以無馬卻之”任宮觀使。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趙彥綰,奉議郎,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到任,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敘縣·公宇》:“恕堂,聽事之西,獄之側。令榮彝建。聽政折獄之便坐也。嘉泰間趙彥綰為令,邑人吳懋為縣家葺理獄室,又以其余材重建此堂。”《敘縣·敘水》:“惠政橋,縣東北三里,舊名‘善勝’,又名‘通剡’。皇朝乾德二年建,后為洪水所壞。大觀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顧文記之。架木為梁,覆以廈屋,率十稔一易。開禧初,令趙彥綰因民之弗堪,告之曰:‘與其累修而累壞,孰若一勞而永逸。’民勸趨之,隨貲高下,協力鳩工,易之以石。下為雙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高廣十倍于前,車馬往來,如履平地。兩旁護以石欄,東西接兩市,南路入天臺,北路通明越。”
道光《重修儀征縣志》卷二《建置志(官署舊州治廢廨附)·舊州治附》:“通判廳,在省馬院北。初毀于開禧兵火,嘉定以后漸復其舊。舊志云:‘有亭曰“風月”,趙彥綰建并記。'”李之亮《宋兩淮大郡守臣易替考》2001年版第214頁:“嘉定四年(1211),趙彥綰,《滁陽志》:‘嘉定四年,以朝請郎知。'”嘉定五年(1212)、六年、七年、八年在任。《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五《黜降官》一二:嘉定十二年“十一月五日,前都大主管川秦茶馬監牧公事趙彥綰召赴行在,指揮寢罷,與宮觀,理作自陳。以監察御史徐龜年言:‘其以死損之馬支破價錢,及都統司取馬,動以無馬卻之。'”此外,(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也有記載,卷八十三《玉牒初草》:寧宗皇帝,嘉定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朔丁酉,以雪,賜輔臣宴于尚書省。徐龜年奏:‘前主管川秦監牧公事趙彥綰,靳吝本錢,不盡支散,致四川都統司戰馬闕數,乞寢彥綰召命。’從之。”
陳梅叟,永嘉人,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進士。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07年12月16日)任奉化令。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六:淳熙十一年甲辰衛涇榜,“陳梅叟,永嘉人,通判黃州”。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陳梅叜,宣教郎,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這位縣令名字中有一“叜”字,經檢《玉篇》,無該字;檢《漢語大字典》第2版,曰即“叟”字;檢《四庫全書》電子版,均以“叟”字應檢。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注曰:“《乾隆志》誤‘容’。”《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也誤作“容”。著有《書說》,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一:“《書說》,萬歷《溫州府志》:‘陳梅叟著。'”
馮多福,無錫人,字季求(一作:季膺),寄居常州父田。紹熙四年(1193)進士。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1211年4月26日)以奉議郎任奉化令,五年十二月轉承議郎,至七年六月十五日(1214年7月23日)任滿。在任政績多多,有記不勝之勢。九年知徽州。十年改淮西提舉兼提刑、運判。十三年,入為司農寺丞。十六年六月七日,福建提刑放罷。寶慶中,出知鎮江府。紹定元年奉祠。
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一《人物類》六《科名》:紹熙四年陳亮榜,“馮多福,字季求,寄居常州父田,歷司農少卿、將憲卿部,權州事。奉祠終”。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馮多福,奉議郎,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到任,五年十二月轉承議郎,七年六月十五日滿。”《敘縣·公宇》:“鎮東樓,縣東北四里,市之心。先是,惠政橋成,壯麗為一邑冠。陰陽家云:‘無以厭之,恐有郁攸之變。’未幾,果驗。嘉定中,令馮多福乃建此樓。”(至正《四明續志》卷三《城邑·奉化州·公宇》:“按志:樓創于宋嘉定六年,知縣馮君多福。處州教授王宗道為之記。”)《敘縣·驛鋪》:“龍津館,縣東北四里,西市之東,惠政橋之西,臨大溪側。嘉定中令馮多福建。”“登陸館,縣東三里,市南門之側,令馮多福建。孫興公賦:‘登陸則四明、天臺。’故取以名。”《敘縣·敘水》:“新橋,縣東三里。先是,溪流溢涸無常,橋以石為步,步疏其流,若古之七星橋然。上流漲則石轉移,下潮長則步漸濕,民常病之。嘉定中,令馮多福疊石為柱,前銳后平,以破水勢。亙板其上。上流漲則逾橋而過,橋不為動;下潮長則不及橋之板者常一二尺。往來始便。”“惠政橋,縣東北三里,舊名‘善勝’,又名‘通剡’。皇朝乾德二年建,后為洪水所壞。大觀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顧文記之。架木為梁,覆以廈屋,率十稔一易。開禧初,令趙彥綰因民之弗堪,告之曰:‘與其累修而累壞,孰若一勞而永逸。’民勸趨之,隨貲高下,協力鳩工,易之以石。下為雙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高廣十倍于前,車馬往來如履平地。兩旁護以石欄,東西接兩市,南路入天臺,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馮多福猶以兩堤未堅縝,復甃之。賦詠者甚多,有題洞底者曰:‘鑿開蒼璧玉棱層,疊作溪橋兩洞成。影落波心雙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鰲頭近接東西市,鯨背平分南北程。須信巨川從此濟,區區溱洧浪傳名。'”此詩,《寧波地名詩》2007年版第504頁作:馮多福撰詩。不知所據。詩之“光含石眼一星明”,即橋之二孔間設“小洞”,既省工料,又可以泄洪。其功能相當于趙州石橋主拱兩肩之小拱圈,也是為泄怒水而置也。這在奉化交通工程技術史上應該記上一筆。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敘水》:“清甘泉,縣城內,雖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馮多福嘗記之。”延祐《四明志》卷七《山川考·泉·奉化州》:“茯苓泉,在州城,令馮多福作記。即七星井之一。”此兩記筆者嘗檢光緒《奉化縣志》,未見,惜哉。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學校》:“嘉定七年,令馮多福又筑尚友亭于射圃之后,每輟俸以養士,且勸率鄉之賢有力者出產為永業。今此產遂供偕計續食之費,而士之德馮令不忘也。邑之先進樓公郁、王公說,士皆師之。故并馮令祠焉。學之更新,攻媿樓鑰記之。尚友堂成,丞周勉記之。”延祐《四明志》卷十四《學校考·本路鄉曲義田莊·奉化義莊廩》:“義莊,自宋嘉定年間縣令馮多福以學廩不足,出家貲為倡,集八鄉父兄出田或貲或買田共七百石有奇,別為廩以貯。嘉定七年縣丞周勉為之記。”嘉靖《寧波府志》卷二十五《名宦》:“馮多福,無錫人,嘉定四年知奉化縣,置義倉,修學校,請蠲夏稅,治水利,惠政甚多,立祠于學。作龍津館及登陸亭,各有記。”
弘治《徽州府志》(刻本)卷四《職制·郡縣官屬》:守臣題名,“馮多福,朝奉郎。嘉定九年(1216)八月到官,十年七月改淮西提舉兼提刑、運判”。卷五《恤政·倉局》:“又詔會府,咸置藥局。《續志》載:‘廣惠藥局,在州衙之西,始創于嘉定二年。馮多福其后遷于東譙樓之左,與便民質庫列置。'”任至“嘉定十一年戊寅(1218)”。十三年,以司農寺丞點檢試卷。《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選試》:嘉定“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命……司農寺丞馮多福……點檢試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五《黜降官》一二:嘉定十六年“六月七日,福建提刑馮多福與宮觀,理作自陳。以臣僚言多福身為監司,不知奉法循理。”寶慶三年(1227)五月任鎮江知府。至順《鎮江志》(《宛委別藏》本)卷十五:“馮多福,中奉大夫,直寶謨閣。寶慶三年五月至,紹定元年(1228)十二月乞祠。總領岳珂權。”在鎮江之職務,據南宋岳珂《金佗稡編·金佗續編》卷十六《賜謚吏部牒·碑陰記》落款,為“中奉大夫直寶謨閣知鎮江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節制防江水步軍馬鎮江都統司諸軍在寨軍馬河東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借紫馮多福”。“紹定元年十二月乞祠”,獲準,不久逝世。在鎮江嘗撰《研山園記》,斐聲園林界。《中國園林藝術辭典》1994年版第317頁:“馮多福,生卒年不詳。南宋無錫人。寶慶三年(1227)至紹定元年(1228)繼岳珂任鎮江知府時作《研山園記》,記敘研山園的來歷及景觀,指出玩石也罷,筑園也罷,無非適意。所謂‘己大而物小’之理是也。同中國古典園林寫意手法相通,即不囿于自然而得己意趣。”有子馮眾,弘治《八閩通志》卷四十六《選舉·科第·福州府》:“馮多福,眾之父,寄居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