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吳哥古跡與世界遺產

第一節 吳哥古跡簡介

位于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約240千米處的吳哥古跡“吳哥”來源于梵語Nagara,意為都城。,是公元9—15世紀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吳哥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世紀。當時,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802—835年在位)宣布從爪哇獨立,并完成了國家統一,自此開啟了柬埔寨歷史的新篇章。他首先將都城定于今吳哥東北約30千米的荔枝山區域,此后幾百年間國都雖幾經變動,但一直在今天的吳哥/暹粒地區附近,后人習慣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吳哥王朝吳哥王朝世系表見附件1。。

圖1.1 吳哥通王城城門本書中的照片,如無專門說明的,由兩位作者或援柬工作隊其他成員拍攝。

吳哥王朝鼎盛于11世紀,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12世紀中葉開始,吳哥王朝陷入連年征戰,吳哥王城也曾被占婆(主要統治區域在今泰國境內)占領。在阇耶跋摩七世統治期間(Jayavarman VII, 1181—1215/1220年在位),吳哥王朝得到復興,并開展了大量的建設項目。但國家在他死后又迅速衰落下去,期間吳哥城也曾數次被泰國軍隊攻占。1431年,吳哥又一次被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的軍隊占領,國王決定放棄吳哥進行遷都,并于1434年定都于今天的金邊,吳哥王朝宣告結束。吳哥建筑群也從此逐漸荒蕪,慢慢湮沒于茫茫熱帶叢林之中。


之后吳哥地區雖然一直有少量民眾居住,也曾陸續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傳教士到達過這里,但它一直不為外界所廣泛知曉。直到400多年后的1860年,吳哥古跡被法國自然科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發現,并向歐洲和世界廣為宣傳介紹,它才重新進入世人的視野,并逐漸開始得到保護。

圖1.2 法國自然科學家亨利·穆奧(Heri Mouhot, 1826—1861)

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吳哥古跡共包括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約400多平方千米的叢林中,其中最廣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是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亦稱大吳哥,在高棉語中意為“大城”)和吳哥窟(Angkor Wat,亦稱小吳哥Wat是高棉語中的“廟”, Angkor Wat意為“都城廟”。)。吳哥通王城由上述復興吳哥王朝的阇耶跋摩七世在原先的吳哥王城附近修建,占地約10平方千米,四周圍繞以約7米高的城墻和寬達100米的護城河,東邊有兩座城門,其余每邊各有一座城門。王城內重要的建筑包括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王宮(Royal Palace)、斗象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十二塔(Prasat Suor Prat)等。

圖1.3 巴戎寺

圖1.4 巴戎寺著名的“高棉的微笑”雕像

巴戎寺位于王城中心,是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國家寺廟,寺門向東,內外兩層回廊皆刻有浮雕。外回廊的浮雕內容包括戰爭及耕種、漁獵、集市貿易、婚禮、雜技等場面,內回廊的浮雕內容主要以神話故事、王宮生活為主,而令巴戎寺舉世聞名的則是第三層上的54座刻有“高棉微笑”的獨特臉形塔。


王宮在巴戎寺北邊,由于當時的宮殿是木結構,現巳無存。王宮前的高臺是國王聽政、接見外賓和檢閱軍隊的地方,石臺上的木構建筑也已不見。由于高臺階沿雕刻一排巨象,因此被稱為斗象臺,臺前廣場對面有小石塔12座。


王宮附近的巴方寺建于11世紀中葉,是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1066年在位)所修建的國廟。巴方寺的高架甬道長達170余米,正殿分為5層,向上逐漸縮小,回廊中有大量的小幅浮雕,有以印度史詩為題材的故事,也有描繪古高棉人日常生活的場景。殿后西側有一尊巨大的臥佛,據推測是15世紀以后人們拆除了部分原有建筑,用拆下來的石塊所建造。臥佛尚未完工,僅堆砌出了躺臥的形狀。


位于吳哥通王城南門外的吳哥窟不僅是吳哥古跡的重要象征,還出現在柬埔寨國旗上,成為整個國家的象征。它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1113—約1150年在位)下令修建,坐東面西,圍繞以寬達190米的環濠,周長5.6千米。環濠內有石砌的外、內圍墻各一道,從西門穿過外墻后有一條300多米長的神道通往內墻,神道兩側各有一座藏經閣。吳哥窟的主殿位于內圍墻里,坐落在三階層的臺基之上,每層臺階上都有石砌回廊。吳哥主殿的浮雕內容主要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

圖1.5 王宮遺址

圖1.6 斗象臺

圖1.7 巴方寺

圖1.8 巴方寺臥佛

圖1.9 吳哥窟

圖1.10 柬埔寨國旗

在吳哥窟和吳哥通王城附近其他著名的建筑還有巴肯寺(Bakheng)、塔布隆寺(Ta Prohm)、茶膠寺(Ta Keo)和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等。


巴肯寺由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889—900/915年在位)下令修建。當時耶輸跋摩一世將都城從東南方向的羅洛斯遷至現吳哥王城所在地,以巴肯寺為中心,建起一座4平方千米的王城。巴肯寺是一座以磚為主的磚石結構建筑,建于巴肯山之上。巴肯山雖然只有67米高,但山勢峭立陡峻。巴肯寺是吳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山丘修建的廟宇建筑,在其中融入了深刻的印度教宇宙象征意義。12世紀,阇耶跋摩七世在巴肯寺北面新建了吳哥通王城,形成了今天巴肯寺位于王城南門之外的格局。

圖1.11 巴肯寺

圖1.12 塔布隆寺

茶膠寺位于王城東邊勝利門外約1千米,建造于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歷經數位國王,但最終并未完工。高大的須彌臺以及坐落于須彌臺之上的中央五塔象征著須彌山,即宇宙的中心,同時也是神的駐錫之所。茶膠寺處于廟山建筑形制的轉型時期,新舊建筑元素同時出現使茶膠寺在吳哥歷史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周薩神廟位于吳哥通王城勝利門外,建于公元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是一座印度教寺廟,以勝利門外延伸的道路為軸與托瑪農神廟(Thommanon)對稱布局。周薩神廟在吳哥古跡中屬于中小型寺廟,建筑形制端莊精巧,建筑風格呈現出均衡、層次豐富的平面式布局和主次分明的單體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多樣,自身特色十分鮮明。

圖1.13 茶膠寺

塔布隆寺位于王城東約2千米,該寺始建于1186年,是阇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而建。塔布隆寺的建筑風格與巴戎寺相近,但寺內沒有太多的浮雕,學者們認為這是因為在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后,該寺被變為一座印度教寺廟,寺內的佛教浮雕作品大部分被毀的緣故。根據在寺廟中發現的一塊梵文石碑的記載,塔布隆寺歷史上規模巨大,像是一座微型城市,在外墻和第四道圍墻間除僧侶外還住有一萬多居民。今天的塔布隆寺遺址以寺內與建筑融為一體的參天巨木聞名于世,據統計寺內共有150余棵古樹,屬于30多個品種。


除了密集分布在吳哥通王城和吳哥窟區域的古跡,重要的吳哥古跡還包括南部的羅洛斯(Roluos)遺址和北部的女王宮(Banteay Srei)。


羅洛斯位于吳哥通王城東南約20千米,是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吳哥前吳哥王朝的早期都城,現存神牛寺(Preah ko)和巴空寺(Bakong)等寺廟是吳哥早期建筑中保存最好的。神牛寺建于880年,得名于中央廟塔前的神牛雕像。它是吳哥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建筑實體采用磚砌的方式,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等已改為由砂巖石建造而成。巴空寺建于881年,是目前所知吳哥第一座用砂巖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整個建筑頂部歷經重建,但確切建筑年代不詳。巴空寺頂端舍利塔仍然保留了傳統磚造的形式,以五層逐漸向上縮小的須彌臺構建起“山”的象征,是典型的廟山建筑。在最高層的平臺中央又修建了15米的高塔,并設有長900米、寬700米的環繞整個建筑的護城河。


女王宮位于吳哥通王城北部約25千米,于1914年前后被法國人發現,由于其格局小巧,建筑裝飾華麗,女性雕像嫵媚,被法國人認為是古代嬪妃居住的宮殿,并定名為女王宮。但根據后來發現的石碑銘文,它始建于公元967年,由國王羅貞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944—968年在位)將這片土地賜給國師雅吉納瓦拉哈(Yajnavaraha),后者在上面修建寺廟,供僧侶修行者居住靜修。寺廟采用紅砂巖,雕刻細膩精美,除大量浮雕外,還有許多透雕和半透雕,具有極強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門楣上的山花裝飾也極盡華美。

圖1.14 神牛寺

圖1.15 巴空寺

圖1.16 女王宮

圖1.17 女王宮精美的山花裝飾

圖1.18 東池遺址

圖1.19 西池

除了上述令人贊嘆的宮殿與寺廟建筑杰作,吳哥古跡的修建和繁榮也和高度發達的水利系統密不可分。早在吳哥王朝的第三位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位期間(877—886/889年),就在吳哥周圍建造了龐大的水利灌溉系統,極大地促進了稻作農業的發展。其子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886/889—900/915年在位)繼續在吳哥地區興修水利工程,并建造了一個長7千米、寬2千米的大型水庫(即現在的東池East Baray)。經過歷代不斷的修筑,今天依然能看到的古代水利工程設施還包括羅萊池(Indratataka Baray)、西池(West Baray)、北池(Jayatataka Baray)和王室浴池(Srah Srang)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昭通市| 高碑店市| 宾阳县| 淮南市| 四川省| 达拉特旗| 普安县| 股票| 庆云县| 武川县| 泗水县| 西畴县| 四子王旗| 台南市| 黔西| 洪泽县| 靖安县| 新干县| 徐汇区| 万荣县| 普陀区| 乌什县| 江华| 六枝特区| 达孜县| 崇阳县| 东阳市| 密云县| 平利县| 固阳县| 德格县| 南丰县| 华蓥市| 益阳市| 城市| 新田县| 麻阳| 德惠市| 江川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