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的10年(2003—2013年)

得益于第一階段對于吳哥古跡本體的搶救性保護,2004年7月,在蘇州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屆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鑒于吳哥古跡“在遺產物理狀態保護方面已取得的明顯進步,以及柬埔寨APSARA局在遺產管理與監測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將其從《世界瀕危遺產名錄》中移除http://whc.unesco.org/en/decisions/164.


隨著最迫切的本體保護問題的初步解決,作為周圍生活著眾多居民的活態遺產,吳哥古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事實上,在第一個10年中,與吳哥古跡相關聯的民生問題就已經得到柬埔寨政府和國際社會的關注。柬埔寨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5年緊急計劃中,就提出要讓生活在吳哥古跡的當地民眾參與到保護其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工作中來,當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援助吳哥政府間會議也被稱為吳哥古跡保護與發展政府間會議。而在1994年頒布實施的《關于在暹粒/吳哥地區建立受保護文化區及其管理準則的王室法令》中也指出,區域5包含了整個暹粒省,其劃定目的就是鼓勵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并評估其對環境的影響,從而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但總的說來,古跡的遺產本體仍然是吳哥國際保護第一階段的主要關注對象。而隨著柬埔寨國內局勢的日漸穩定,尤其是經過1998年大選人民黨單獨執政之后,政府對于經濟發展變得更加重視和急切,這也間接影響到吳哥古跡的保護工作。

圖2.3 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面對吳哥古跡每年增長迅速的國內外游客,柬埔寨政府數次在國際場合表達了對于吳哥地區旅游相關產業發展緩慢的不滿。2001年,原先的APSARA局局長被撤職,APSARA局也隨之進行人員重組,將更多精力投入吳哥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柬埔寨政府宣布2002—2012年為吳哥發展的10年,期間將應對三大挑戰:脫貧、穩定的經濟發展、品質生活Anne Lemaistre and Sebastien Cavalier, Analyses and management pro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gkor programme.Museum 54(1&2):123.


面對這一時代趨勢,為了調和國際文化遺產界和柬埔寨政府對于“發展”的不同認識,ICC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每年的會議中增加對于吳哥—暹粒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議題的討論。以此為基礎,2003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第2屆保護吳哥古跡國際會議上,與會各方一方面對過去10年吳哥保護所取得的成績予以認可;另一方面,則指出了可持續發展在吳哥保護中的重要性,并專門就可持續發展和脫貧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ICC-Angkor,2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26-129.《巴黎宣言》及會議建議譯文見附件2.2,相關評述參見第四章第一節。。以此次會議為標志,吳哥國際保護合作拉開了第二個10年的序幕。2003—2013年,也被稱為“可持續發展的10年”(Deca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一時期,吳哥及其周邊地區的民生和發展問題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由APSARA局牽頭,聯合各國合作伙伴,對吳哥和暹粒地區的古代水利設施及當代城市基礎設施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或改造,從而確保吳哥古跡的保護和旅游開發能夠造福當地百姓。如APSARA局牽頭對從16世紀就干涸至今的北池進行修復和重新蓄水,并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通過這一努力,APSARA局既開辟了新的旅游線路,讓游客的體驗得到豐富,也讓北池附近的居民因此受益,其生活質量因為供水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同時,蓄水也能夠補充當地的地下水,有利于保持古跡地基的穩固,一舉多得。

圖2.4 北池現狀

另一方面,APSARA局聯合相關國家與專業機構,開展了一系列旨在改善當地居民民生的項目。如APSARA局和新西蘭政府合作于2006—2012年創建了高棉居住地闡釋中心(Khmer Habitat Interpretation Center),展示傳統的高棉民居,當地居民可以在此學習傳統的建筑和耕種技藝。與此同時,APSASA局還在日本和新西蘭的支持下,面向當地村民、佛教徒、導游等開展遺產教育,并先后啟動了吳哥遺產管理框架與吳哥參與性自然資源管理和生計項目等項目,更好地明確了吳哥遺產所面臨的綜合性問題,并采用跨學科的方法加以應對有關這兩個項目的內容將在第四章中進行專門的探討。


除了以上可持續發展項目,這一時期吳哥古跡的本體修復項目也繼續穩步進行,如印度隊繼續開展塔布隆寺的修復項目,而中國隊則在完成周薩神廟的修復項目后,開始了對茶膠寺的修復。


與此同時,這一階段開展的研究項目的廣度和深度也較前一階段有新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吳哥古跡的文物本體及遺產區本身。


如由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主持的“從稻田到寺廟:吳哥起源項目”,旨在通過大范圍的考古勘察與挖掘,分析吳哥王國興起的社會政治要素,包括對貿易和交易網絡的控制、定居地的轉變與發展、軍事力量的興起、通過剩余物資分配取得的社會地位,以及對關鍵資源的特權控制等。而由APSARA局、悉尼大學和法國遠東學院聯合開展的“大吳哥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Greater Angkor)項目則主要致力于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手段揭示吳哥的荒廢過程,以及16—19世紀吳哥地區的變遷。


2003—2013年吳哥主要國際援助項目見表2.1。

表2.1 2003—2013年吳哥主要國際援助項目一欄ICC-Angkor,2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41-48.

(續表)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通化市| 宣汉县| 汨罗市| 聂荣县| 循化| 谷城县| 红安县| 沙雅县| 肇庆市| 扎赉特旗| 尼玛县| 文成县| 丹凤县| 永康市| 当雄县| 泊头市| 攀枝花市| 遂昌县| 蒲江县| 阿巴嘎旗| 象州县| 安达市| 琼中| 丹阳市| 东乌| 肇州县| 浏阳市| 南川市| 大埔区| 台安县| 泗洪县| 全州县| 新津县| 永州市| 武冈市| 池州市| 麻城市| 郯城县| 大理市|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