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吳哥古跡國際保護行動研究
- 王毅
- 1246字
- 2020-03-23 14:59:40
第二節 吳哥古跡的申遺過程
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簡稱EFEO)在吳哥進行了遺址的發掘、研究、記錄以及相關保護與修復工作,直至1972年因柬埔寨政局動蕩而終止。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柬埔寨國內戰亂期間,吳哥古跡部分受到了戰爭的直接創傷,而長期的管理缺位,更使得非法的文物盜運猖獗一時,熱帶植物的快速生長和蝙蝠等叢林生物的大量排泄物也對遺址造成了傷害。
1989年,當和平曙光重現柬埔寨之后,柬埔寨聯合政府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向UNESCO提出了保護吳哥古跡的請求。UNESCO于當年派遣專家小組赴吳哥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法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泰國等東盟國家也先后在不同場合倡議UNESCO啟動保護吳哥古跡項目。在這個過程當中,法國和日本逐漸成為保護吳哥國際行動的關鍵力量。
1990—1991年,UNESCO數次參與了吳哥的現場調研評估活動,對古跡的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于1990年6月和1991年9月先后在曼谷和巴黎召開國際圓桌會議,確定優先援助的項目。日本政府對曼谷會議予以資助,并資助UNESCO委托日本的上智大學對吳哥古跡及其周邊的民生情況進行調查。此外,日本政府還出資委托法國遠東學院對其于1909—1972年在吳哥開展的修復和研究工作的重要報告和影像資料進行數字化和用微縮膠卷進行記錄。
在巴黎的會議上,西哈努克親王再次呼吁UNESCO協調國際力量保護吳哥古跡。與此同時,與會各方建議UNESCO協同世界遺產委員會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幫助柬埔寨政府準備批準《世界遺產公約》所需的相關材料,并將吳哥古跡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個月后,關于柬埔寨問題的《巴黎協定》正式簽署,鋪平了柬埔寨國內和平以及吳哥古跡申報世界遺產的道路。
1991年11月,時任UNESCO總干事的費德里科·馬約爾(Federico Mayor)出訪柬埔寨,并在吳哥與西哈努克一起呼吁國際社會共同拯救吳哥。自此,“拯救吳哥”成為UNESCO在文化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月,柬埔寨政府批準了《世界遺產公約》,吳哥古跡的申遺程序由此正式啟動。世界遺產委員會出資委托以法國為主的國際專家組協助柬埔寨政府籌備相關申報材料。
1992年12月,在美國圣達菲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上,吳哥申遺項目被正式提交。申報遺產包括吳哥、羅洛斯和女王宮三個獨立的遺產區,加上統一的緩沖區,總面積約401平方千米,據統計遺產區內的居民約為22000人。
鑒于柬埔寨的特殊局勢,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免除《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規定的相關必要條件,根據標準i、標準ii、標準iii和標準iv,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而由于當時柬埔寨即將迎來30年來的首次大選,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委員會同時決定將吳哥古跡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委員會要求柬埔寨政府對吳哥古跡進行為期三年(1993—1995年)的深入研究,并需定期報告古跡的保護狀況,還根據ICOMOS的建議,向柬埔寨政府提出以下五點要求:
1.頒布充分的保護立法;
2.設立人員充足的國家保護部門;
3.根據聯合國國際開發計劃署的勘界項目,設定永久邊界;
4.確定適當的緩沖區;
5.建立國際保護工作的監測與協調機制。
隨著吳哥古跡成為世界遺產,舉世矚目的吳哥國際保護行動也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