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人轉型研究
- 蔣旭燦 袁志堅
- 3396字
- 2020-03-23 14:51:17
前言
我國傳統媒體的市場化、數字化轉型使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本研究將這一群體簡稱為“媒體人”)的工作方式與職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沖突、新聞職業理想與媒體市場利益之間的沖突、媒體人的個人價值期望與社會評價之間的沖突等多重因素并在,致使媒體人的生存狀態和從業心態異常復雜。一方面,一些媒體人選擇離開傳統媒體行業,轉到其他行業;另一方面,大部分媒體人仍留在行業內,適應、參與、推動以媒體融合為路徑的媒體轉型,采取以自我改變為起始的行動策略,盡量調解職業機遇與職業風險的影響。
媒體轉型長路漫漫,媒體融合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經營壓力巨大、新的盈利模式未明的情勢之下,傳統媒體對新聞業的未來的展望既充滿期待又不免焦慮。新聞業的迭代升級,是技術參與敘事的過程,更是人參與變革的過程。在這場變革中,幾乎所有的媒體人都需要經歷和接受不斷變動的傳播環境的考驗,也需要經歷和接受不斷變動的職業危機的考驗;需要定義和塑造新的職業角色,也需要學習和掌握新的傳播技能;需要選擇穩定導向的、維護既得利益的事業常態,還是創新導向的、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機會;需要選擇在體制內逐步轉型,還是一步跳出傳統媒體而進入高度競爭的“藍海”之中。在這場變革中,個體的轉型和組織的轉型始終互為影響,機會和風險始終并存,新聞傳播的格局和體系悄然改變了媒體人的行動邏輯,而媒體人的轉型實踐也必然悄然改變新聞傳播的格局和體系。
本研究針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開展實證研究,將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相結合,以第一手資料數據來分析媒體人轉型之困,旨在尋求其職業改善之策,并對媒體組織如何在推進轉型中引導和幫助媒體人轉型提出建議。
本研究的第一章從總體上描述了媒體轉型背景下媒體人的職業生存狀態,以及媒體轉型與媒體人轉型之間的關系,并對媒體人的轉型意愿和職業規劃給予理解。本研究對轉型中的媒體人的研究,既沒有舍棄科學主義范式抽象出來的“經濟人”假設,也沒有舍棄人本主義范式所說的“社會人”假設。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基于“經濟人”假設和“社會人”假設,從利益考量和價值權衡的視角,對作為行動者的媒體人的個體轉型進行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分析,考察媒體人在利益獲得和價值實現方面的主觀感知以及客觀評價,在個體承擔和社會責任之間還原媒體人的社會角色塑造,并回應媒體人對于轉型的行業政策、組織制度、環境資源和社會認同的期待。本研究的第四章將媒體人視為“心理人”,從社會心理學和媒介環境學的層面,研究轉型過程中媒體人的心理沖突問題,對構成部分媒體人心理障礙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組織如何干預和個體如何調適提出了針對性建議。第五章將媒體人視為“專業人”,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在新聞專業語境中分析了媒體人轉型的業務能力轉型問題,結合媒體轉型的組織目標和用戶需求,調查了媒體的人才結構以及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存在的問題,針對轉型現狀和變革趨勢提出了媒體人轉型的路徑選擇建議。第六章從管理學的層面,將媒體人視為“組織人”,以媒體組織為中心,提出在媒體轉型的邏輯(即人的能動性是轉型核心要素)之下,如何用制度和文化激發人的能動性。通過立足于戰略與人高度融合的制度設計(構建賦能授權的制度體系),增強媒體人對自身價值、能力的自信以及實現個體轉型的動力,主動參與媒體轉型的組織決策及創新行動,力求實現媒體人轉型與媒體融合轉型的績效協同。這六章分別從媒體人和媒體組織兩個層面嘗試分析媒體轉型背景下媒體人轉型的相關問題,并注意到了不同的觀察視角,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在量化研究方面,本研究利用數據驗證媒體轉型與媒體人轉型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從深層次和多角度描述、解釋媒體人轉型的困難所在、矛盾所在以及期望所在。我們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內部通訊錄進行隨機抽樣,確定了100個調查樣本,回收了97個樣本,有效樣本為96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時間是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樣本涵蓋了集團綜合管理部門、寧波日報(含中國寧波網、“甬派”新聞客戶端)、寧波晚報、東南商報、新僑報的采編和經營部門的人員,有高管、中層干部和一線員工的全面分布。抽樣調查使用SPSS軟件精確題項,最終制定問卷,再對鎖定的目標人群進行實際調查,并采用相關軟件對具體信息進行驗證分析。有關抽樣設計、問卷設計、數據采集與分析的內容詳見各章節。
在質化研究方面,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小組座談和參與式觀察、民族志等方法,考察媒體人對于轉型的態度和行為。2015年7月中共寧波市委下發文件啟動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媒體融合改革方案的實施,至2016年6月初步完成改革方案要求。在這一特定的情境下,在轉型推進的不同階段,本研究對研究對象做了長期、全過程的觀察和調查,深入了解個體的態度和行為變化,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行為互動,系統地進行資料收集、記錄和分析,確保研究的針對性和可靠性。
在這同一項研究中,我們同時平行運用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這兩種方法,持續收集兩類數據,一方面它們互為補充,另一方面,研究結果趨于一致,這表明研究是有效的。量化研究更多地驗證了我們的假設,比如媒體人在個體轉型過程中對媒體組織的目標與機制調整從不滿到服從,從失衡到調適,發生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質化研究更多地體現了主體的立場、視角、觀點,反映了媒體人對于自身轉型的復雜認知和矛盾感受。多種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是為了確保本研究的客觀、深入、有效,既能真實地描述問題、解釋問題,又能使本研究作為應用性研究的成果,提出較合理的對策建議。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媒體人轉型情況具有代表性。作為副省級城市的媒體機構,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在媒體轉型方面相對走在全國中等城市的媒體機構前列。而我國數量最多的媒體機構當屬中等城市的媒體機構,它們的轉型難度也比省級媒體、國家級媒體要大。這是由于它們能夠獲得的政策紅利、社會資源和商業機會相對要少,轉型環境、隊伍結構和人才素質等條件也相對不同。而且,互聯網打破了媒體的區域壁壘,我國傳統媒體大多為區域性媒體,在媒體轉型和媒體人的轉型方面,中等城市的媒體機構具有共性問題。這也表明,我們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媒體人轉型的實證研究具有實際價值和普遍意義。
研究團隊中除了高校科研人員之外,特別包含了多名來自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的人員。其視角有助于佐證和檢驗量化研究的結果,也有助于通過近身觀察和親身經歷的民族志方法來增強研究的針對性、過程同步性、互動性和靈活性。為了避免倫理問題的發生,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表明了研究意圖,并尊重他們的價值觀以及保密要求,以避免對他們造成傷害。當然,研究團隊也一直盡力追求研究的客觀性和規范性。
當前,以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現代傳播體系為目標的媒體融合正在推進之中,媒體人是媒體轉型中最活躍的力量。媒體人的轉型情況直接影響到媒體融合的績效。以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為例,一方面,存在適應媒體融合趨勢的人才需求缺口;另一方面,現有人才如果不能從傳統報人轉型為全媒體人才,則難以走出個體職業困境,影響新聞輿論機構的隊伍穩定。此外,媒體人轉型問題研究,還需要置于復雜的社會情境之下,從新聞輿論格局和公共話語體系方面做更進一步思考。基于此,本研究從媒體組織、媒體人這兩個視角展開了對媒體人轉型的主客觀條件的分析,展開了從不同學科背景理解媒體人轉型的分析,并希望為媒體人如何推動自身轉型打開討論空間,同時為媒體如何實施組織變革、資源配置、制度創新和文化再造,引導與促進媒體人轉型提供決策參考。
媒體轉型不僅表現在傳播內容及形式這個終端呈現環節,而是包括內容生產、技術手段、人員構成、組織構架、管理模式、運營機制等的全方位變革。這一變革必然給參與其中的主體——媒體人帶來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而一些傳統媒體并未做好充分的準備,轉型方向與轉型途徑并不明確,又加劇了媒體人轉型的不確定性。這也使我們的研究更具有難度和挑戰性。我們認識到了媒體人轉型問題是一個繞不開的結構性問題,理應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限于我們的能力,本研究的成果尚十分粗淺,但是,這并不影響這一選題本身的重要性。我們期待它得到進一步的開拓與挖掘,以充分發揮作為重要傳播主體的大眾媒體及媒體人的作用,改善當下的傳播格局和媒介生態,推動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戰略的實施,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作為傳媒行業的從業者和研究者,我們也期待媒體人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