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可楨國立浙江大學年譜(1936-1949)
- 李杭春
- 2199字
- 2020-03-23 14:44:53
4月 [宜山]
4月1日 下午召集訓育委員會,討論避警報時警鐘問題及處理學生。召集導師會議,決廢止聚餐,改由各導師分別召集所指導之學生個別談話。
4月2日 王季梁捐“俠魂女士獎學金”廿元。晚出席各機關主管人員聯席談話會。
4月3日 本學期第二次紀念周請陳叔諒講《浙行之觀察》,涉浙東之軍事、政治、交通、經濟、教育及本校在浙設校籌備情形。《校刊》復刊第18期 不贊同發還自杭州至泰和11個月間薪水打六折時一成薪水之議。晚紹興同鄉會所辦之校工夜讀開學,往說數語。
同日 校刊報道馬一浮本校之演講稿《泰和會語》業已印行。《校刊》復刊第17期
4月6日 舊歷清明,政府制為“民族掃墓日”。至宜山城西南鶴嶺參加宜山各屆祭蔣百里及陣亡將士典禮。參《校刊》復刊第18期
4月7日 張曉峰自昆明回,云建水有朱家花園,有屋100間,尚有丞相廟和私宅可用,還有全國罕見之文廟。晚于樂群社遇雷賓南、張培剛及賀昌群、程耀椿、談家楨等,均主張學校速移建水。
同日 蠶桑學系開放參觀三日,歡迎宜山各界至東門外農場參觀養蠶。《校刊》復刊第18期
4月8日 全天三次空襲警報。王駕吾太太以結核病故。豐子愷來校。晚主持浙大校務會議,決定遷校,擬遷云南建水,即日籌備。
4月9日 派馮言安、程耀椿、張孟聞、張曉峰、吳馥初、梁慶椿、雷賓南、沈魯珍等為遷校委員會。
4月10日 作函與吳士選、張廷休(梓銘),為宜山環境不宜浙大將遷云南建水事,并電教育部,同時去一呈文,由周承澍帶至桂林并由飛機遞往重慶。下午標營新禮堂作紀念周,由張曉峰講《建水地理》。檢閱一年級軍訓。
同日 呈教育部文:“查本大學前以贛局緊張,奉令于必要時得再遷移,當時原擬徑遷入黔,奈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圖書儀器為數甚多,運輸頗費時日。為顧全課業起見,暫駐宜山開學。惟是居宜半載,深感環境不宜,氣候變動劇烈,瘧癘侵襲,影響于學生之健康與課業至巨。又以邇來宜山空襲警報頻仍,一日數起,入秋以后,天氣晴霽,必且更甚,足以妨礙課業。且自二月五日本校被敵機狂炸后,不特一部分校舍受損,而員生經此次侵襲后,對于警報之來,亦屬不無戒心,近且北海屢傳警訊,益足搖動人心。茲經校務會議議決擬于最近期內遷移云南建水,曾派史地系張主任其昀前往該處察勘,深覺地點適宜,目前空屋足敷校中上課之用,而交通路程又較黔省為便,爰擬遷滇,以作較久之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49、150
同日 致教育部電:“校舍被炸,警報日多,妨礙課業,氣候環境均不相宜。一旦北海有警,人心益動。經校務會議議決遷至云南建水,謹懇核準備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56
同日 “梁述明先生抗戰論文獎金”成立。《西遷紀實》“大事記”附錄第21頁
4月11日 繼續主持周六(4月8日)未完之校務會議。晚宴請新來教員豐子愷等。
同日 梅光迪、張其昀、郭斌和等三教授聯名致函教育部次長顧一樵,“浙大遷校勢難再緩,黔交通極難,費用浩大,滇建水已詳細視察,昨經校務會議決遷滇,已另電部候核準,乞賜贊助為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58
同日 蔡邦華、張紹忠、胡剛復致函湄潭縣秘書,感謝在湄期間“派兵護送”“橋頭送別”,并就視察所見繪制湄潭、永興草圖,約略注明使用范圍,以備來日呈教部查考。湄潭檔案館藏件0012-1-001-(009-011)
4月13日 下午召集遷校委員會,到雷賓南、張孟聞、程耀椿、梁慶椿、吳馥初等。教育部電未到,故暫時不能遷移,但作遷校之預備。
同日 教育部顧一樵復電梅、張、郭三教授“不必再遷”(發文8299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57
4月14日《哈佛大學校友會會報》(Harvard Alumni Bulletin)41卷24期刊出介紹浙大宜山校舍遇炸的文章At Chekiang Universi-ty。《全集》第23卷第675頁
4月15日 “梁述明先生抗戰論文獎金”本屆贈予徐傳夔、孫槐生、湯馬偉、沈衍圻、壽宇、洪鯤六君。《西遷紀實》“大事記”附錄第21-22頁
4月17日 至標營禮堂作紀念周,帶領全體員生作《國民公約》宣誓,并述申述“宣誓”的重要和全面抗戰的意義。《校刊》復刊第20期
4月18日 接教育部次長顧一樵電,囑浙大弗再遷。
4月19日 下午召集行政談話會和訓育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膳宿及防空諸問題,及關于導師制、學生思想品行等第、記分等。主持遷校委員會,到梁慶椿、馮言安、沈魯珍、張孟聞、程耀椿、張曉峰、吳馥初及各院院長,決派梅迪生赴渝與教育部接洽遷移事,如遷滇不成,則遷黔(湄潭或赤水)。
4月22日 梅迪生赴渝。
4月24日 宜山各界第二次抗戰宣傳周(24-30日),擬舉行宣傳大會與國民精神總動員,浙大擔任游藝和壁報工作。下午在標營大禮堂舉辦本學期第五次紀念周,由胡剛復講演《抗戰建國中大學生應有之努力》。《校刊》復刊第21期
4月26日 晚舉行國民精神總動員宣傳大會并講演:精神總動員之目的,在于集中意志,以謀得最后勝利。目前戰事已成膠著狀態,而國人則愈戰愈強,且全國精神統一,國際形勢轉佳。到軍校、浙大學生及各界人士約三四千人,會后作火炬、提燈游行。
4月28日 接張梓銘復函,關于遷移校舍事:“形勢佳則另作計議,形勢不佳再呈復,當可照準。”晚在政治部電臺作《中國儒教之精神》講演。
4月29日 下午在總辦公處會議廳召集訓育委員會,強調膳廳規則。晚在文廟圖書室召集導師會議。兩次會議校刊記作4月30日。參《校刊》復刊第22期
4月30日 應宜山市民要求,蠶桑學系復在農場舉行繅絲及絲棉制作方法實驗,招待宜山各界參觀。除宜山民眾外,尚有軍校、慶中、民團指揮部、縣府、中央銀行、省立醫院等人員前往參觀。《校刊》復刊第21、23期
同日 校中國文學會在文廟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校刊》復刊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