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溪觀海衛文化內涵研究
- 陳武英
- 2264字
- 2020-06-30 17:29:38
白洋湖
白洋湖,被稱為杜湖的“姊妹湖”,位于慈溪鳴鶴古鎮西南,古稱伯陽湖,簡稱白湖。其名源于其上游白洋溪,因有大瀑布而得名。白洋湖東、南、西三面環山,東南隔渠與杜湖相通;北側有洋浦直通入海。據史書記載,白洋湖系古代潟湖,形成于兩漢期間,其面積為1700畝。唐景龍年間,唐中宗李顯夢見姚北淺灘白龍被困,令余姚縣令張辟疆修建白洋湖,并與杜湖相通。清嘉慶年間,邑人葉天麟出資,將舊湖盡易以石。清末和解放后又多次加固修建。
白洋湖兼具西子般的風韻和璞玉般的古樸,鑲嵌在群山之中,煙波浩瀚,水鳥翔集。不僅風景秀美雅致,還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美文雅詩贊美白洋湖的湖光山色。如晚清詩人姚燮曾留下“空水了無翳,天色浮之瑩。一碧曳山遠,薄嵐含漸暝”的詩句。晚清詩人葉聞聲也有詩贊其家鄉白洋湖:“儂家歸住白湖涯,湖水東流斜復斜。記得靜觀樓夜月,樽前一曲浪淘沙。”
白洋湖有水晶般的純潔、璞玉般的古樸、西子般的風韻,得天地之獨厚,秉山水之靈秀。這里曾是葉氏家族詩社——白湖詩社的誕生地,也是白湖詩社靈魂的家園。這是一個能全天候令你享受湖光山色的好地方,也是個能全天候令你安寧冥想的好去處。據記載,當年的白洋湖有風光旖旎的十景:“石塘樵唱”“浮碧漁燈”“東汀水波”“西信梅煙”“鷗閣梵音”“禹亭夕照”“隱山松籟”“沙灣蓮歌”“桂霧殘雪”“望湖秋月”。美景良辰,把盞唱和,詩酒留連,樂而忘返,該是一幅怎樣的畫卷呢!遺憾的是,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白洋湖的縮影,決定了曾經的那些風景今已部分消失,但仍風景如畫。我們不妨粗粗梳理,將散落的珍珠一一串起來,供訪客細細品味。
鷗閣梵音
鷗閣梵音南鄰白洋湖金仙寺,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間,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寺院雖幾經毀建,幾經易名,至明清卻已是聞名南方禪林的千年古剎。據載,舊時曾有許多高僧先后駐錫于此,著名的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四次云游金仙寺,并在此完成了《清涼歌集》《華嚴集聯三百》等作品。禹王山又名隱山,因鄞令方軫隱居于此,故名。山頂原有抑洪亭,刻有禹王像。而今禹王山古跡被毀較為嚴重,“禹亭夕照”“隱山松籟”已難尋覓,但鷗閣梵音依舊回蕩著。游客可在傍晚和清晨,或乘舟于美麗的湖之中,或坐在湖邊的樓閣里,聆聽那悠悠清風送來悠遠的綿延佛音,讓佛音在你的心靈深處回蕩,為你守住這躁動世界里難得的寧靜與空靈。
浮碧孤嶼
出金仙寺正門左前方湖中約150米處,有一小島嶼,名為浮碧山,又稱“浮碧孤嶼”。“浮碧孤嶼”四個字形象生動地概括、詮釋了小島嶼的風貌:小嶼上灌木成林,花草叢生,綠意蔥蘢。小嶼如一方勝地,清幽、高潔又典雅。站在湖岸邊觀賞,白洋湖就是鑲嵌在群山間的玉鏡,而小嶼仿佛是玉鏡上輕靈浮動的小舟。小嶼的四周煙波浩瀚,水鳥翔集。在瀲滟的水波間,站在小嶼的任何一角,皆可欣賞金仙禪寺的莊嚴肅穆。日可看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白洋湖;夜可看古鎮的萬家燈火,亭臺樓閣精美出塵。難怪清代詩人葉煒作《浮碧嶼晚眺》贊美:“小嶼浮湖面,登臨愜素衷。水分秋色白,霞借夕陽紅。疏竹容棲鳥,歸牛負牧童。回環看不厭,身在畫圖中。”
湖中七塔
先前金仙禪寺因年久失修,殿宇朽蝕,1989年由港胞姚云龍先生提議并帶頭捐資修復。后逐漸新建望湖樓、望海亭、七塔、佛學院等。寧波七塔寺門前有七塔,奉化雪竇寺門前也有七塔。白洋湖中亦有七塔,秀美如凌波仙子,今已成為白洋湖勝景。
白洋瀑布
白洋瀑布是一個背靠懸崖、面臨深淵,左接險壑、右連峻峰的三級瀑布。第一級最高、最急,第三級最寬、最緩,瀑布落差達27米。瀑布每層跌落,都是一次傾情的奉獻,聲如滾雷,水花四濺,煙霧溟溟,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繽紛,蔚為壯觀。白洋瀑布深谷奇、瀑布秀、清潭幽、山崖雄,令人贊嘆。
白洋瀑布景觀隨季節變換和水流多寡的變化而變化。春季,山花吐蕊,杜鵑盛開。在紅花萬朵叢中,白洋瀑布猶如一匹銀色素潔的白練,輕盈歡快地舞蹈著;夏季,山溪猛漲,激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凌空而下,仿佛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威;金秋,素絹三折高掛,碧水清流,山色鋪金,水霧夾著陣陣松香,平添一股神秘縹緲的韻味;隆冬,瀑流消瘦,嫵媚清秀,三級細流悠悠然然,依稀可見仙女起舞。
若要更近地領略白洋瀑布非凡的氣勢,須沿著石徑到瀑下水潭,去感受彌漫的水霧。
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始建于1958年1月,占地5328平方米,坐落在白洋湖西岸,在金仙寺可遙遙望見。門樓巍峨,門楣上橫書“革命烈士陵園”六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閃光。進入墓區,有挽聯上書:“驅陰霾興華夏一片丹心終不滅,抗強寇保家鄉兩間正氣自長存。”陵園內共葬有104名烈士,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浙東工農紅軍第一師師長費德昭、中共慈溪縣委組織部長鄭俠虎、大革命時期黨員寧紹臺農民協會特派員沈邦祺及沈一飛等。陵園內翠柏成蔭,莊嚴肅穆。在此,我們可以回溯崢嶸歷程,緬懷英烈風范,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錦堂墓園
在古鎮入口西側,還有近代著名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先生的墓園及墓莊。墓園坐北朝南,面湖而建,古樸典雅,碑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為吳錦堂先生自撰,表達了他熱愛故鄉的拳拳之心。碑文由清代末科狀元、近代大實業家張謇題書。墓園北側還有墓莊一座,系三進五開間,正廳正中置有吳錦堂先生石膏像,上掛孫中山先生題名的“熱心公益”匾額,右旁有民國年間山東省省長屈映光題的“惠敷桑梓”匾額。吳錦堂先生在清末民初之際,出巨資整修杜白兩湖及其他水利工程,還籌建了錦堂學校,他的愛國精神,被后人稱頌。而今在吳錦堂墓園東側,還有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錦堂師范名譽校長陳德仁先生為緬懷吳錦堂設立的“澤鄉碑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