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體育賽事社會文化環境指標體系構建
- 項蔓
- 4663字
- 2020-03-25 15:43:59
2 區域體育賽事社會文化環境的人員結構指標研究
2.1 體育賽事的概念、要素和特征
2.1.1 體育賽事的概念
概念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單元,是關于特定對象屬性的概括性認識。體育賽事的概念反映出體育賽事的本質內涵,也是體育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從現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體育賽事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體育賽事是一種具有項目管理性的特殊事件,其規模和形式受規則、習俗和傳統影響,具有組織文化背景和市場潛力,提供競賽產品和相關服務,迎合不同參與體分享經歷的需要,達到多種目的,對社會和文化、自然和環境、政治、旅游和經濟各個領域產生沖擊影響。包括超大型、大型和一般賽事?!?img alt="葉慶暉.體育賽事運作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85CEC/1403754510536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459-ea2FW2wlYRBsZeObtofgERtMx7rWjmI9-0-3bd35c753d9b04db368fece2f03eef87">
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賽事是以人體運動為載體,用比賽決定勝負,最終給出公開排名,存在參與主體自主調節資源配置的事件?!?img alt="李南筑,袁剛.體育賽事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85CEC/1403754510536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459-ea2FW2wlYRBsZeObtofgERtMx7rWjmI9-0-3bd35c753d9b04db368fece2f03eef87">
第三種觀點認為:“體育賽事是指具有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組織文化等背景特征,受運動項目、競賽規則以及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制約,能夠提供體育競賽產品和相關服務產品,以滿足體育消費者多種需求的特殊活動?!?img alt="王子樸,楊鐵黎.體育賽事類型的分類及特征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 29(6):24-29."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85CEC/1403754510536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459-ea2FW2wlYRBsZeObtofgERtMx7rWjmI9-0-3bd35c753d9b04db368fece2f03eef87">
第四種觀點是從基于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將體育賽事看成是一種生產活動,具體描述為,以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競技科技人員和賽事生產者等為生產者,以各種運動設備為投入品,生產可供人們觀賞的各類人體運動的動作組合產品。
上述觀點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第一、二種觀點為第一類,分別從“運動競賽”和“項目管理和社會文化”的角度,強調體育賽事是一種特殊事件;第三、四種觀點為第二類,分別從“經濟管理”和“產業經濟”的角度,強調體育賽事是一種活動。這兩類觀點為解釋“體育賽事概念”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從“運動競賽”的角度解釋體育賽事概念,原因有二:(1)把體育賽事看成是人體運動的競爭性活動,體現出人體運動的本質;(2)反映出競賽的本質特征。這種解釋雖然體現出“賽場要素”的定義,卻忽略了“場外要素”,未反映出體育運動競賽的特點。從“項目管理和社會文化”的角度解釋,主要是基于體育賽事的項目管理性,體育賽事的社會文化、組織文化以及其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價值等因素,但“項目管理”和“社會文化”并未體現出現代體育賽事的本質特征。這個概念全面、具體地描述出體育賽事,但因過于龐大,內涵與外延交叉重疊,影響體育賽事的微觀與宏觀因素并列,缺乏邏輯約束。
從“經濟管理”的角度解釋,主要是從現代體育賽事市場化運行特征出發,強調組織運動是體育賽事成功的關鍵因素,雖然強調了“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等特征,卻削弱了體育賽事的本質特征。從“產業經濟”的角度解釋,是因為“體育賽事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賽事已成為一項具有典型投入—產出性質的生產活動”。這種解釋把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競技科技人員看成是投入品,而其產出不僅包括可供人們觀賞的各類人體運動的組合服務,同時還包括一系列可用于再生產的衍生產品,如電視(含網絡)轉播權、廣告權、標記特許使用權等。這一概念以體育賽事生產活動為線索,以特定投入品和產出為主要特征,揭示了體育賽事區別于其他活動的本質屬性。
盡管觀點均是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體育賽事的概念進行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探討,但并未完全涵蓋現代體育賽事的復雜性、綜合性特征,均只是從某一特定視角提煉其含義,從而確定相應的論域。體育賽事的概念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體育賽事概念”進行清晰的、可區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義,否則我們的研究就缺少統一的概念基礎。因此,本書將體育賽事看作是一種特殊活動,并在結合賽事分類的基礎上,
將本研究的體育賽事定位為區域體育賽事,并對其進行操作性定義。區域體育賽事是指,能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受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制約,并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以提供綜合性運動項目競賽產品和相關服務的特殊活動。
2.1.2 體育賽事的要素
體育賽事的概念確定后,還需找出其要素。因為,要素是構成客觀事物存在并維持其運動的最小單位,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是系統產生、變化、發展的動因。在體育賽事的要素構成方面,王子樸、楊鐵黎(2005)認為,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組織文化是構成體育賽事的基本要素。
王蒲(2001)認為競技者、競技目標、競技場、競技規則和競技裁判是體育賽事必需的五大要素,
李南筑(2006)等在此基礎上,將其擴大為八個要素,分別是比賽項目、競技者、裁判、組織者、賽場、技戰術、舉辦時間和舉辦地點等。
羅建英、叢湖平(2010)認為,投入品提供者、賽事生產者、產品資源消費者是構成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基本要素。
儲龍霞(2011)認為,社會就業、城市或地區發展、居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文化教育、城市交通、城市景觀和形象是構成體育賽事的基本要素。
王夢陽(2013)認為,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體育活動、體育組織與服務效果是構成體育賽事的基本要素等。
上述學者們從經濟管理、體育學、產業經濟學、社會影響、政府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等方面對體育賽事的構成要素進行了論述,眾說紛紜,各有其理。我們通過對諸多要素進行歸納、分析、梳理后,抽取其本質屬性作為體育賽事的構成要素。
第一,經濟管理方面,選取“項目管理”和“組織文化”兩種要素。項目管理指的是體育賽事的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方式整合體育賽事資源,以發揮資源的作用,實現體育賽事項目目標的活動過程(田剛,2008)。項目管理是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工具和技術以突出體育賽事的科學性與規范性,是體育賽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文化是特定組織在處理內、外部環境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所發展起來的基本規范,這些規范被用作教導新成員觀察、思考和感受有關問題。組織文化則體現了體育賽事區別于其他賽事活動的特點。
第二,體育學方面,選取“競技者”和“裁判員”兩種要素。體現了體育賽事的本質特征,揭示了體育賽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最核心的特點。
第三,產業經濟學方面,有“賽事生產者”和“產品資源消費者”兩種要素。賽事生產者是指在體育賽事運作過程中集組合、資源配置、市場營銷為一體并由若干成員組成的系統。這種系統一般包括兩種類型:(1)集出資和運作為一體的獨家生產部門;(2)由出資方和運作方多家經營主體合作而產生的部門。產品資源消費者是指體育競賽的觀賞者和將體育賽事各類衍生資源作為其再生產、投入品的生產部門,包括現場觀眾、博彩企業、媒體、各類使用賽事符號的企業以及贊助商等。
第四,社會影響方面,選取“社會就業”、“城市或地區發展”、“居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三種要素。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體育賽事的形式,促進區域城市更好地發展。體育賽事的開展能夠促進社會就業、城市和地區的經濟水平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這也是對體育的教育、經濟和政治功能最好的詮釋。
第五,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方面,選取“服務效果”一種因素。這里的“服務效果”是衡量體育賽事的舉辦對促進城市的發展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據上述探討,本書把“項目管理”、“組織文化”、“賽事生產者”、“產品資源消費者”、“競技者”、“裁判員”、“社會就業”、“城市或地區發展”、“居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服務效果”作為體育賽事的構成要素。
2.1.3 體育賽事的特征
張瑞林、秦椿林(2002)認為,體育賽事的特征有六個方面:
(1)競賽性。體育賽事的競賽性特征體現在:通過參賽選手的競技過程和結果達到賽事的核心目的,體育賽事的其他構成要素圍繞競賽主題運作,利用成功競賽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和達到不同的目標。
(2)文化性。體育賽事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體育賽事種類繁多,但均能體現出較強的文化特征。
(3)項目性。體育賽事具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時間,明確的目標,需要資源配置,計劃和實施的過程性、一次性、獨特性,組織的臨時性和開放性,這些都是項目所具有的特征。
(4)市場產品性。體育賽事具有明顯的消費特征,這就表明體育賽事是一種產品,包括有形、無形和衍生產品。
(5)目的綜合性。體育賽事由于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目的已不僅僅是簡單地完成一項競賽任務,更需要滿足不同利益主體(主辦方、贊助商、參賽者、媒體、志愿者、觀眾等)的要求,再加上管理行為的實施,此時目的和目標往往表現出戰略高度上的多樣性和綜合性。
(6)龐雜性。體育賽事不僅受舉辦規模、類型、水平、舉辦地、項目開展時間長短和參加人數等因素影響,而且還受資金、新聞媒體、贊助商意向、人員調動、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王子樸、楊鐵黎(2005)依據“周期與主體”交替主導分類原則,把體育賽事分為五種類型,并認為這五種體育賽事具有以下特征:
(1)周期性綜合體育賽事:特征是周期性明顯、項目多、規模大、影響最大。
(2)周期性單項體育賽事:特征是運動項目比較單一,賽事水平相對較高,參賽方和觀眾的關注程度比較高,容易吸引該項運動的世界頂級運動員參加,受全球觀眾和媒體關注。
(3)聯賽:主要特征是區域性和項目性較為明顯,主客場制、賽事周期長、管理組織模式相對固定。
(4)臨時性體育賽事:特征是時效性強、市場化特征比較明顯、策劃組織比較靈活等,規模、時間、地點、內容、模式等不固定。
(5)主體直接參與型體育賽事: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群眾參與廣泛,能將體育健身與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容易有效地激發廣大群眾參與體育賽事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
王慶偉、楊鐵黎通過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式,從我國體育賽事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環境要素及結果要素等四個方面來探討我國體制轉型時期體育賽事所具有的特征。得出結論,(1)體育賽事管理體制變化特征:主要體現在體育賽事構成要素的數量、屬性以及要素之間的結構與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體育賽事的運行機制變化特征:市場機制為主,行政機制次之(商業性體育賽事);市場機制和行政機制共同起作用(準商業性體育賽事);行政機制仍起主導作用,市場機制次之(公益性體育賽事)。(3)體育賽事環境變化特征:體育賽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行政隸屬關系或業務關系轉變為商業關系或市場契約關系,體育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內環境)。體育賽事由單一公益性產品向多元化產品轉變,體育賽事開始有償供給,體育消費價值觀念正在形成,體育消費需求日趨增加,體育賽事質量日漸提高,體育賽事的經營管理能力逐步提升,體育賽事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外環境)。(4)體育賽事評價指標變化特征:競賽產品由單純追求社會效益或政治效益向追求綜合效益轉變。
另外,黃海燕、張林在對227篇有關體育賽事評估的學術文獻及60篇具體賽事的評估報告研究的基礎上,指出體育賽事具有聚集性、體驗性、外部性和綜合性等特征。
體育賽事的特征應體現出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對此,體育賽事的特征應與我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相契合。從“競賽學”角度分析體育賽事特征,雖體現出了體育賽事的專業性,卻弱化了市場化特征。學者王子樸、楊鐵黎的觀點,補充了“競賽學”觀點的不足,研究結合我國過渡階段體育賽事的市場化特征,探討了我國體育賽事的特征。王慶偉、楊鐵黎的觀點,體現出轉型期我國體育賽事向市場化運作過渡階段的特點,反映出了體育賽事發展的時代性特點。另外,黃海燕、張林的觀點,反映出的綜合性特點,是在對227篇有關體育賽事評估的學術文獻及60篇具體賽事的評估報告研究的基礎上體現來出的,具有一定的實證依據。上述學者對體育賽事的特征分析,均是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進行的,綜合以上觀點,本書認為,體育賽事應體現出競賽性、周期性、時代性、綜合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