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
- 王淼
- 1222字
- 2020-03-25 15:35:25
非遺傳承從關愛傳承人開始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人再度引起關注。文化部領導在答《人民日報》記者問時指出,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保護,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和深蘊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艱苦創造的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依靠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來承遞,其特性決定了傳承人是保護主體。因此,強化傳承人的保障,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做好對傳承人的服務,提升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營造有利于非遺傳承發展的社會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當前,傳承人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一是年事已高。據杭州市余杭區對該區320多位民間藝人調查,其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93歲。許多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再不抓緊記錄搶救,將隨風飄逝,面臨消亡。二是后繼乏人。由于許多非遺項目缺乏市場前景,缺少經濟效益,沒有多少人愿意學,如果再不扶持,給予經濟支持,這些珍貴的傳統技藝將要失傳。三是傳承人生活缺少保障,生活極為困難。許多非遺項目面臨瀕危境地,靠民間藝人的熱愛和精神維系,其藝術創造得不到社會承認和尊重。
當前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問題,概括為“三無、三難、三缺”,三無是:行業無組織、藝人無地位、生活無保障;三難是:傳承艱難、選擇弟子艱難、生存發展艱難;三缺是:缺資金、缺平臺、缺市場。
有識之士呼吁,每一分鐘都有老藝人去世,每一分鐘都有非遺項目消亡。這不是危言聳聽,反映了非遺保護工作的刻不容緩。
代表性傳承人,指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在當地非遺傳承與發展中作出獨特貢獻,并得到廣泛認可的人物。他們有的是大師,有的是能工巧匠,他們中絕大多數沒有高學歷、高職稱,屬于民間高人、草根人才、鄉土奇士,但他們專一行,精一行,身為平凡人,卻干出不平凡的事,一門專業做精做到極致,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政府有責任給予傳承人必要的生活與傳習資助。從2006年“文化遺產日”10大門類51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公布,到2007年“文化遺產日”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表明了我國政府在非遺傳承保護方面的文化自覺。浙江省財政廳、省文化廳出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規定: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65周歲以上的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其他在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中有突出貢獻且生活困難的民間老藝人實施補貼。這項補貼,對于肯定傳承人的成就和社會價值,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激發和強化傳承人的社會責任,發揮傳承人的標桿和示范作用,意義顯見。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認識到關愛傳承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始走上前臺,享受殊榮,進一步施展才干、發揮作用。可以說,對待非遺傳承人的態度變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躍遷。
愿各級政府再多一點遠見卓識,對傳承人多一點傾心相助。
愿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200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