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的效應機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實證研究
- 張慧玉
- 3782字
- 2020-03-25 15:31:47
前言
《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的效應機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實證研究》一書既是過程視角與社會網絡理論引領下解讀新創企業生存與成長奧秘的創新性嘗試,也是筆者與所在研究團隊“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對創業實踐探索與創業理論挖掘的又一次回應與發聲。筆者自2009年起開始密切關注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的問題,一方面通過與諸多創業者的持續性交流,觀察他們的網絡構建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文獻閱讀、深入的理論研討思索其網絡構建行為背后的影響因素與效應機理,而本書既是對長期觀察、學習與思索的階段性總結,又是后續進一步探索與研究的基礎與起點。
社會網絡在推動新企業成長及績效改善中的關鍵作用促使創業者們越來越重視社會網絡構建活動,在中國這一“關系導向”的轉型經濟體中尤其如此,“沒關系,找關系;找關系,有關系;有關系,沒關系”,是中國創業者積極構建、運用社會關系網絡的生動寫照。然而,在創業實踐中,不同的新企業在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及結果上呈現出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何構建網絡”以及“構建怎樣的網絡”兩方面。如何系統、全面地刻畫這些差異性特征?這些蘊含差異的過程特征如何影響新企業初期績效?基于此,本書從過程視角出發聚焦新企業組織層面的社會網絡構建活動,情境化借用效率和效果維度刻畫該過程的本質特征,以此為基礎深入探討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如何影響其初期績效,并進而挖掘二者關系的權變機制及邊界條件,以期豐富現有研究、指導創業實踐。為了實現上述研究目的,筆者通過文獻閱讀、專家研討、創業者深度訪談等方式進一步聚焦研究關鍵點,提出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假設,在研究設計上利用針對中國新創企業創業者的問卷收集有效數據,并采用因子分析、層級回歸分析和調節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對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
為了清晰地呈現研究項目的全貌,本書分六章循序漸進地介紹、描述研究起源、過程、結果及其意義。第一章為緒論部分,闡述了研究背景、問題來源、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并介紹了研究技術路線及論文寫作框架;第二章為文獻綜述部分,對構成本書理論基礎的相關已有研究進行系統述評,主要梳理了社會網絡、社會資本、創業網絡相關的研究及其發現;第三章以已有研究為基礎和借鑒,情境化界定、測度新企業社會網絡效率和效果,重點以已有理論為基礎進行系列假設推導,聚焦回答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是否以及如何影響新企業績效的核心問題;第四章介紹了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詳細描述了研究設計過程;第五章是實證分析部分,通過有效的實證統計分析檢驗本書所提出的有關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應機制的系列假設,并就假設檢驗結果展開深入探討;最后,第六章歸納出本書的主要研究發現和研究結論,指出主要創新點,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來研究。
通過系統性的理論梳理、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實證檢驗,本書得出四點主要發現和結論。第一,新企業組織層面的社會網絡構建及其主要特征是影響其初期績效和成長的重要因素。網絡構建活動最重要的意義是促進新企業獲取外部資源以突破資源局限,滿足生存和成長所需的資源。這也是效率和效果維度下的網絡構建本質特征影響新企業初期績效的核心路徑。網絡構建效果是新企業社會網絡規模、強關聯數量及優質關聯數量等多項指標的綜合,對新企業初期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網絡構建效率主要由構建速度和構建投入兩部分構成,二者在內涵及影響路徑上的差異導致網絡構建效率對新企業初期績效產生不同方向的兩種影響:網絡構建速度所代表的效率(速度越快,效率越高)正向影響新企業初期績效,而網絡構建投入所代表的效率(投入越多,效率越低)負向影響新企業初期績效,即對網絡構建活動投入越多的新企業,其初期績效越好。
第二,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在效應機制上存在重要差異。效率和效果兼具是新企業網絡構建中較為理想的狀態,但是在現實中很難達到,這就要求新企業在網絡構建中做出選擇性決策,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從縱向對比來看,與學步期新企業相比,嬰兒期新企業的網絡構建活動對其初期績效的影響更顯著,即社會網絡構建活動對新企業成長的效應隨其成長階段的延伸而變弱,這尤其體現在網絡構建效果、效應的變化上。從橫向對比來看,對于嬰兒期新企業而言,網絡構建效果對初期績效的影響比網絡構建效率更顯著,而對學步期新企業來說,網絡構建效率對初期績效的影響比網絡構建效果更顯著。
第三,新企業所處的信任氛圍正向調節新企業網絡構建活動與初期績效的關系。新企業所處環境中的信任氛圍是組織間的信任基礎,良好的信任氛圍能夠促使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更好地發揮對初期績效的影響能力,尤其是網絡構建效果的推動作用。良好的信任氛圍增進新企業與其社會網絡中關聯組織的互動,減少其面臨的難以承受的機會主義行為及合作風險,促進合作組織之間的信任積累,推動互惠性合作順利開展,從一般關聯向強關聯的轉化相對容易,而地位較高、資源獲取能力較強的優質關聯對新企業的疑慮及防范意識也會隨之降低,有利于新企業整合外部資源,促進生存與發展。
第四,代表市場環境的地區市場化程度調節新企業網絡構建活動與初期績效的關系,其中地區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育程度對網絡構建投入和效果效應機制的調節作用尤為顯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是經濟轉型期中國情境下市場環境的重要特點,該因素負向調節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對其初期績效的推動作用,主要是削弱社會網絡的非市場路徑影響力,但同時,在特殊的要素市場中社會網絡的市場路徑影響力會因為市場環境的進一步規范化而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轉型時期中國情境下的新企業應當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調整其社會網絡結構從而改善網絡產生效應的影響路徑,降低對社會網絡非市場路徑支持的依賴,充分發揮其通過市場路徑產生的積極作用。
從上述研究發現可以判斷,本書的創新點和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情境化引入效率和效果視角描述新企業網絡構建活動,有利于更系統、概括地描述該過程的本質特征。鑒于以往研究或忽略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或只是以零散、片面的指標對該過程進行單一維度的簡單描述,本書情境化借用效率和效果視角系統地描述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的本質特征。其中效率側重描述“新企業如何構建社會網絡”,強調“用正確的方式構建網絡”,具體體現于新企業網絡構建速度和投入,而效果側重描述“新企業構建起怎樣的社會網絡”,強調“構建正確的社會網絡”,具體體現于所構建網絡的規模、網絡中強關聯、優質關聯的數量等多個指標。
第二,從效率和效果視角解釋新企業網絡構建活動的效應機制并探討其邊界條件,有力地豐富、深化了有關創業網絡與新企業成長關系的探討。本書借用效率和效果視角分別描述新企業組織層面網絡構建過程的不同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分別探討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特征在效應機制上存在的異同,不僅彌補了以往研究過分關注創業者個體層面社會網絡、忽略過程的不足,而且從更深層次挖掘了社會網絡對新企業成長及績效的影響,而分析成長階段、信任氛圍和地區市場化程度等新企業內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于其網絡構建效應機制,則從三個具有特殊性的角度進一步明晰了該效應機制的邊界條件,豐富了現有的創業網絡研究。
第三,在探討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應機制的權變及邊界條件時著重考慮地區市場化程度的調節作用,有利于推動中國情境下的創業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情境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即為處于特殊的經濟轉型時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即在于市場環境的巨大變化,而市場環境的變化集中體現于市場化程度縱向上的巨大變化和橫向上的地區不平衡。本書從效率和效果視角闡釋了地區市場化程度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效應機制的調節作用,證明了經濟轉型時期中國情境下的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與外部市場環境緊密相關、積極匹配的關系,突出了特殊情境因素對研究問題的影響作用。
“效率”“效果”“過程”“情境”,圍繞這些基本的研究熱點詞,本書從新視角、新層面與新的立足點上增進了我們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及其效應機制的系統、深入理解,并在思路上為后續研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啟示性作用。盡管以理論探討為基本定位,但本書的研究發現對創業實踐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一方面,本書的研究發現啟示創業者在自身個體網絡關系拓展的同時,重視企業層面的創業網絡構建,根據新企業的發展狀況與外部環境,在“效率”和“效果”上做出正確的戰略取舍,用“正確的方式”構建“正確的網絡”。另一方面,本書對信任氛圍、市場發展程度等環境性因素的探討初步呈現出創業網絡產生作用的市場及非市場路徑,這便啟示政策制定者應當修正、改進法律、法規等,填補正式制度留下的縫隙,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以盡量約束新企業社會網絡通過此類路徑產生作用,從而督促、引導、鼓勵新企業以正確的方式發揮社會網絡的作用。因此,筆者相信,盡管依然存在各種有待同行指正、后續完善的不足之處,但本書將給創業研究與創業實踐帶來相應的啟示。
最后,本書在研究、寫作與出版中得到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資助,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蔡圓圓、陳麗勛等老師通過尤為認真、專業的編輯、審校工作為本書的修改與完善提出了一系列的寶貴意見,直接貢獻于本書的最終出版,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