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庚申,民國9年),8歲
本年1月,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探討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3月,共產國際代表來華,同李大釗、陳獨秀聯系,希望能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
5月,陳望道所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所出版。
中國第一次紀念“五一”勞動節。《新青年》七卷六號刊出“勞動節紀念號”。《新青年》繼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陣地。
7月,直系軍閥與皖系軍閥在北京附近接觸,直皖戰爭爆發。北洋政府各派系繼續明爭暗斗。
本年5月9日,寧波學生界和知識界在小校場舉行“五九”(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國恥紀念會,民醒砂皮廠工人停工參加。
6—7月,寧波鎮海由于去歲歉收,米價昂貴,饑民相屬于道,官紳協辦平糶。部分鄉開始出現“吃大戶”事件。
《秋水軒尺牘》是作為古唐小學增加的應用文課程的教科書使用的,雖然八行書、黃傘格早已過時,但老師還是按這本教科書教了一些怎樣稱呼、何為抬頭之類的學問,內容都是請托問候的話。唐弢認為,這樣的滿紙“恭維”、“恭維”,令人學起來索然無味。但唐弢對對仗卻感到很有興趣,因為它讀起來旋律起伏,音調鏗鏘,和散文相比,別有一番滋味,因此很認真地背誦了一番。后來,唐弢認為,從形式入手,使他后來的接近詩歌,喜歡李義山、溫庭筠,乃至愛讀漢魏六朝文章,可能和這部駢體尺牘有關。
對于唐弢的入學讀書,唐弢的父親受到了村里人,特別是鄉紳富戶的嘲笑。因為在古唐村,有一種古老的觀念,認為搦鋤頭柄人家的子弟,是不必要多讀書的,因為他們的命運注定是種田胚。因此,古唐村雖沒有巨富之家,但小康人家是有的。高墻頭,小老婆,鴉片煙槍,一件不少,只是找不出一個中學生。那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在小學里畢了業,就被送到錢莊里,糖行里,南貨店里,當學徒去了。貧窮的呢,留在鄉下,仍是種田胚。所以,唐弢的父親下決心將兒子送到古唐小學讀書時,受到了村里有錢人的譏笑和嘲諷,一個紳士揚言并造謠說:“他家連便缸基地也賣給我了,還給讀書,死不覺悟!”
在寧波鄉下,窮到賣田賣屋,一定會被看成是壞胚子,但還不足為奇。只有便缸基地(即放糞缸的地基)是不能賣的,一賣,這就把子孫的根基地也賣掉了,據說后代子孫就不會“發”。
這位紳士的誣蔑,說得那么肯定,斷定了唐家子孫和唐弢的前途。不久,這謠言就在村里紛紛地傳開了,使唐弢的祖母和母親也開始懷疑起來。唐弢的父親為此和他打了一架。
但唐弢的父親絕不因謠言而灰心,堅定地讓兒子繼續讀書。這也使幼年的唐弢印象深刻,直到唐弢晚年還時常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