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扁鵲心書
- 竇材
- 8901字
- 2019-07-02 18:23:01
當明經絡
諺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如傷寒三陰 三陽,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經脈可定死生。既講明其經絡,然后用藥徑達其處,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 不過熟其經絡故也。俗傳遇長桑居,授以懷中藥,飲以上池之水,能洞見臟腑,此虛言耳。今人不明經絡,止讀藥性病機,故無能別病所在。漫將藥試,偶對稍愈,便爾居功,況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對,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經絡故也(近世時醫失口,言經絡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脈何藉于此。嗟嗟!經絡不明,何以知陰陽 之交接,臟腑之遞更,疾病情因從何審察。夫經絡為識病之要道,尚不肯講求,焉望其宗主《內經》,研究《 傷寒》,識血氣之生始,知榮衛之循行。陰陽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機或出或入之道不識,師徒授受唯一《明 醫指掌》、《藥性歌括》,以為熟此盡可通行,用藥誤人全然不辨。或遇明醫,枝梧扯拽,更將時事俗情亂其 理談,常恐露出馬腳,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惡,只得挽回數 言,以蓋其誤。如此時醫,誠為可恥。)
須識扶陽
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方得轉凡成圣,霞舉飛升。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 又云:“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故為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 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 命關、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壽丹,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今人只是愛趨死路,動云:我有火病,難服熱藥。所延之醫,悉皆趨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云中、下積熱,及至委頓,亦不知變遷。或遇 明眼之醫,略啟扶陽之論,不覺彼此搖頭,左右顧盼,不待書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負, 施姜附尚且難入,而丹藥、灼艾之說,斷乎其不可行也。)
住世之法
紹興間劉武軍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為盜,曾遇異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 彩腴潤。辛卯年間,岳陽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臨刑,監官問曰:汝有異術,信乎?曰: 無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饑。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 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 之效耳。故《素問》云: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 氣大衰,陰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 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于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 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后,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關 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 壽算更如何。(先生三法實為保命之要訣,然上策人多畏懼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掃,視為險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當,亦可十救其五。予遵行歷年,不無有效、有否。效則人云偶中,否則讒謗蜂起,此非姜附之過,乃予熱腸之所招也。吾徒不可以此而退縮不前,視人之將死可救而莫之救也。)
大病宜灸
醫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余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傷寒、疽瘡、勞瘵、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痹、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等證。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故《銅人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仲景毀灸法云: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
觀亙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 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靈樞》論虛而至陷下,溫補無功,借冰臺以起陷下之陽耳。若仲景所言微數之脈, 慎不可灸。脈而至于微矣,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于數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但有炎 焰而無溫存,寧不焦骨傷筋而血難復?非毀灸也。)
孫思邈早年亦毀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頭風,華佗針之,應手而愈,后佗死復發。若于針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榮養故也。若真氣未脫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別其死生,若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斷不誤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見身說法,其言
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
三世扁鵲
醫門得岐黃血脈者,扁鵲一人而已。扁鵲黃帝時人,授黃帝《太乙神明論》,著《五色脈診》、《三世病源》,后淳于意、華佗所受者是也。第二扁鵲,戰國時人。姓秦名越人,齊內都人,采《內經》之書,撰《八 十一難》,慨正法得傳者少,每以扁鵲自比,謂醫之正派,我獨得傳,乃扁鵲再出也,故自號扁鵲。第三扁鵲, 大宋竇材是也,余學《素問》、《靈樞》,得黃帝心法,革古今醫人大弊,保天下蒼生性命,常以扁鵲自任, 非敢妄擬古人,蓋亦有所征焉。嘗因路過衢州野店,見一婦人遍身浮腫露地而坐。余曰:何不 在門內坐?婦曰:昨日蒙土地告我,明日有扁鵲過此,可求治病,我故于此候之。余曰:汝若聽我,我當救汝。
婦曰:汝非醫人,安能治病?余曰:我雖非醫,然得扁鵲真傳,有奇方,故神預告汝。遂與保命延壽丹十粒服 之,夜間小便約去二升,五更覺饑。二次又服十五粒,點左命關穴,灸二百壯。五日后,大便下白膿五七塊,半月全安。婦曰:真扁鵲再生也。(予治數人患此癥者,浮腫、喘急,臥難著席,漿粥俱不入矣,既無丹藥亦 不肯灸,只用重劑姜附十余帖,而形體復舊,飲食如常,可知人能信用溫化,即不灸亦有生機。)
想扁鵲獨倚其才,旁游列國為同道刺死,華佗亦不傳其法,為人 死,皆因秘而不發,招人之忌耳。余將心法盡傳于世,凡我同心肯學正傳,不妨亦以扁鵲自命可也。(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為者亦若是。)
時醫三錯
凡陰疽及鬼邪著人,或兩眼內障,此三法皆出《內經》。其瘡疽本于腎虛,為陰所著,寒邪滯經,根據附于骨,故爛人筋,害人性命。其法必大補腎氣,壯陽消陰,土得陽氣,自生肌肉,則元氣周流不侵骨髓矣。今則附入外科,庸醫不知,反用敗毒涼藥,致元氣虛憊而死者,多矣。(親見一婦人患伏免陰疽,形扁色白,大如 覆盂,延一艮山門瘍醫,連用清火敗毒藥四劑,不待膿潰,一瀉而死。)
鬼邪著人者,皆由陰盛陽虛,鬼能根據附陰氣,故易而成病,若陽光盛者焉敢近之。治法大補元氣 加以育神,則鬼邪自然離體。病家不知,專求符 ,此等外道決無靈驗。或假手庸醫,認為燥火,投以涼藥,或清熱 化痰,致人枉死,良可悲哉。(世俗于輕淺小疾皆事巫祝,況鬼祟為殃,肯舍巫 乎!加之醫用寒涼,故爾愈者不易。)
眼生內障由于脾腎兩虛,陽光不振耳。故光之短主于脾,視物不明主乎腎。法當溫補脾腎,壯陽光以消陰翳,則目明矣。今則另立眼科以成一家之技,只用涼劑,冰損元陽,致脾腎虛衰而死,殊不知一切病證皆有 《內經》正法。后人分立十三科妄名,是以識見小者,專習一科,成一偏之見,譬之大海中認一浮漚,綜理未 貫,動即傷生,悲哉!(予目睹京中來一太醫院官陳某,自炫能開瞽目,專以冷水冰伏,又以寒膏內陷。其人 本領,實而火重者見效亦捷;若本弱元虧者,無不陰受其害。斜橋一鹽販之妻服膏半盞,腹即 痛,其夫強之 服盡,大吐而斃。其夫一時惶急,從樓窗躍出街心。哭叫:陳太醫藥殺我婦!百種辱罵累及祖先,聞者無不寒心。筆此以見寒涼誤人,并信耳不信目之戒。)
忌用轉下
《內經》并無轉下之說,止言發散,又止言辛甘發散為陽。辛溫之藥達表則自然汗散,攻里則自然開通。 (據先生之論謂辛甘發散為陽,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當活看。)非若寒苦之藥,動人臟腑,泄人元氣也。夫巴豆、硝黃之類能直穿臟腑,非大積大聚,元氣壯實者,不敢輕用。今之庸醫不問虛實,動輒便行轉下,以泄六腑各氣,轉生他證。重則脾胃漸衰,不進飲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補,至 秋時須服通行藥數劑,以泄夏月積熱,此語甚訛。(俗醫慣將此數語印人耳目,夫《內經》四時調養生長收藏 之道,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何等圓活,而愚人執守一說,不肯精求《靈》、《素》,良可慨也!)
夫熱在內,自然從五臟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涼藥泄熱,吾恐熱氣未去一分,而元氣已衰九分。嘗觀服轉藥一 劑,則有五七日飲食脾胃不能復舊。況乎三焦暖熱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無火則肌膚冰冷,陽氣脫盡而死矣。故《內經》 止有沉寒痼冷之論,未有積熱純陽之說。縱然積熱為病,一服轉下便可解救。若陰寒為病,則四肢逆冷,死在須臾。古
人立法,若狂言妄語,逾垣上屋諸大熱證,亦要論其大便如何。數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 下。(狂言妄語,逾垣上屋,自是熱證,然有一種面青脈急,或面黑脈微,手足厥冷者,又屬陰證。此系無附之陽, 必死之證,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今人于并無以上熱證,而亦概用寒涼轉下,必欲盡去其熱,吾不知將以何為生氣。夫人身無熱則陽氣盡矣。此河間、丹溪遺訛后世,業醫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禁戒寒涼
夫四百八病,大約熱者居多,寒者最少。無怪乎河間論火,丹溪之補陰也。但泥二子之書而不考究《內經》,墮于偏頗,害人特甚。蓋熱病屬陽,陽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屬陰,陰邪易伏,故令人不覺,久則變為虛寒,侵蝕臟腑而死。(初起不覺之證,最能害人,往往輕忽之,而一變致死者不少。)
況人身之火多亦是當然,天之六氣,火居其二。今之庸醫執壯火食氣之說,(《內經》壯火食氣之說,猶炎暑盛而人氣乏 。相火熾而真元傷,非涼藥之治,亦非熱藥之謂,馬元臺不察此理,妄為注釋,遺訛后學不淺。)溺于滋陰苦寒之劑,殊不 知邪之中人,元氣盛則能當之,乃以涼藥冰脫,反泄元氣,是助賊害主也。夫涼藥不知害了多少人。若元氣稍虛者,無 不被涼藥冰敗而死,脾胃有傷,焉望其生。如人飲熱湯及炙爆之物,從齠至髦,斷無損人之理。《內經》言膏粱之變, 止發癰疽,況膏粱發疽者,百無一二。故知熱之養人,時刻不可缺也。若以冷水飲人,不須三日,即為腹疼泄瀉,脾虛胃敗 矣。故燧人立法,食必用火,萬代蒼生得以活命。俗醫大用涼劑,譬于飲人冷水,陰害黎民,良可慨也。不見當今醫
家,禍及子孫甚至滅門絕后,皆學術不精之報也。(醫者觀此切須猛省,誤用涼藥之害真實不爽,予見近代時醫專用溫 平者,或延一息,終見陵替。專以寒涼攻伐,夭札人命者,誠未見其有后也。)
要知緩急
夫病有淺深,治有緩急。(體認病情,而用藥緩急合當,乃醫家第一要著。)若急病而用緩藥,是養殺人也。緩病而用急藥,是逼殺人也。庸醫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當用何藥,概以溫平試之。若緩病尚可,設遇大病則為誤不小,故名養殺人。若緩病投以急藥,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則變生,所謂逼殺人也。(二者之誤,今世醫家比比,膽怯者蹈養殺之弊,心粗者逞逼殺之害。醫本生人,乃為殺藪,悲哉!)
余觀京師名醫呂實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溫平藥調治,及至危篤,方議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 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遲,藏氣敗絕,雖靈丹妙藥,無能為矣。余親見彼治一傷寒第五日,昏睡譫語,六脈洪大,以 為胃中有熱,以承氣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脈之大,非洪也,乃陽氣將脫,故見此耳。治以下藥,更虛其陰,則陽無
所附而死速矣。若先于臍下灸三百壯,固住脾腎之氣;內服 保元丹、斂陽丹,飲姜附湯,過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傷寒,亦昏睡妄語,六脈弦大。余曰脈大而昏睡。
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強治之心,余頗有之,第以人不我信,且又礙于言訥而不肯為,究非真行仁術之人,常以此自愧。)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病患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患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后,方得元氣來復,大汗而解。(今時姑息成風,灸法難行, 余嘗嘆曰:人參雖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陽之功,無如世人不識,俗醫痛掃,良可慨也。)
余思前證,少陰病 也。發昏譫語,全似陽證,若時投以承氣,豈得不死。故耳聾不呻吟,身生赤黑靨,而十指冷至腳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時發躁熱者,皆少陰證也。仲景以耳聾系之少陽,譫語歸之陽明,用柴胡承氣輩誤人不少。夫 但知少陽脈循脅絡耳,卻不思耳竅屬腎,以耳聾歸少陽,此仲景所未到之處也。(耳聾仲景作宗氣虛論,未嘗 歸少陽。至于譫語,論中言神氣虛者多,若陽明證中不過數條而已,先生故加貶駁,未免有意索瘢。)
五等虛實
凡看病要審元氣虛實,實者不藥自愈,虛者即當服藥,灸關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溫平藥,亦難取效,淹延時日,漸成大病。(溫平之藥,近世所尚,旁人稱其穩當,醫士習于兩岐,及至變成大病,惶急錯投,誤而又誤。總由識見不真,遂爾因循貽害。)
虛病多般,大略分為五種,有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之別。平氣者,邪氣與元氣相等,正可敵邪,只以溫平藥調理,緩緩而愈,如補中益氣、小柴胡、八物湯是也。微虛者,邪氣旺,正氣不能敵之,須服辛溫散邪之藥,當補助元氣,使邪氣易伏,宜蓽澄茄散、全真丹、來復丹、理中丸、姜附湯之類是也。甚虛者,元氣大衰則成大病,須用辛熱之藥,濃味之劑,大助元陽,不暇攻病也。《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車之類是也。
將脫者,元氣將脫也,尚有絲毫元氣未盡,唯六脈尚有些小胃氣,命若懸絲,生死立待,此際非尋常藥餌所能救,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固其脾腎。夫脾為五臟之母,腎為一身之根。故傷寒必診太溪、沖陽, 二脈者,即脾腎根本之脈也。此脈若存則人不死,故尚可灸,內服保元丹、獨骸大丹、保命延壽丹,或可保其 性命。(單顧脾腎,乃先生學力大有根柢之論,蓋腎為先天之原,脾為后天之本,資生資始,莫不由茲,故病 雖甚而二脈中有一脈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脫則真氣已離,脈無胃氣,雖灸千壯,亦無用矣。(此五種 證當于平時細心探討,自然隨機應變不致差訛。近世之醫多尚寒涼,專行克伐,致使平氣變虛,虛證變脫,及 至三焦失運,神氣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機息,而猶執邪氣未盡,火熱未除之說,朝涼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黃帝灸法
男婦虛勞,灸臍下三百壯。
男婦水腫,灸臍下五百壯。
陰疽骨蝕,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脾瘧,灸命關五百壯。
肺傷寒,灸臍下三百壯。
氣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壯。
纏喉風,灸臍下三百壯。
黃黑疸,灸命關二百壯。
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
老人二便不禁,灸臍下三百壯,
老人氣喘,灸臍下三百壯。
久患香港腳、灸涌泉穴五十壯。
產后血暈,灸中脘五十壯。
暑月腹痛,灸臍下三十壯。
鬼邪著人,灸巨闕五十壯、臍下三百壯。
婦人臍下或下部出膿水,灸臍下三百壯。
婦人無故風搐發昏,灸中脘五十壯。
久患傴僂不伸,灸臍俞一百壯。
鬼魘著人昏悶,灸前頂穴五十壯。
婦人半產,久則成虛勞水腫,急灸臍下三百壯。
死脈及惡脈見,急灸臍下五百壯。
婦人產后腹脹水腫,灸命關百壯、臍下三百壯。
腎虛面黑色,灸臍下五百壯。
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
婦人產后熱不退,恐漸成癆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扁鵲灸法
命關二穴在脅下宛中,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屬脾,又名食竇穴,能接脾臟真氣,治三十六種脾病。凡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氣,灸此穴二三百壯,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屬脾者并皆治之。蓋脾為五臟之母,后天之
本,屬土,生長萬物者也。若脾氣在,雖病甚不至死,此法試之極驗。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壯。蓋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 牢則不死,又治中風失音,手足不遂,大風癩疾。
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筋內宛中,舉足取之。治兩目KT KT 不能視遠,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 此證須灸中脘、臍下,待灸瘡發過方灸此穴,以出熱氣自愈。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腳指取之。治香港腳重,行步少力。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遠年香港腳腫痛,或腳心連脛骨痛,或下粗腿腫,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壯。 腦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盡處。治偏頭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壯自愈。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發際。治太陽連腦痛,灸三十壯。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風腰疼,灸五十壯。 前頂二穴,在鼻上,入發際三寸五分。治巔頂痛,兩眼失明。
附:竇材灸法
屬性:(計五十條)
一中風半身不遂,語言謇澀,乃腎氣虛損也,灸關元五百壯。
一傷寒少陰證,六脈緩大,昏睡自語,身重如山,或生黑靨,噫氣、吐痰、腹脹、足指冷過節,急灸關元
三百壯可保。
一傷寒太陰證,身涼足冷過節,六脈弦緊,發黃紫斑,多吐涎沫,發燥熱,噫氣,急灸關元、命關各三百壯。
傷寒惟此二證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為少陰,腹滿自利為太陰,余皆歸入陽證條中,故致害人。然 此二證若不早灸關元以救腎氣,灸命關以固脾氣,則難保性命。蓋脾腎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圖也。(舌 干口燥乃少陰本熱之證,仲景以大承氣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蓋 火熱亢盛不用承制,則燎原之害熾而生化之機息,可不畏哉!設本熱假而標陰伏,誤用承氣立見危亡矣。先生 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業醫之士切須審察,不可鹵莽而行之也。仲景蓋以氣化而用承氣,若涉形藏,別有治法, 不可混辟。)
一腦疽發背,諸般疔瘡惡毒須灸關元三百壯以保腎氣。
一急喉痹、頤粗、頷腫、水谷不下,此乃胃氣虛風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壯。(穴在結喉下四寸。)
一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六脈弦緊,此乃腎氣損而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內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 服知柏歸地者,立死。蓋苦寒重損其陽也。(虛勞而致六脈弦緊,即是腎氣損脫。乃今之醫治虛勞者,脈至微 細急疾,尚用寒涼,真視人如草芥也,此種人不知作何結果。) 一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臥,此乃脾氣大損也,急灸命關二百壯,以救脾氣,再灸關元三百壯,以 扶腎水,自運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腎氣損,二三日能損人性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二百壯。
一休息痢下五色膿者,乃脾氣損也,半月間則損人性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三百壯。
一霍亂吐瀉,乃冷物傷胃,灸中脘五十壯,若四肢厥冷,六脈微細者,其陽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
一瘧疾乃冷物積滯而成,不過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綿不絕乃成脾瘧,氣虛也,久則元氣脫盡而死,灸中 脘及左命關各百壯。
一黃膽眼目及遍身皆黃,小便赤色,乃冷物傷脾所致,灸左命關一百壯,忌服涼藥。若兼黑疸乃房勞傷腎, 再灸命關三百壯。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飲食失節,脾氣損也,灸命關三百壯。(命關當作命門)
一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氣厥,灸中脘五十壯。
一風狂妄語,乃心氣不足,為風邪客于包絡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闕穴七十壯,灸瘡發過,再灸三里五十壯。
一脅痛不止乃飲食傷脾,灸左命關一百壯。
一兩脅連心痛乃恚怒傷肝脾腎三經,灸左命關二百壯,關元三百壯。
一肺寒胸膈脹,時吐酸,逆氣上攻,食已作飽,困倦無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勞,又名膏肓病。乃冷 物傷肺,反服涼藥,損其肺氣,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壯。
一咳嗽病,因形寒飲冷,冰消肺氣,灸天突穴五十壯。
一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壯即止。若傷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三百壯。
一癘風因臥風濕地處,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臟,令人面目龐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錐刺,或兩手頑麻,灸五臟 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腎俞,各五十壯,周而復始,病愈為度。
一暑月發燥熱,乃冷物傷脾胃腎氣所致,灸命關二百壯。或心膈脹悶作疼,灸左命關五十壯。若作中暑服 涼藥即死矣。
一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黃帝正法。灸關元五百壯,百發百中。
一中風失音乃肺腎氣損,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壯。
一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
一虛勞人及老人與病后大便不通,難服利藥,灸神闕一百壯自通。
一小便下血乃房事勞損腎氣,灸關元二百壯。
一砂石淋諸藥不效,乃腎家虛火所凝也,灸關元三百壯。
一上消病日飲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 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一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無力,乃脾胃腎虛也,當灸關元五百壯。
一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勞損腎,以致骨痿,急灸關元五百壯。
一昏默不省人事,飲食欲進不進,或臥或不臥,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慮太過,耗傷心血故也, 灸巨闕五十壯。
一脾病致黑色痿黃,飲食少進,灸左命關五十壯。
或兼黧色,乃損腎也,再灸關元二百壯。
一賊風入耳,口眼歪斜,隨左右灸地倉穴五十壯,或二七壯。
一耳葉焦枯,面色漸黑,乃腎勞也,灸關元五百壯。
一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腎水不生津液也,灸關元三百壯,若誤服涼藥,必傷脾胃而死。
一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節作疼,乃腎氣虛憊也,風邪所乘之證,灸關元三百壯。若服辛溫除風之藥,則 腎水愈涸,難救。
一腿 間發赤腫,乃腎氣風邪著骨,恐生附骨疽,灸關元二百壯。
一老人滑腸困重,乃陽氣虛脫,小便不禁,灸神闕三百壯。
一老人氣喘,乃腎虛氣不歸海,灸關元二百壯。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灸左命關、關元各二百壯。
一兩眼昏黑,欲成內障,乃脾腎氣虛所致,灸關元三百壯。
一瘰 因憂郁傷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瘡頭上灸三七壯,以麻油潤百花膏涂之,灸瘡發過愈。
一破傷風,牙關緊急,項背強直,灸關元穴百壯。
一寒濕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壯。
一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錐,乃風濕所襲,于痛處灸三十壯。
一香港腳少力或頑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壯。
一頑癬浸淫或小兒禿瘡,皆汗出入水,濕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瘡處隔三寸灸三壯,出黃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底闊三分,灸二十壯后卻減一分,務要緊實。若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 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子大。其灰以鵝毛掃去,不可口吹。
如癲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壯,醒后再服、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