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學全鑒
- (隋)文中子
- 1846字
- 2019-09-29 11:48:46
1.聰明過分就是愚
【原文】
智極則愚也。
【譯文】
【解析】
智謀的運用講究的是恰到好處和適可而止,在特定時期,不用智謀也是智謀之一。人們若是在此一味玩弄聰明,片面追求極致,其結果勢必會作繭自縛,為自己的小聰明付出沉重的代價。智謀最忌濫施和張揚,如果一個人處處工于心計和不加掩飾,便會令人側目,更加防范,其智謀的出奇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弄巧成拙、反受其害的事最易由此產生。

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能客觀地正視自己,總以為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優秀,并時常為自己耍小聰明而取得的成功竊喜。殊不知,這些小聰明其他人一眼就能看穿,而我們自己卻蒙在鼓里洋洋得意!觀察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其實耍小聰明的事情比比皆是,有的時候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小聰明的危害而已。
【主題延伸閱讀】
盛極必衰,應知進退
事物的發展都遵循著“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發展規律。然而真正能夠懂得其深刻含義的人卻不多,因為人人都向往著成就大事,希望自己能夠強勢。自古以來,人的進退,本就不是件容易處理的事,尤其是“退”字,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練就“退”的功夫。假如一個人只知進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可能會使一生功績毀于一旦,甚至身敗名裂,最終落個凄慘的下場。
商鞅之所以被處以極刑,就是因為他太不識時務,只知進而不知退,且“好生事”,以至于犯了眾怒,落了個五馬分尸的結局。因此,在做事上,我們就要避免商鞅犯下的錯誤。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凡是在成事上的進退過程中處理不當者,大多得不到好的下場。相反,處理得當的人,卻能成就一番功名偉業。

另一方面,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依賴“糊涂”才得以體現。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涂是假糊涂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隱藏于難得的糊涂之中。”
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然而,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絕頂聰明,相反,他們可能還有些笨。有個統計數字顯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成功的人物更重視智慧。
生活中,聰明與智慧實在是兩回事,聰明是一種先天的東西,總令人感到耀眼的光輝,但往往這種表面的光芒不能讓聰明人成功,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聰明人”一事無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顯山露水,如寓言塞翁失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們眼里看見的不是即時利益,而是日后的好處,因為日后的大利,他們肯去吃眼前的苦。這樣的人肯定不能以“聰明”定義,但他們卻是有智慧的人。
生活中,智慧和聰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關系。主人沒有仆人的協助不行,會顯得非常笨拙狼狽,缺乏效率。但再聰明的仆人都還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沒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從而能夠事半功倍。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過,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把聰明轉化為智慧。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