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逐利要慎重
【原文】
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
【譯文】
【解析】
利益是人們生存之本,人人都需要,當利益能滿足人們需求的時候,聰明之人就會適可而止,而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就會想獲取的更多,由此便產生了不盡相同的后果。知足之人選擇了大局,收獲利益的同時,還收獲了名望,收獲了感情;而利欲熏心的人,則不顧一切地追求金錢或地位,最終當他們真正擁有那些虛無的東西時,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主題延伸閱讀】
嗜好金錢乃萬惡之源
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通過這句話,我們十分明顯地看到人們在金錢身上打下的道德珞印。但是,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潛臺詞,即與其說金錢是萬惡之源,毋寧說人自身才是萬惡之源?;蛟S,正是看到了人自身的劣根性,基督教才有了“原罪”一說。
毋庸置疑,金錢確是導致人們走向罪惡的誘因之一。但是,我們絕不能如此武斷地就將其判定為“萬惡之源”。通過古典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論證,人們之所以對金錢有如此的渴望,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寵兒,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來洗刷自己一出生便帶有的“原罪”,是為了得到上帝的救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名著中,韋伯充分論證了宗教在人們經濟生活中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它是如何促成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對于韋伯來說,真正的資本主義精神是誠實守信、勤奮工作、懂得感恩等優秀品質聚合在一起所鑄就的。
由此可見,在韋伯的眼中,金錢不僅不是“萬惡之源”,而且還有促使人們培養自己良好品質的重要推動作用。因為在這里,金錢將成為一個人獲得救贖的確鑿證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財富越多,越能證明他受到了上帝的寵愛,因為上帝只會讓自己寵愛的子民得到幸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金錢無疑成了人們進入天堂的階梯。
所以,翻開基督教的經典《圣經》,我們找不到“金錢是萬惡之源”的論斷,我們能夠找到的是“嗜好金錢是萬惡之源”。是的,正如前文所講,金錢是中性的,不具備感情色彩,它并不必然導致人性的善或者惡。相反,人性的善或者惡會反作用于金錢之上,使它承載了本不該屬于它承載的道德評價。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的喜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那么他必然會對此事物產生一種強烈的占有欲。而這種占有欲是如此強烈,往往會使一個人失去理性的判斷,容易受到感性沖動的控制,從而做出罪惡的行為。在《伊索寓言》中就有一個關于下金蛋的鵝的故事。
是的,人類在貪欲的控制下,總是能夠做出罪惡的事情。為了獲得大量的財富,英國資本家實行了“圈地運動”,致使本國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成了無產者,最終不得不進入工廠,成為深受資產階級剝削的“綿羊”。為了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歐洲國家開始走上殖民的道路,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將戰火帶到所到之處,肆意屠殺異國人民……金錢引發的欲望,一直沒有停歇它肆虐的腳步。而人們在欲望的支配下,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殺戮的屠刀。
人類創造了金錢,然而金錢也塑造了人類。這不是說金錢是一種具有主觀意識的道德上的物質,而是說人類在面對金錢時,往往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以至于成為自己創造物的奴隸。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說,人類是可悲的,總是在欲望的控制下,義無反顧地走向毀滅的深淵。
是的,金錢會誘發我們的欲望。但是,這并不是金錢的錯誤。我們永遠是自己的主人,因此如何對待金錢,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