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級女裝立體裁剪 基礎篇
- 白琴芳 章國信
- 3195字
- 2019-11-19 14:38:05
第二節 立體裁剪造型基本要素
一、結構平衡
判斷、鑒定立體裁剪技術水平高低的第一準則是結構平衡。立體裁剪所使用的白坯布排除了色彩的干擾,便于布絲與結構的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
(1)結構平衡表現為:樣衣表面受力均衡,布絲紋理走向與造型渾然一體;面與面之間轉折分明,立體感強;結構線縫平直自然[圖1-8(a)]。
(2)結構不平衡表現為:布樣經、緯向受力不均,引起有關部位繃緊、牽吊、起斜皺、擰漣形;結構線縫扭偏[圖1-8(b)],門襟豁裂、攪蓋,從而引起著裝的機能性障礙以及視覺的不平衡、不“體面”感。
結構不平衡的起因很多,如材料結構未處理好,省、褶、結構線捏縫不當,大頭針別法有偏差。另外,關鍵部位數根紗線的偏差也可能會引起結構不平衡。在空間造型中,松量不足和面與面之間的轉折不順暢更是結構不平衡的罪魁禍首。
二、造型空間量——松量的構成
服飾造型空間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服裝的存在空間,服裝對空間的占有形態、廓型(圖1-9);二是服裝內部空間、人體體積形態與服裝內部空間形態之差,服裝內部與人體之間的空隙,也被稱為空間量、松量(圖1-10)。

圖1-8

圖1-10

圖1-9
(一)造型松量的構成
如同建筑物一樣,外在的雄偉壯麗是由鋼筋水泥等構筑起來的內部空間來支撐,服飾造型空間和空間量的設計同樣有它的內部構成元素,有在造型中自然形成的,也有為設計放出松量的(圖1-11),在造型裁剪時要把握好這些元素。
(二)服裝造型基礎空間量構成元素
以上衣原型為例,原型胸圍的放松量為8~10cm,是服裝原型的基本空間量,屬于“貼體型”松量。在立體造型中這空間量并非是一次性加放,而是逐步積累起來的,包括平衡布樣結構的空間量與適應人體機能所需的空間量,下面分別展開討論。

圖1-11
1.布樣結構平衡與人體凸點、凸面轉折所需空間
人體上半身的外包圍樣如圖1-12所示。人體與布樣之間的空間由人體體表的凸點、凸面來支撐,腰部以上的凸點有胸高點(BP)、肩胛骨凸點(M)、鎖骨凸點、腋窩前后點等。胸高點、肩胛骨凸點處于上半身人體起伏面上,需要收省才能平服,這是眾所周知的。此處強調的是還要給凸點以包裝空間,否則會因布樣貼緊而被凸點頂出難看的皺紋或牽引其他部位出現皺紋或短缺。其余凸點在人臺上并不明顯(如鎖骨),有了人體概念,我們自然會留意。此外,布樣由正向側包轉時自然出現轉折面,這樣就增加了布樣的圍度。人體凸面是因骨骼肌肉隆起、脂肪堆積而形成,與凸點同樣的道理,在凸面處也要放出空間量。如因為背部斜方肌的隆起,后橫開領要留放松量人體上半身的凸點與凹面放松量如圖1-13所示。
2.包裝體形轉折面的空間量
處于體形正、側轉折面的空間量是在造型中自然形成的。在立體裁剪原型時,將人體概括成前、后、兩側四個面,將布樣環繞人體,由正面向側面轉折,轉折上端起始于腋窩前、后以上的胸大肌、三角肌,下部順著體形向內收縮,在正面、側面交界處形成自然的轉折空間(圖1-14),使布樣外部產生正側分明的立體感,布樣內部則與人體產生空間。前身胸腰落差小,這一空間量就小;在后背轉折處,由于肩胛骨、斜方肌、三角肌的交匯使背部隆起,則引起較大的胸腰落差。要擺平布樣結構,必然在轉折面形成較大的空間(圖1-15)。如果為了貼體而人為地縮小空間,則會破壞結構的平衡,只能在形成轉折后,再采用收省、開片的方式去除一些松量。

圖1-12

圖1-13

圖1-14

圖1-15
3.皮膚伸長、滑移等人體機能需要空間
該空間量是以靜體位為基礎,加上適當的機能性放松量。
人體的運動由關節產生,關節運動時皮膚伸長,衣服緊貼皮膚,產生牽引感、壓迫感。服裝在手臂根部與大腿根部最容易產生牽制,因此這兩部位結構設計也最為復雜。
手臂朝上伸舉,腋下皮膚伸長,因此有衣袖的袖窿要設在腋窩以下至少1cm,給臂根留出運動的空間。手臂朝前運動,人體胸部皮膚縮緊,臂根部皮膚滑移,引起背部對抗性擴張。為此,立裁時原型窿門應放松量1cm左右,以適應腋部皮膚滑移。至于背部,在塑造背側轉折面形成的自然空間(2.5~3cm)正好能適應背部擴張。上半身運動結構起自腰部,為適應皮膚滑移和伸長,腰部也需要放松量1~1.5cm(圖1-16)。
除以上所述,人體還需要衣服內氣候、呼吸系統等空間量,但這些不需要另放,前面所述的放松量已夠用。
原型,即是將造型操作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的服裝制圖形狀,原型空間量與省道的形成如圖1-17所示。

圖1-16

圖1-17

圖1-19

圖1-18
(三)材料、季節需要的內部空間
立裁操作時人臺上只有一層白坯布,實際著裝情況要復雜得多,有些內部空間無法顯示,如在前門襟處,上下裝交接處都有多層材料重疊,比較而言,秋冬裝的材料要厚于夏裝,這厚度擠壓內部空間[圖1-18(a)],要將前中線外移,加大圍度,來滿足空間量的需要。人體背部縱向起伏較大,厚度大的材料,尤其是加貼邊極易造成背中短吊,對此都要做出預算、預留[圖1-18(b)]。立裁春秋、冬裝時,要換大半號、一號的人臺操作,或加大放松量,以作容納內衣的空間。
在操作時,尤其是在貼體型上衣裁剪時,以上所述空間量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成衣后出現多種弊端,因此在操作中要考慮周到,要以原型的空間量為基礎,針對應用型服裝結構設計需要展開比較、分析、試驗。
三、上衣衣身造型面的構成
習慣了平面裁剪,往往會忽略側面的存在,把人體看作前、后兩個面,或雖知道側面但把握不準,有問題不知如何糾正。殊不知,在平面裁剪中容易被忽略的側面、半側面恰恰是展現造型與結構最直觀的面。以側面的結構平衡為前提,對空間量進行合理分配,是立體造型關鍵(圖1-19)。

圖1-20
以包裝人臺的衣片數量來區分上衣結構,可分為二面、三面、四面、五面等構成類型,三面以上統稱多面構成,二面構成是多面構成的基礎,是對人體作前面、后面、側面的概括,側面是由前后衣片轉折延伸過來形成的(圖1-20)。
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形體,由多個曲面構成,可以分成很多面來表現,立體裁剪人臺的縱向基準線是將人體概括為八個面。一般情況下,多面構成造型時,要能使布樣各個面的造型空間適應人體的曲面,使空間構成更趨合體,造型感覺越加精美,操作難度也隨之增加。
四、服裝廓型與布樣放松量及工藝技巧
裁配布樣應根據廓型設計要求放出相應的松量,廓型構成于造型轉折之中,構成廓型的松量與結構平衡等松量在操作中是合在一起加放的。
可以說,女裝構成中運用的各種工藝技巧,如衣片分割、褶裥、垂環起浪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塑造廓型服務,這些技法對廓型的形成和變化作用為:一是縮小衣服與人體之間的空間,突出體形曲線;二是擴大衣服與人體之間的空間,突出服裝廓型,塑造新的造型;三是前兩者的綜合應用,古今中外千變萬化的服裝造型不外這三種情況,立體裁剪為種種空間造型提供了最直觀、最機動靈活的手段。
五、立體裁剪、平面裁剪、新式斜裁
(一)立體裁剪、平面裁剪
立體裁剪、平面裁剪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要相互兼容,兼采所長。如普通衣袖的制板方式,還是先采用平面制圖較好,然后再立體組裝、調整。
平面板型常常要采用立體裁剪消除弊病,立體裁剪原理最終要回歸至平面上來討論,上升為理論再來指導立體裁剪。立體裁剪的樣衣衣片要在平面上進行制圖化整理,需要平面裁剪做理論指導。在要求快速造型的工業環境中,可以選擇一個樣板拓畫在布樣上,再上人臺展開造型(圖1-21)。在企業要講究效率,出樣要快,較常見的方法是將一個款式分成立、平兩部分,難度大的用立體裁剪,其他用CAD解決。

圖1-21

圖1-22
(二)新式斜裁
正統的立體裁剪,作為空間造型技術,具有較高的規則要求和評判標準,本節前四個部分講述了立體裁剪的一些基本規則要求。
斜裁,是將衣片的絲縷方向裁呈45°正斜。新式斜裁指一種新流行起來的歐式斜裁,不僅是裁片絲縷傾斜,縱向結構縫線也被轉換成斜線(圖1-22),造型手段是二維、三維并用,在平面上制初樣,具體的創意、造型細節在人臺上展開。正是這樣的斜向結構及其創意手段展現了現代時裝世界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吸引著人們去發現更多的時尚造型。新式斜裁作為空間造型技術與設計相結合的一大類型,被列在本書的最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