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子
本篇主要講述周代對世子及其他貴族子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內容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寫周文王、周武王如何當世子的,還寫了周公如何教育成王的。二是寫了大學教育世子及士之法。三是寫了三王教世子之法及孔子論教世子的重要性。四是寫了庶子之官如何管理族人。五是寫天子視學養老之禮。這些教育觀點對今天的人來說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原文】
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①之御者②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③,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后亦復初。食上,必在④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⑤!”應曰:“諾。”然后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⑥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脫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⑦。
【注釋】
①內豎:宮內小臣,負責內外信息的上傳下達。
②御者:值日者,值班者。
③節:指飲食起居。
④在:察。
⑤末有原:末,勿,毋。原,再。指把剩飯再次進上。
⑥加:增益。意謂文王對王季的孝養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
⑦間:痊愈。
【譯文】
文王做太子時,每天給他父王王季請安三次。等到雞叫第一聲的時候就穿好了衣服,來到父親寢宮外,向值班的內豎問道:“父王今天可一切安好?”內豎回答。“一切安好。”聽到這樣的回答,文王臉露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請安的禮儀都是一樣的。王季如果身體抱恙,內豎就會向文王稟告,太子聽后滿臉憂愁,甚至連走路都邁不開步子了。等到王季身體好轉,一切正常,太子這才放心。王季的每頓膳食文王都要檢查飯菜的冷熱;每頓飯撤下去的時候,文王都會過問剩余多少。同時交待掌廚的官員:“剩下的膳食不用再端上去。”聽到對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離開。武王做太子時以文王的行為作榜樣,不敢有一點走樣。文王如果身體欠佳,武王就會衣不解帶地守在身邊。文王吃飯少,武王也就吃飯少;文王吃飯增多,武王也就隨著增多。這樣持續了二十多天,文王的病也漸漸好轉。
【原文】
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①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蒞阼②,周公相,踐阼③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注釋】
①撫:占有。
②蒞阼:臨視阼階。即天子即位。特指履行天子職務。
③踐阼:天子即位,皇帝登基。此指周公暫攝王位,代行天子職務。
【譯文】
文王問武王道:“你有夢到過什么嗎?”武王答道:“我夢見天帝給我九齡。”文王說:“你覺得這么夢是有什么暗示呢?”武王說:“如今九國和西方還沒有歸順,您最后是想統一它們吧。”文王說:“你領會錯了。古時將年也稱作齡,齒也是齡。我有一百壽限,你有九十壽限,我將我的三年的壽限給你。”于是,文王活到九十七歲才死,而武王活到九十三歲才死。成王年少,不能登上王位處理政務,由周公在一旁輔佐,代行天子職權。周公將當時教育太子的那套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讓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如果成王有什么地方沒有做到,周公就痛打伯禽,讓成王明白怎么樣做個太子。
【原文】
凡學①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yuè)②,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師學戈,師丞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墻。列事未盡,不問。
【注釋】
①學:同“教”,教導。本節之“學”皆同此。
②(yuè):古代樂器,形狀像笛。
【譯文】
只要是教育太子及太學生,一定要因時制宜。春夏秋冬兩季在東序分別教授手執干戈的武舞,手執羽的文舞,小樂正負責教執干舞,大胥在一旁協助;師負責教執戈舞,師丞幫助他。旄人負責教南夷之樂,大胥則在旁擊鼓為節。
春季誦讀詩章,夏季練習為詩章譜曲,由太師來教授。秋冬在瞽宗學禮,由主管禮的官員來教。冬季讀《尚書》,由精通《尚書》的官員來教。教禮是在瞽宗,教《書》是在上庠。凡是祭祀、養老乞言和合語的禮節,都由小樂正在東序教太子及太學生。大樂正教他們手執干戚的武舞。合語、養老乞言的禮節,都由大樂正傳授其義理,由大司成評說,地點也在東序。在大司成身邊陪坐,與其之間要有三席之遠。可以向大司成發問,問完之后再退回到靠墻之處。在大司成還未說完話之前,不可發問。
【原文】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①。設四輔②及三公③。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
【注釋】
①疑丞:疑和丞皆是輔佐太子的官號。疑,可能是負責解答太子疑問之官。丞,可能是負責記錄太子言行的官。
②四輔:指輔佐太子的師、保、疑、丞。
③三公:輔佐天子的太師、太保、太傅。
【譯文】
夏商周三代君主在教育太子的時候,都會用禮樂。因為樂可以陶冶情操;禮可以規范外表。禮樂可以相互滲透,直至于內心,流露于外,其結果就能使太子順利成長,養成德行兼備而又溫文爾雅的氣質。設立太傅、少傅來培養太子,其目的就是讓他明白如何對待父子、君臣間的關系。把父子、君臣之道說清楚并且以身作則,這是太傅的責任,少傅的責任就是將太傅所描述的傳授分析于太子,讓其能夠充分領會。太傅、少傅、師、保,他們每時每刻都會陪伴在太子左右,因此他們所傳授的內容天子都可以領會,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養成功。老師的責任在于將古人的事跡講述于天子,并且為其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讓太子明白擇善而從之的道理。保的責任,是謹言慎行,以身作則,以此來影響太子,使太子的言行都能夠合乎禮儀的規范。古《記》上說:虞夏商周四代,太子有師、保、疑、丞作為輔佐。設立四輔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設,有合適的人選則設,否則就不設,寧缺毋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設立官職必須要任用賢能的人。君子說:“太子的德行十分重要,太子的品德養成了,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也會受到他人的敬重;師保受到他人的敬重,則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會國家大治。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為君而言的。”
【原文】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①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蒞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
【注釋】
①于其身:變通一下他的身份。于,通“迂”,曲折,委曲。
【譯文】
仲尼說:“之前周公代替成王處理政務,治理天下,將教育太子的一套搬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的時候也要做到這一點,為了讓成王養成良好的行為品德。聽人說:‘作為臣子,倘若可以為君王帶來好處,就算是犧牲自己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只是稍微改變一下身份就能讓君王得到好處呢?這樣做周公是很樂意的。”因此,懂得怎樣為人子,后才能為人父;懂得了如何為人臣,后才能為人君;懂得了如何服侍他人,然后才能使喚他人。成王因年幼,尚未即位,將其作為太子培養,這是不合乎禮法的。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也要遵守,為了使得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就讓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