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起源與發展
拔罐療法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它是以各種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罐內負壓,使其吸附在人體一定部位來調節經絡、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遠古時期使用牛角筒拔罐。拔罐多用于治療外科癰腫,當時沒有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羊角或牛角筒罩在患部,吸出膿血來,又叫“角法”。關于拔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
隋唐時期使用竹罐拔罐。竹罐比較容易取材,價格又便宜,從而使拔罐療法得到了改進并廣為傳播;同時竹罐質地較輕,使用方便,吸拔力強,從而也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隋唐的醫籍中,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燾的《外臺秘要》。
宋金元時期竹罐療法進一步發展。竹罐逐漸取代了獸角,拔罐療法的名稱也由“吸筒法”替換了“角法”。在使用方法上,則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拔罐前,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制的藥物中煮過備用,拔罐時,再將此罐放在沸水中煮,然后趁熱吸拔在穴位上,這樣藥物和吸拔的雙重作用都得到了發揮。
明代,拔罐法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中醫外治的方法。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放在多味中藥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然后拿出直接吸拔在穴位上。所以,竹罐又被稱為藥筒。
清代,拔罐工具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出現了陶土燒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
現代,拔罐工具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玻璃罐、抽氣罐等。拔罐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走罐法、刺絡罐法、閃罐法等,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瘀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病癥。
由于拔罐療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