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怯場:與眾人溝通藝術
- 譯夫編著
- 1710字
- 2019-09-02 12:45:09
克服當眾講話的恐懼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你能對著多少人當眾講話,你的事業就會有當眾講話是一門不可不學的一課。”然而,令不少人苦惱的是,人們對于當眾講話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感,而在當眾之后的講話,會加劇人們的恐懼心理。
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先生畢生都在訓練成人有效地說話。他認為,成人學習當眾講話,最大的障礙便是緊張。他說:“我一生幾乎都在致力于幫助人們克服登臺的恐懼,增強勇氣和自信。”
可以說,在公眾面前緊張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事實上,緊張能使人大腦皮層興奮、開發潛能,許多專家認為緊張、壓力是激發潛能的有利因素,緊張不見得是件壞事,適度緊張不但無害,還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于當眾來說,適度緊張會讓我們重視聽眾,重視我們的表達方式,不會懈怠。只要你在乎聽眾,想給聽眾留下好印象,自然就會重視你的講話,不會完全放松。我們前面提到的很多演講家終身沒有消除演講的緊張也是這個道理,這樣反而會增強表達的效果。
然而,如果緊張變成變成過度緊張,就需要我們進行調整了,因為它會造成思維停滯、言辭不暢,為此,我們需要把它降低到一定程度,讓它成為一種助力而不是阻力。
那么,當眾講話緊張的根源在哪里?既然緊張是人的一種反應式行為,那這種緊張到底是對什么做出的反應呢?
小文是一名高三年級的學生,和其他男生不同的是,他不愛說話,有時候老師上課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他也是支支吾吾,說不出來。為此,他也沒有什么朋友,當其他男孩在一起聊到籃球、足球和網絡熱點問題時,他也插不上話,因為他從小就有口吃的毛病。不過,因為刻苦學習,小文的學習成績很好,一直名列年級前茅。
一次,在高三年級的高考動員大會上,老師讓小文為大家做個演講,誰知,小文居然滿臉通紅,然后跑開了。
后來,學校老師讓小文的父母在心理醫生的提議下來尋求催眠師的幫助,聽說催眠能治療口吃,這天,小文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秦醫生的催眠室。
剛開始,秦醫生對小文進行引導和放松,當小文進入到淺度的催眠狀態時,秦醫生了解到小文患上口吃的原因。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次,老師找到小文,告訴他學校將組織一次演講,讓小文參加。
“演講要怎樣講呢?”小文這樣問老師。
“就像你平時寫作文一樣,先寫好了,然后上臺的時候背出來就可以了,很簡單的。”
“那好吧。”小文猶猶豫豫地答應了。
接下來,小文就開始為演講做準備了,他先寫好稿子,然后開始背,還經常讓媽媽來考他,一篇演講稿是難不倒聰明的小文的,媽媽無論問到哪里,他都能倒背如流。
演講會那天,小文興高采烈地上了演講臺,當他登臺的那一刻,他有點不知所措,好像場景和家里背誦演講稿不大一樣。在家里,聽眾只有媽媽,現在是全校師生,他有點慌了。但他還是決定先背誦第一段,接下來是第二段,都挺順利。但是到第三段,他突然一個字也想不起來了。怎么辦?看到臺下的人,大家都在交頭接耳,小文一緊張,居然尿褲子了。他趕緊跑下臺。當時他恨不得找個洞鉆進去,再也不出來。
自從這件事之后,每次小文開口的時候,他總覺得同學在笑話他,久而久之,就有了口吃的毛病。
在這一故事中,高三學生小文之所以害怕當眾說話,是因為在童年有過因當眾說話而出丑的經歷。據此,我們大致也可以推出人們在公共場合緊張的原因:由于出現了害怕的感覺,讓人產生了緊張。無外乎就是害怕“自我形象不好”“怕出丑”“怕丟臉”“怕沒面子”。有了這種害怕心理,才會導致緊張出現。
美國魅力學校校長都蘭博士認為,產生怯場緊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害怕做得沒有想得那么好。
當眾講話也是如此,一些人在開口前就為自己設定標準,一定要讓聽眾接受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博得聽眾的掌聲,一定要……但如果沒有做到怎么辦?于是,這種想法導致了他們害怕心理。
2.準備得不太充分。
任何一場臨時抱佛腳的演講都會讓演講者產生恐懼的心理。
3.害怕聽眾反應不佳。
這與第一點異曲同工,對演講效果的過早考慮,會給人們帶來焦慮感。
4.早期有失敗的經歷。
在眾人面前丟臉,要想重拾勇氣,確實不易。
5.沒有充分進入角色。
當然,最后一點,也和前面四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了解當眾講話中緊張感產生的原因,能幫助我們對癥下藥,找到具體的解決措施,以做到在當眾講話中自信登臺,大膽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