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服裝的社會功能性
服飾具有符號象征意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以共同的、有意義的言語和非言語的符號為媒介進行溝通。符號具有社會的象征意義,服裝作為一種非言語信息傳遞的符號,在人際互動中起重要作用。如警察的制服、醫生的白大褂、法官的黑衣等象征著不同的社會意義。
本節從服裝在人際溝通中的作用、服裝和符號相互間的關系、服裝的社會象征性三個方面,從服飾文化符號學的角度介紹服裝的社會功能,為進一步了解服裝消費的購買動機做基礎鋪墊。
一、服裝在人際溝通中的功能
(一)人際溝通的意涵
“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人際交往的順暢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于人與人之間能否實現有效的溝通。如在社交場合,一位穿著入時、富有魅力的女孩沖你笑了一笑,你也許理解這是一種“邀請”的信號,便可能主動上前“搭話”;也許你認為這是一般女性在這種場合的正常表現,便可能回報以微笑。通常情況,人際溝通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1)在人際溝通中,溝通雙方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和立場,都設想和擬定自己發出的信息會得到什么樣的回答。因此,溝通的雙方都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在溝通過程中發生的不是簡單的信息運動,而是信息的積極交流與理解。
(2)人際溝通借助語言和非語言兩類符號,這兩類符號往往被同時使用,兩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際溝通是一種動態系統,溝通的雙方都處于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刺激與反應互為因果,如乙的言語是對甲的言語的反應,同時也是對甲的刺激。
(4)在人際溝通中,溝通的雙方應有統一或近似的編碼系統和譯碼系統。這不僅指雙方應有相同的詞匯和語法體系,而且要對語義有相同的理解。語義在程度上依賴于溝通情境和社會背景。溝通場合以及溝通者的社會、政治、宗教、職業和地位等的差異,都會對語義的理解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把發出信息的一方叫發信者,把接受、理解信息的一方叫做受信者,則可用圖2-3所示的模式簡要說明以符號為媒介的人際溝通過程。

圖2-3 人際溝通的模式
(二)非語言溝通的類型
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使用最多的是語言符號所進行的溝通。同時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也依靠非語言符號,如聲調、手勢、姿態等方式來加強語言溝通的效果。例如,一個人想要引人注目,他可以通過高聲談話來聲稱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也可以利用一些奇特的姿勢或者選擇某種“醒目”的穿著方式。利用非人際溝通符號的人際溝通為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的類型如表2-1所示。
表2-1 非語言溝通類型

服裝是無聲的語言。人和人之間的交流,總是通過對方的衣著打扮獲得某些信息。服裝作為人際溝通的媒介主要有以下五個功能:
1.具有第一印象形成的功能
在與人初次的交往中,通過感覺器官,有選擇地接受來自于社會的或人際信息的刺激,如服飾、表情、語言等。并通過與已有的經驗相結合,就會對他人產生一定的印象,如誠實、善良、虛偽等,這就是人的第一印象。在此印象的基礎上,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將同他人保持怎樣的交往關系。在印象的形成過程中,衣著服飾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根據對方的身材、服飾等外表及表情、姿勢等行為表現形成的,這些表面的特征往往成為推斷他人身份、地位、個性的信息。服飾在某種程度上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展示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興趣愛好、經濟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內在的信息。
2.社會身份象征功能
服裝是穿著者職業、身份的象征。在等級分明的社會,服裝具有表現身份的作用。在由復雜的人際關系所構成的人類社會中,服裝是身份等級的象征。在等級分明的古代社會,服裝更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使人人恪守本分,不得逾越。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環,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在古代服裝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作用。服裝蔽體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服飾遠遠超過它的使用功能,在不同場合反映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在等級劃分明確的組織中,如清朝官服的補子用不同的動物圖案代表不同的等級;現代軍服中的肩牌上的標志,標識等級功能非常明顯。
3.情感的表達功能
服飾常常與個人的當前狀況有關,反映出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情感情緒的變化。在自然界和社會約定俗成的文化中,服裝色彩給人最直觀、最強烈的情感刺激,各種色彩對人形成了潛移默化的感官反應,面對不同的色彩,會自然地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如紅色象征熱情,給人以浪漫、性感又富挑戰性的印象;藍色代表理智,給人冷靜沉著之感;黃色活潑、燦爛,但不夠穩定;綠色安靜平和,使人感覺安逸寧靜;白色顯得純潔,高雅恬美;黑色嚴肅、冷峻、深邃。服裝的色彩是最直觀的情感刺激,著裝者穿著不同色彩的服裝,傳達不同的情感和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刺激。
4.自我表現功能
詹姆斯曾在其著名的《心理學原理》一書中說:“古語說,人是由靈魂、身體與衣服三個部分構成的,這句話并不是隨便說說的。”通過身體和身體周圍的物品如服裝等進行自我定義和自我溝通,因此,把服裝稱為“可見的自我”與“第二皮膚”,顯示了服裝與自我表現的密切關系。服裝是人體的外觀裝飾,它依附于人體,直接參與社會互動行為,是個體最便利的表達工具。或者說,即使個體不是刻意地表達什么,但服裝也會暴露很多個人化的信息,自然成為他人社會知覺的線索。服裝符號具有社會可見性的特性,個人的穿著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主張、思想、價值觀以及個性等。西裝革履可展示自己職場成功的形象。
5.印象操作功能
人們總是試圖在社會交往中給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特別是在一些需要他人或社會接受的場合,如就職面試或與異性朋友的初次約會,外表的修飾與服裝的運用可起到控制他人印象形成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說,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利用衣著服飾,向他人展示另一個“自我”。作為象征符號的服裝,無疑與服裝的社會功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且透過服飾所象征的符號,也可以強化或改變與他人的關系。
二、服裝和符號相互作用
(一)符號相互作用論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提出“符號相互作用論”的觀點,用來解釋人際互動的機制。米德指出,人類的相互作用是為文化意義所規定的。而許多文化意義是象征性的。例如,旗桿上一塊帶顏色的布象征我們的國家,軍服上的肩章象征一個人在軍隊中的地位,新娘的白色婚紗象征著純潔。米德認為,人類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義的象征符號為基礎的行動過程。
符號相互作用論的觀點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根據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行動。
第二,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三,在任何環境下,都經歷一種內部解釋過程,“和自己對話”為的是給這個環境確定一個意義并決定怎樣行動。
例如,正在駕車行駛的汽車司機看到交通警察要求停車的信號(如停車手勢)時,首先,司機知道交通警察制服以及手勢的象征性意義,并會做出相應反應;其次,司機對警察制服以及手勢含義的理解是由過去的學習和經驗形成的;最后,司機會對這一情境進行解釋,他也許會自問“我違反交通規則了嗎?”“停車信號是針對我的嗎?”“如果不停車會怎樣呢?”這一系列的解釋可能決定司機最終所采取的行動。
(二)自我表現與印象整飾
按照“符號相互作用論”的觀點,人們為了順利地實現交往和溝通,必須有能力在想象中扮演他人角色,即能夠按照他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動。外觀在對人認知、印象形成,特別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有著重要意義。人們在交往中有時會有意識地選擇一定的裝束、言辭、表情或動作以給他人留下一個獨特的印象。這種有意識的控制別人對自己形成各種印象的過程,就稱為“印象整飾”,也稱為“印象操作”。
“印象整飾”實際上是種自我表現,一個人意識到或想象到他人會如何看待或評價自己時,便利用衣著服飾、化妝美容或其他方式,使人形成一種好的印象或吸引他人的注意。一個人很難改變或無法改變自己的基本相貌、體形、性別和年齡,卻可以利用衣著服飾和巧妙的化妝對外表加以修飾,突顯自己的特點,掩飾自身的不足。實際上我們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穿衣。穿著什么樣的服裝,總是和一天要進行的活動有關系。試想一個年輕人接到某公司的面試通知,如果他非常重視這次應聘,就可能會做認真準備,不僅是面試的內容,也包括外表。年輕人在求職面試時的衣著打扮上一定是經過認真選擇的,因為他試圖以某種方式表現自己,給主考官造成成熟、能干的獨特印象。
印象整飾,可以說是利用非語言符號來實現的,是透過衣著服飾特有的象征意義,給他人造成特定的印象。現代社會,人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象征物來表現自己。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懂得如何利用衣著服飾來美化和表現自我。
(三)作為象征符號的服裝
人們通過服裝的選擇和穿著有意識地向他人展示著一些特定的東西。另一方面,服裝的象征性意義是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如貝殼項鏈在原始部落中可能表示尊貴,在文明社會中卻被當作兒童的玩物。這里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上對服裝的象征性意義加以分析,一個是“人際交往”,另一個是“社會文化”。這兩個不同方向在服裝象征意義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人際交往上,人們借助服裝傳達情感,表現自我,其意義隨時間、地點、場合而變化。一個人穿著運動服在打球,意義是明確的,而如果穿著運動服在辦公室中,則意義含糊不清。在社會文化上,服裝的象征性意義是相對穩定的,并為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試想,高級西服、禮服、牛仔褲,或其他類型的服裝,在這個時代所表示的意義,它構成了人際交往中服裝象征意義的基礎,并指導著人們的穿著行為。以下就從人際交往上分析服裝可能傳遞的各種信息,探討社會文化中服裝的象征意義。
三、服裝的社會象征性
一般認為,服裝是在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服裝的出現可看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反過來,文明的進步又影響了服裝,使服裝脫離了它原有的物質性,而具有了象征意義。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服裝可以作為階級、地位、權力等的象征。
(一)服裝和有閑階級論
美國社會學家韋伯倫(T.B.Veblen,1857~1929)在1899年出版的《有閑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書中從“顯示經濟地位的手段”觀點,對服裝進行了考察。韋伯倫指出,服裝的消費有如下三個指導原理:
1.顯示浪費的原理
這是以服裝為手段顯示富有和經濟地位的原理。特別是上層社會花費金錢于服裝上以期獲得尊敬,對他們來說,價格低廉的服裝意味著價值的低下,只有卑賤的人才會穿著。正如韋伯倫指出:“服裝上金錢、成功的確切證據,是社會價值的顯在指標。”
2.顯示閑暇的原理
以服裝為手段顯示脫離任何生產勞動,并不必為生活操勞的原理。社會上層屬于“不勞而獲”的“有閑階級”,即擁有資產和閑暇的階級。優雅的服裝便是這種閑暇的最好標志。韋伯倫指出:“優雅的服裝不僅其價格昂貴,而且也是閑暇的證明,即優雅的服裝說明穿著者不僅有能力支出超額的金錢,且證明其不勞動也可消費”。特別是婦女的裝束,更是對閑暇和不必勞動的夸示,如高跟鞋、緊身衣、拖拽裙等,都是不需勞動的證明。
3.最新流行的原理
以服裝為手段在反復不斷的流行中用來顯示著裝者追求新奇的心理。例如,消費者購買一件當季流行的服裝只是穿著很短的一段時間,甚至未曾穿過,說明該消費者用于服裝的消費費用過高,這也恰好體現了有閑階級追求流行和消費浪費的習慣,因此流行在顯示金錢消費占支配的社會中是最為顯著的,且也是富于變化的。
(二)作為地位象征的服裝
服裝作為階級、地位、權力等的象征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人開始用血污、傷痕、打獵和回來披在身上的獸皮象征自己的英武和力量。但是隨時間而消失,后來用動物的毛皮、羽毛作頭飾,佩戴野獸的牙齒、骨骼,彩紋、刀痕在皮膚上,象征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威力。人們也許會對這一理論提出種種疑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在有文字可查的人類歷史中,服裝的確是階級、地位、身份區分的重要標志。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盡管等級差異不像過去那樣明顯,但“地位象征”依然有一定重要性。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在事先沒有任何線索可參考的情況下,怎樣判斷一個初次見面者的社會地位,當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外表,他的衣著服飾、風度舉止、言談表情等。因此,當一個人想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或想識別另一個人的地位時,可以利用所謂的“地位象征”。最明顯的可以用來象征地位的就是服裝。而“比其他人穿更多的衣服”“擁有一定數量的類似服裝,絕不總穿同樣的衣服”“頻繁更換服裝”“總是穿著領先潮流的服裝”“穿著難于活動的服裝”“使用大量的布料”“使用價格昂貴的布料,特別是羊毛、絲綢、皮革、毛皮等”“佩戴金、銀、寶石等首飾”“穿著做工精細的高價格名牌服裝”“采用高級運動服裝,如騎馬、高爾夫、快艇等運動服”“穿著供特別成員專用的服裝”,也都是個人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