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色彩的分類與屬性

一、色彩的分類

色彩分為三大類,即無彩色、有彩色和獨立色。

無彩色是指由黑色、白色以及黑白兩種色混合后形成的各種深淺程度不同的灰色系列。

有彩色是指各種有色彩感的顏色,在可見光譜中,紅、橙、黃、綠、青、藍、紫為基本色,通過色彩之間不同程度的混合后,產生出無數新的色彩。有彩色是色彩系中的主體部分。

獨立色是指金色和銀色。

二、色彩的三屬性

色彩之間的差異,是由色彩的三屬性區分的,即色相、明度和純度。

1.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不同相貌和特征,是區分色與色之間的標準,也是色彩最基本的視覺屬性。從光學上講,色相是由入射光的光譜成分決定的。單色光的色相取決于光線的波長;混合光的色相取決于各種波長光線的相對量。物體的色彩是由照射光的光譜成分和物體表面的反射、投射特性決定的。色彩的相貌是以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光譜色為基本色相,一定波長的光或某些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表現,這些色彩表現就成為色相。

色立體橫截面上的色彩即是色相,色相環就是把色彩有次序地排列成圓。

2.明度 明度又稱光亮度、深淺度,是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其變化會直接影響色彩的純度。

色彩的明度有三種情況:一是同一種色相,由于光源強弱的變化產生的不同明度變化;二是同一色相的明度變化,是由同一色相加上不同程度的無彩色而產生的;三是在相同光源色下,各種不同色相之間的明度不同。在無彩色系中,白色為明度最亮的色彩,黑色為明度最暗的色彩,兩者之間存在的是不同明度等級排列的一系列灰色。在有彩色系中,由于黃色處于光譜的中心,所以黃色為明度最亮的色彩,而紫色處于光譜的邊緣,則為明度最暗的色彩。黃色、紫色在有彩色的色相環中是劃分明暗的中軸線。有彩色加入不同程度的白色或黑色后,會形成多種明暗程度不同的色彩。按照色彩的明暗程度可以把色彩分為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

3.純度 純度也稱飽和度、彩度或含灰度,是指色彩的鮮艷、飽和程度。有彩色系才擁有純度,它取決于可見光波長的單純程度,純度最高的色彩是純色,在純色中加入無彩色混合后,其純度就會下降。純度越高色彩越強,反之純度越低色彩越弱。之后就變成無彩色的黑、白、灰。有純度的色彩,就必定有相應的色相,色相越明顯的色彩,其純度也越高,反之則越低。

色彩的三屬性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相互獨立表現為色相的基礎是波長,明度的高低取決于振幅,純度則是某種純色含量的多少。相互影響則表現在某種色相中加入白色,則明度自然上升,其純度會因為含純色量的減少而下降,而色相也就相應地產生了變化。

三、色彩的混合

色彩的混合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相互混合在一起,生成新色彩的方法。色彩混合是構成繪畫和設計的最初感覺。19世紀末由法國畫家喬治?修拉創作的點彩畫法,就是將光與色進行分解,運用筆觸的繪畫技法,將原色中的紅色點涂在畫紙上,再在紅的筆觸上面點涂藍色,當觀看者站在一定距離欣賞的時候,畫面上的兩種色彩在視覺上混合成紫色。目前的工業產品的色彩都是通過色彩混合調制出來的。

色彩混合可以分為加色混合、減色混合和中性混合三類。

1.加色混合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純色光混合后同時反映于人眼,視覺會產生另一種色光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加色混合。它能積極地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

將適當比例的紅光、綠光和藍光混合后,得到無彩的白光,而改變三種色光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到任何色光。紅色與綠色光相互混合可以得到黃色光;紅色與藍色光相互混合可以得到品紅色光;綠色和藍色光相互混合可以得到青色光。混合得到的黃、品紅、青色光為色光的三間色。如用它們再與其他色光混合可以得到各種不同的間色光。色光中各色混合時,會因比例的不同,亮度和飽和度不同,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此外,若兩種色光相互混合后能產生白色光,那么這兩種色光就是互補關系。在所有色光中,紅色光、綠色光和藍色光三種色光是不能用其他色光混合產生的,因此被稱為色光的“三原色”。純色光三原色加色混合如圖2-1所示,色光的原色、間色與復色圖如圖2-2所示。

圖2-1 純色光三原色加色混合

圖2-2 色光的原色、間色與復色圖

2.減色混合 減色混合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料混合后產生另一種色料的現象。減色混合的三原色為物體色的三原色,即黃、品紅、青色,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混合之后,可以得到一切色料的色彩。因此,這三種顏色被稱為色料的“三原色”,色料三原色中的任意兩色進行混合得到的色彩,稱為間色;用間色分別與其相鄰的三原色混合,得到復色。

在白光照射下,品紅顏料吸收綠光、反射紅光和藍光(混合后為品紅色光)而呈現品紅色;黃色顏料吸收藍光、反射紅光和綠光(混合后為黃光)呈現黃色;青色顏料吸收紅光、反射綠光和藍光(混合后為青光)呈現青色。因此,品紅和黃兩種顏料混合后將吸收綠光和藍光、反射紅光而呈現橙紅色;品紅和青兩種顏料混合后將吸收綠光和紅光、反射藍光呈現藍紫色;青和黃兩種顏料混合后將吸收紅光和藍光、反射綠光呈現黃綠色;品紅、黃、青三種顏料混合后將吸收紅、綠、藍全部可見色光而呈現黑色。物體色的三原色減色混合如圖2-3所示,顏料的減色混合如圖2-4所示。

圖2-3 物體色的三原色減色混合

圖2-4 顏料的減色混合

3.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也稱為空間混合,是指基于人的視覺生理特征所產生的色彩混合,是色光同時刺激人眼或快速先后刺激人眼,而產生投射光在視網膜上的混合。

中性混合與加色混合原理是一致的,但中性混合是不改變色光和發色材料本身的色彩混合,其色料并不是發光體,混合的色彩既沒有提高,也沒有降低,中性混合色的明度等于混合各色明度的平均值。

中性混合分為旋轉混合和并置混合兩種方式。旋轉混合是將兩種或多種色放置在一個旋轉圓盤上,通過動力令其快速旋轉,這時就會看到新的色彩。旋轉混合如圖2-5所示。并置混合是將色彩以點狀或線狀進行密集排列,當這些色塊在視網膜上投影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同的顏色刺激就會同時作用在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上,使眼睛很難將這些不同色塊獨立辨別出來,當遠看時,這些色彩會自然混合為一種色彩。并置混合如圖2-6所示。

圖2-5 旋轉混合

圖2-6 并置混合

色彩空間混合的特點:一是近看色彩豐富,遠看則色調統一;二是色彩在混合時會出現閃動的視覺感受;三是變化混合色的比例,可以用少量色得到多色彩的配色效果。在面料設計中的閃色織物、混色織物就是利用了此混合原理而制作的。

四、色彩的表示方法

色彩的種類繁多,正常人眼可辨的顏色種類可達幾十萬種以上,而用測色器分辨出的色彩則達到一百萬種以上。色彩的管理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工程,為了更全面、更直觀、更準確地運用和表述色彩,在色彩研究的歷史上產生了各種色彩的表示方法。

1.固有色名法 根據自然界景物色彩聯想,即引用動物、植物或礦物的名稱規定每個色彩的名稱。例如玫瑰紅、橄欖綠、赭石(紅褐色)、檸檬黃、紫羅蘭等;也有根據文學意義的方法來表示色名的,例如銀灰、鐵銹紅、緋紅、嫩綠等;還有根據色彩流行的方法表示色名的,例如宇宙色、咖啡色等。這些色名都是以固有色為基礎,根據當時的流行事物來命名的。

2.系統色名法 系統色名法是以科學化的色彩體為基礎,以色調形容詞加上基本色名組成的。在基本色名中,將無彩色的基本色名分為白、亮灰、灰、暗灰、黑五個等級;將有彩色的基本色名分為紅、黃紅、黃、黃綠、綠、青綠、青、青紫、紫和紅紫10個等級。在色調形容詞中,以常用的明度修飾詞和色相修飾詞來表達。例如表達明度修飾詞的極淡、極暗、鮮明的、暗的等;表達色相修飾詞的紅味的、黃味的、綠味的等。將基本色名配合色調形容詞,便產生出例如紅味的暗灰、黃味的綠、鮮明的藍等系統色名。

系統色名法和固有色名法在色彩的劃分上缺乏細致,科學性與準確性上較差,不能準確表達色彩,因此,這兩種色彩的表示方式一般僅使用在日常交流上。

3.牛頓色環 牛頓色環是色彩最早的表示方法。英國科學家牛頓將太陽光分解之后光的頭尾相連,形成一個圓環,將圓環進行六等分,每一份里分別填入紅、橙、黃、綠、青、紫六個色相,這個圓環就稱為牛頓色環或色相環。在牛頓色環上,表示了色相的順序以及色相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三原色、三間色、鄰近色、對比色和互補色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12色相環、24色相環、72色相環等,十二色相環如圖2-7所示。

圖2-7 十二色相環

牛頓色環為后來的表色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助于我們觀察和理解色彩的世界。牛頓色環的發明雖然建立了色彩在色相關系上的表示方法,但是色彩基本屬性中的明度和純度并沒有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二維的平面無法表達三個因素,因此就需要通過三維空間的模式來詮釋色相、明度、純度三者之間的關系,由此便出現了色立體。

4.色立體 19世紀德國畫家龍格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三維色彩立體模型。隨后各式色立體得以逐步發展與完善。色立體是用三維立體形式把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三個屬性的關系立體呈現出來的色彩體系。色立體對于色彩的整理、分類、表述以及有效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色立體是以旋轉直角坐標的方法,組成類似地球儀的模型。其中以明度等級為垂直中心,向上明度越高,最高點北極表示白色,向下明度越低,最低點南極表示黑色,球心中心為灰色。橫軸表示純度等級,越接近明度軸,純度越低,越遠離明度軸,純度越高,每一段橫軸延伸的最外端,都是此段的純色系。赤道線表示色相環的位置,色相環上各色與明度軸相連表示純度。色立體上,南半球是暗色系,北半球是明色系,與中心軸垂直的圓直徑兩端色彩為補色關系,這便是色立體的基本構成形式,色立體的基本結構如圖2-8所示。

圖2-8 色立體的基本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孝昌县| 客服| 宁都县| 临高县| 绵竹市| 板桥市| 米易县| 武宣县| 枣庄市| 蚌埠市| 梨树县| 城固县| 霍州市| 民丰县| 柯坪县| 汉阴县| 麻江县| 兴化市| 永兴县| 平度市| 苗栗县| 宜宾县| 墨竹工卡县| 从江县| 昌黎县| 溆浦县| 曲阳县| 永兴县| 那坡县| 垫江县| 泾源县| 南皮县| 呼玛县| 当阳市| 黎城县| 康马县| 呼玛县| 克东县| 安丘市|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