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結果,人們憑感覺接受的外界事物信息中,83%的印象來自視覺??梢姰a品外觀特別是外觀顏色尤為重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材料、制品除了在用途、功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在外觀上也不斷追求美麗、時尚、個性。因此,使用著色劑或通過其他方法改變或改善產品外觀的著色配色技術已成為各行各業(yè)都十分關注的技術領域,同時也是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必備知識,設計時不但要滿足人們對產品外觀的要求,還應考慮環(huán)保、生態(tài)、健康等因素。但縱觀目前的著色配色技術領域的圖書市場,還沒有這樣一本能涵蓋各種材料、物品著色配色理論與技術的書籍。因此,這讓筆者萌生了編寫本書的想法,以滿足各行各業(yè)的需求。于是從2006年筆者便開始了這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以期為工程實踐中的設計、材料與著色劑選用、制品的使用與維護提供科學依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對海量的國內外相關資料的檢索、查閱、翻譯、整理、提煉以及結合筆者的科研實踐成果,《著色配色技術手冊》一書終于和讀者見面了。
本書共分十三篇四十二章,從工業(yè)生產和科研實際出發(fā),在色彩基礎知識和著色劑基本理論的基礎上,以現行標準為依據,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不同著色劑在不同基質材料上的著色與配色技術,如對著色劑的要求和選擇、著色方法與配色技術和配方實例,涉及范圍包括紡織品(包括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純紡、混紡等織物)、塑料、橡膠、涂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玻璃、水泥、陶瓷、搪瓷)、金屬材料(包括鋁、銅、鈦、鋅及其合金以及不銹鋼制品等)、食品、藥品、日用化學品(包括化妝品、洗滌用品)、皮革、毛皮、油墨、文化用品(包括紙品、墨水、繪畫顏料、粉筆、畫粉、筆芯、印泥、印臺墨水、相紙等)、竹制品、藤制品、草制品、木材、砂石等眾多應用領域。同時,書中還論述了計算機自動測色與配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書后附禁止使用的染(顏)料清單,并以表格形式對顏色理論的形成、產生以及與染料和顏料有關的發(fā)現、發(fā)明、發(fā)展歷史、創(chuàng)制過程進行了簡要說明。全書內容豐富、翔實、系統(tǒng)、全面,實用性強,書中所收集的國內外眾多實例配方可供相關單位根據自身需求合理選用。本書可供相關行業(yè)從事著色與配色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營銷人員、技術工人和廣大愛好者參考,也可供相關大專院校師生閱讀。
本書由東華大學纖維與聚合物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燕山大學亞穩(wěn)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青山團隊組織編寫。李青山任主編,李秋榮任副主編;李青山教授編寫第一、二、七、八、九、十、十一、十八、三十五、三十六、三十八章,參與編寫第三、五、十六章;李秋榮教授編寫第三、四、五章,參與編寫第一章;胡玉潔教授編寫第六、八、十六章;劉卓碩士參與編寫第八、十八、三十八章;楊秀珍碩士編寫第十二、十四章,參與編寫第九、十章;權亞秀碩士編寫第十三、二十七、二十八章;劉新建碩士編寫第十五章,參與編寫第六、十六章;王新偉碩士編寫第十七、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章,參與編寫第六、七章;楊艷玲碩士編寫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吳麗娜碩士編寫第二十五章;郭曉峰碩士編寫第二十六章;李柏峰碩士編寫第三十、三十一、三十七、三十九、四十章,參與編寫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八章;張超碩士編寫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章;劉軍博士、卓玉國博士編寫第四十一、四十二章;洪偉博士、狄友波博士、胡詠梅博士、趙舟博士、倪士民博士和中國科學院顧曉華博士后以及在讀研究生廉明洋、杜善釗、楊帆、靳勇霞、李珍珍、千燕敏、羅金瓊、王玉、張凱軍編寫錄入參考文獻和附錄,核算本書表格中的數據;全書由李青山統(tǒng)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天津工業(yè)大學西鵬教授、青海大學陳明彪教授、新疆大學徐紅教授、齊齊哈爾大學高潔教授、東華大學沈新元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張其錦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唐頌超教授審閱書稿后提出了寶貴意見;書中還收集、參閱了國內外眾多同仁的文獻及成果;書稿提交中國紡織出版社后,秦丹紅編輯查閱資料、文獻,對全書重新進行了整理、編排、修改、補充和完善,使書稿的體例、編排更加合理、涵蓋內容更加全面、專業(yè)劃分更加準確,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專業(yè)技術水平,書稿整體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員也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辛苦勞動。在此,對本書的編寫及出版工作給予過大力幫助和支持的所有專家、學者、同仁以及出版社人員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
鑒于編者水平有限和資料收集方面的局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李青山
2015.10.15撰寫于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新材料研發(fā)基地
2015.11.12修改于燕山大學亞穩(wěn)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B3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