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效應:人人都希望成為焦點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在康奈爾大學做了一個實驗,他讓某個大學生事先穿上一件名牌衣服,然后讓這個學生走進教室。在進入教室前,這名學生認為班上肯定有過半的學生會注意他,但實際上,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結果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總認為別人會對我們倍加注意,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見,我們對自我的感覺的確占據了我們世界的重要位置,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而且,通過自我的專注,我們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事實上,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同樣一種心理:我們習慣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這就是焦點效應。生活中,我們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這一效應,給對方以足夠的重視,甚至在某些時候試著讓對方多做做“焦點”,這樣才能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才能提高我們的溝通效率。
生活中的你,可能都有這樣經歷:你每次出門前都會精心打扮一下,因為你想成為他人眼中的焦點。用餐時,你不小心將餐巾紙弄掉了,你很尷尬,實際上,并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這也是焦點心理在作怪。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這么緊張。有實驗表明,我們(不是公眾人物的情況下)并不是那么受人關注。但從人們的這一心理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獲得他人好感的秘訣——滿足他人成為焦點的心理。
社交生活中,無論溝通出于什么目的,我們都要懂得做足“預熱”工作。特別是面對陌生人時,如果我們一味地說自己的事,對方必然覺得乏味;而如果說對方的事,對方則更愿意聽,交談也必然更順利。
一位女助理奉上司之命,要和另一公司談合作之事,這天,她敲開門、走進對方公司王總的辦公室。王總當時正在處理另外一件事,就讓她暫時坐在沙發上稍等一下。她靜靜地坐了下來,觀察了一下王總的辦公室:在王總的辦公桌上是一個很大的書柜,隱約地,她看見這些書柜里擺放了很多書,然而最顯眼的還是那張博士服的照片。實際上,她已經聽說了,這個王總,和一般的博士不一樣,他是通過自學考上大學,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時,她心中的敬意涌上心頭。
當王總忙完以后,她對王總說:“王總,您是博士畢業啊?您的事跡我聽過一些,很讓人敬佩,您是博士,又掌管著這么大的一個公司,國內像您這樣的董事長可不多啊!”王總一聽,立刻哈哈大笑:“哪里,哪里,過獎了……”于是,王總開始講起了自己以前的辛酸故事。
不一會兒,她就帶著王總進入商業正題,她今天來的目的就是將公司積壓的那批貨賣給王總的公司,這樣,才能解決財政危機。但是,當她如實報出了上司訂的價格時,王總的臉色馬上就變了,這時,她看出了不對勁,于是,她又說:“王總,照片上的字是您寫的吧?真有氣勢,你對書法肯定也很有研究吧?”
王總一聽,說道:“過獎了……我以前……”
最后,這筆生意很快就談成了,而她也成了王總的朋友,王總經常主動找她一起打球、喝茶,暢談人生理想。
這名女助理是聰明機智的,剛開始,她通過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肯定對方的能力和充滿心酸的歷史,來拉近和對方之間的距離。在冷場的時候,她再次強化了對方這一需求。試想,如果一開始她就直接將正題放在工作上,大談對方和自己合作的好處,那么她談判的過程還會如此順利嗎?
事實上,生活中,我們與人溝通的時候,并不需要處心積慮地討好對方,也不需要毫無瑕疵地語言奉承,因為這些都不及讓對方做焦點人物來得更有效。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與人溝通的時候,都應該重視人們的這種焦點心理,并在適當的時候滿足人們的焦點心理,這樣,能幫助我們提高溝通效率。相反,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過于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從來不考慮對方的“渴望被重視”的“焦點心理”,就可能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麻煩。
總之,每個人都想成為焦點,每個人都想博取別人的關注。我們承認這是一種心理弱點,但也是普遍存在的。我們在日常交際的過程中,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人們心理客觀存在的這種“焦點心理”,一定要試著讓別人多做做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