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攝影基礎
  • 蒲鵬舉
  • 2471字
  • 2019-08-23 18:27:33

第一節 攝影的誕生與發展

公元前400多年,中國哲學家墨子觀察到小孔成像的現象,并記錄在他的著作《墨子·經下》中,成為有史以來對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論著,為攝影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墨子之后,春秋時期法家韓非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北宋科學家沈括、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數學家歐幾里得等中外科學家都對針孔成像有頗多論述,針孔影像,已被察覺乃至運用,但只可觀察,無法記錄。

在13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圖1-1)。

1704年,英國人牛頓首先論及“干涉色”現象。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茨(1687~1744)發現硝酸銀溶液在光作用下會變黑,并于1727年發表論文《硝酸銀與白堊混合物對光的作用》,論文討論了硝酸銀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記錄圖案的功能,德國人稱之為現代攝影的始祖。

1756年,奧地利人福倫達在維也納創立福倫達公司。

1757年,英國人道龍發明消色差透鏡。同年,意大利人貝卡利發現了氯化銀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國尼埃普斯兄弟兩人首先設想利用感光物質來固定針孔鏡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國人湯姆斯維吉伍德完成“晦影照相機”,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銀紙,其學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銀取代硝酸銀定影,制成人類史上第一張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譽為“暗箱”與感光材料結合的先驅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命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鏡裝配成第一架照相機。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負像照片。

圖1-1 成像暗箱

1817年,德國人格羅特胡斯創立光化學反應的理論,并在1818年公開發表。

1819年,英國人赫謝爾發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銀固定下來,從而可長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曬相法在涂有瀝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牽馬少年》照片(圖1-2)。

圖1-2《牽馬少年》尼埃普斯 攝

涅普斯(1765~1833)在1826年將他發明的感光底片放置在由巴黎光學機械師修瓦力研制的攝影機里。經過8小時曝光得到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他被世界上公認為第一個拍出照片的人。1826年的一天,涅普斯在房子頂樓的工作室里進行自己的實驗。經過長達8小時的曝光,裝在暗箱里的鉛錫合金板記錄下了窗外可見的全部景色。這是一幅真正的“太陽的作品”,沒有人為的加工。照片表現的是他在索恩河畔夏龍的家園,畫面黑白分明,一切都同真實的景物一樣。這張照片被史學家認為是人類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攝成的第一幅永久性的照片。題目《窗外的庭院》,國內的一些教科書上的題目《鴿子窩》(圖1-3)。

圖1-3《鴿子窩》

涅普斯的成功,引起了同行們的興趣。不久,巴黎人畫家、物理學路易絲·達蓋爾來信希望進行合作。1929年,達蓋爾以自己設計的新型暗箱和自己的才能進入到涅普斯的實驗中。

圖1-4《工作室的一角》

1837年達蓋爾用了30分鐘的時間就攝成了具有突破性的照片——《工作室的一角》。達蓋爾特別命名為《達蓋爾攝影術——銀版攝影術》,并開始為出售發明版權而奔走,希望用社會集資的方法,來推廣和實現他們的發明,可惜未如愿(圖1-4)。

法國政府主管購買發明權的天文學家兼國會議員阿拉果,愿意代為陳請政府收購他的發明專利權。在阿拉果奔走游說下,法國政府買下了這項專利。條件是政府發給達蓋爾年俸6000法郎,給尼埃普斯的兒子4000法郎年俸。

攝影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日子終于到來了,即公元1839年8月19日,法國學術院舉行了一次科學院與美術院聯席會議,國民議會、議院終于一致通過法案,公布這項名為“達蓋爾攝影術——銀版攝影術”的技術,法國政府同時決定將這一專利公之于眾。

1839年8月19日定為“攝影術正式誕生的紀念日”,達蓋爾被譽為“攝影之父”。

1839年,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圖1-5)。達蓋爾銀版相法在當時報紙雜志上轟動一時,沒多久,此攝影技術就風靡全球,幾個月內,歐洲就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行業,就是新藝術形式的照相館。

圖1-5 銀版照相機

1838年,用達蓋爾攝影拍攝的照片《巴黎街景》(圖1-6),攝影曝光時間約是15分鐘,拍的是當時的巴黎街頭。在達蓋爾攝影術發明的同一時期,英國發明家卡爾波特,也發明了一種用氯化銀紙曬出負像,并用光線印出正像來的“卡羅式攝影法”,曝光時間為8分鐘,他并于1841年申請專利。他是負片——正像的開創人。這種攝影法的最大優點是拍攝了一張負片后,就可以經濟地印出任何數量的相片。

1835年,開始試用涂有氯化銀或硝酸銀的圖紙作為感光材料,在照相機里拍成負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象,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為“卡羅攝影術”。在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術的消息發表后,他提出了發明優先權的問題,但為時已晚。

圖1-6《巴黎街景》

19世紀50年代初期,攝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改革,英國工業革命正處在高峰期。攝影家們想研究一種方法,要既具有“達蓋爾式攝影法”清晰的影像和細致的影紋,又要像“卡羅式攝影法”能迅速而經濟地在相紙上印刷照片。最終選用透明的片基來代替卡羅式的紙基制作負片。

1851年,英國雕刻家阿切爾發明“火棉膠攝影法”,很快取代早先的攝影術。此方法相對復雜且制造過程需現場連續進行,但由于感光度較高,曝光時間可縮短至15秒至1分鐘。拍攝時需要帶齊全套設備和藥品乃至帳篷,頗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長達20年(圖1-7)。

圖1-7 阿切爾濕版攝影法

19世紀70年代,攝影的又一重大變革,用明膠代替火棉膠的“干板”和膠卷問世,攝影的新時代到來了。1889年,美國天主教修士古德溫發明薄膜明膠膠片,取代了易碎的紙底片與玻璃底片,奠定了膠卷的基礎。

1877年,美國人喬治·伊斯曼開始研究改良底片,幾經研究,制成膠卷底片。1888年,他創立伊斯曼·柯達公司,生產他發明的膠卷。同年,公司推出了歷史上第一款柯達牌照相機,不僅輕巧廉價還方便使用。

1889年,他開始生產更薄的,以硝化纖維素為片基的成卷軟片,一次可拍100幅,這就是最早的膠卷。工廠以機械化大量生產,并且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設立研究室不斷地發展,其生產數量龐大,并降低了單位成本,公司迅速成長,攝影得以迅速普及。

1889年,著名的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將伊斯曼提供的70mm膠卷切成兩條各寬35mm的長條,在兩邊打上卷片用的小孔,這就成了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35mm膠卷。

1891年,伊斯曼推出了可以由攝影者本人裝卸的膠卷。他不但是發明家,還是實業家,更是慈善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冕宁县| 昌都县| 祁连县| 从化市| 大埔区| 云霄县| 甘孜县| 延庆县| 明水县| 刚察县| 沙雅县| 崇义县| 思南县| 永宁县| 甘南县| 曲周县| 信宜市| 花莲市| 江城| 海门市| 和林格尔县| 方城县| 石屏县| 娄烦县| 青海省| 互助| 澄城县| 冀州市| 辽阳市| 阿拉尔市| 滨州市| 界首市| 专栏| 东源县| 临漳县| 高安市| 渭南市| 图木舒克市| 湟中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