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師中,斯葉位居第二,接替斯高做紅袍大師,成為黑石守護使導師,彩蕓飛就是他的大弟子。自彩蕓飛之后,黑牡丹休職三千年,斯葉沒收過徒弟。此次,黑石選擇了新的守護人馬寶丹,遺憾的是,有精血黑牡丹加持的馬寶丹,并沒有預期中的高智商,反而集合了懶、胖、笨、得過且過……完全沒有人生目標。
馬寶丹的眉頭緊皺,緊閉雙唇,一副冥思苦想的樣子。
“這題很難嗎?”
寶丹委屈地點點頭,“這是給小學五年級的題嗎?”
深處菱格空間久了,對黑石的選擇從不懷疑,寶丹的智商讓他第一次懷疑黑石。“寶丹,你不是普通的學生,你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
寶丹的問題簡單直接,難住了斯葉,你永遠也猜不到她腦子里想什么。
斯葉點點頭,“什么?”
“舉個栗子!”
這孩子還真執著,“你能學會量子力學。”
斯葉說的又快又模糊,寶丹想記住這個能學會的東西,“什么力學?”
這個寶丹式的回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每到寶丹犯迷糊時,斯葉就安慰自己,寶丹被黑石選中一定有道理。寶丹與彩蕓飛相比真是極差(差別的差),“量子力學,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你說的是物理?”
“沒錯。”
“可是,我哥是上了中學才需要學物理。”
“中學的物理可不是量子力學,而且你現在就得學。”
“為什么?”
“因為需要,這是物理學的基本學科~”
“可我還不到學物理的年紀。”
“學什么,可不是按年齡分配的。”
“斯老師,我們不能學點簡單的嗎?”
“好的,那我們來學1+1.”
“2!”
“學會搶答了~我說的1+1不等于2。”
“怎么可能,不等于2,那數學老師不得瘋。”
“數學老師沒瘋,我想我有點要瘋了。”
“我說錯了什么嗎?”
“沒有,但是我想讓你看看不一樣的1+1。”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證明了“5 + 7”,“4 + 9”,“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存在C使得“1 + C”成立。
1956年和1957年,中國的王元分別證明了“3 + 4”,“3 + 3”和“2 + 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
從1920年布朗證明“9+9”到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經46年。自“陳氏定理”誕生至今的50多年里,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勞而無功。
“簡而言之: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不超過三個奇質數之和。”
“陳景潤爺爺之后,這個猜想就停滯了?”
“沒錯。”
“那說明陳景潤爺爺之后沒有更聰明的人了~”
“以地下國的科技,這些早就不需要證明了,你只需要學習。”
寶丹下意識地撓撓頭,深吸了一口氣,“我學不會,太難了!那1+2之后,是1+1嗎?”
“你確認,要知道這個嗎?”
“算了,還是先學量子力學吧。”
“對你來說這兩個學起來,難度應該差不多。”
“您能不這么誠實嗎?我有種想哭的感覺,我為什么要學這些?”
“命運!”
“也許你們該換個候選人,也許你們找錯人了呢。”
“不是候選人,你就黑牡丹轉世。”
“你也懷疑過黑石是吧,怎么會選我這樣的人,又笨又懶,我沒什么志向。”
“你有很多優點。”
“比如呢?”
斯葉發現寶丹負能量的反轉能力永遠能把他規劃好的話題帶跑偏。“嗯,或許,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邁出第一步,學起來就容易,你一定能愛上學習。”
“期末考試雙百?”
“是的!”斯葉用力地點著頭。
寶丹怎么能想到,即將要學的課程,期末考試算什么,這些知識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