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秩序:桓譚與兩漢之際闡釋思想的定型(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孫少華
- 1408字
- 2019-06-17 18:24:28
緒論:文本秩序與兩漢之際的桓譚研究
經學、禮制與方術,既是漢代社會最主要的知識內容,同時又是維系漢家政治生命的三大基本元素。漢代學術,就包括這三個方面。其中,史學、哲學、政治、軍事、天文、歷算、陰陽五行、讖緯、符命等思想,分別是經學、禮制、方術的分支。漢代文學,包括政論散文、詩歌、辭賦、樂府等,就好像“漢代學術”這塊錦緞上的華麗鑲邊,為大漢王朝的盛世學術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從另一種角度看,它們形成并所在的“文本秩序”,匯聚成一種主流的“思想”,支撐著整個“社會秩序”。
本書題名“文本秩序:桓譚與兩漢之際闡釋思想的定型”,其中有幾個概念需要作出說明。
從“秩序”的角度看,任何社會的穩定程度,首先與“文本秩序”有關。從古籍整理的角度看,文本秩序是存在的。歷代對古書的整理或禁毀,其實都是文本秩序對特定社會政治、文化秩序的直接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秩序與社會秩序、文化秩序具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人們在破壞一種“文本秩序”之時,必然在努力建設一種新的“文本秩序”。然而,當舊的文本秩序被破壞,卻不能或無法順利建立新的文本秩序之時,也就是思想大動亂、社會不穩定之時。漢代學術與文學,至兩漢之際發生重要變化,就集中體現了“文本秩序”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因此,兩漢之際的這種學術狀態,在體現漢代學術與文學的鼎盛局面的同時,也昭示了中國古代學術與文學,將以嶄新的思想體系去指引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與走向。
所謂“闡釋”,即借用西方闡釋學中的一個概念,研究兩漢之際各類文本解釋思想的確立問題。“闡釋”,又可稱為“解釋”、“詮釋”,其對象就是文本本身。
所謂“定型”,指的是經學內容(如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以及與其相關的讖緯文獻)、文學的形式與內容(如文體、文論)、史學的觀念、子學的持續發展,以及其他思想(如陰陽五行、方術、神仙、天文、歷法、軍事等)基本確定之后,兩漢之際的文人對此類文本基本上形成了對后世有學術規定意義的理解與詮釋。
兩漢之際,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大裂變、大發展時期。中國古代各門學科,都得到了極大發展與演進:經學上的復古主義,目錄學的產生,哲學思想大交融(神仙、陰陽五行、讖緯),史學思想進一步發展,輿地之學萌芽,語言文字學相對發達,文學批評理論促進了文學本質的理解,科學技術如數學、天文學、醫藥學、農學等水平得到了極大發展。從更深的層面分析,經學、史學為人們理性思考人類社會打開了思路,天文、歷算、陰陽五行、讖緯、神仙思想則為人們將思維觸角無限探入到未知世界提供了可能。對于漢人而言,這在解放他們的思想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各種學術思想的創新能力,甚至促進了當今意義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揚雄、劉歆、桓譚、王充等人的一系列學說,都是對此前文化的大反思。一個迥異于先秦、漢初的嶄新的學術思想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奠定了后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同時,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到,兩漢之際的文人,對上述各種文本的解釋,已經到了幾乎完美的程度。后世對此類文本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未超越兩漢之際文人達到的高度。
研究兩漢之際的學術與文學,可以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學術與文學的產生、發展與創新轉換,提供有益的借鑒。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對“兩漢之際”的時間段的界定,大致以王莽新朝(8—23)為中心,上限在漢成帝薨年之綏和二年(前7),下限在漢光武帝幸魯祠孔之建武五年(29),大致兩漢之交的三十余年時間段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