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笠翁對韻(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郭浩瑜譯注
- 7899字
- 2019-06-17 18:23:22
二 冬
【題解】
“冬”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二韻部。
在宋本《廣韻》中“冬”作“都宗切”,平聲,冬韻。
《笠翁對韻》這一部分所用到的冬韻字有21個:冬、舂、松、翁、龍、瓏、鐘、風、濃、封、蓉、鋒、饔、峰、重、慵、宗、茸、蜂、兇、窮。《聲律啟蒙》所用的冬韻字有18個:冬、鐘、松、龍、蛩、蜂、雍、峰、濃、庸、舂、茸、恭、鏞、農、蓉、宗、慵。其中《笠翁對韻》有而《聲律啟蒙》無的有翁、瓏、風、封、鋒、饔、重、兇、窮等9個,后者有而前者無的有蛩、雍、庸、恭、鏞、農等6個。《笠翁對韻》這部分韻腳字中的翁、瓏、風、窮則本屬于“一東”韻。
其一
晨對午,夏對冬①。
下餉對高舂②。
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③。
垂釣客,荷鋤翁④。
仙鶴對神龍⑤。
鳳冠珠閃爍,螭帶玉玲瓏⑥。
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鐘⑦。
花萼樓間,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⑧。
【注釋】
①晨對午,夏對冬:平仄上,“晨”是平聲,“午”是仄聲;“夏”是仄聲,“冬”是平聲。語法上,都是時間名詞相對。
②下餉對高舂:下餉,《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收工吃飯”,如唐戴叔倫《女耕田行》“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有的版本作“下晌”,下午的意思,誤。高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日影西斜近黃昏時”,《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平仄上,“下餉”和“高舂”是仄仄與平平,剛好相對。語法上,二者結構上皆為動賓結構,“高”這里用作使動;二者在這里都用于表時間。
③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青春,指春天,《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白晝,白日的意思,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正以“白日”對“青春”。蒼松,瑯環閣藏本作“喬松”。皆可。平仄上,“青春”和“白晝”是平平和仄仄,“古柏”和“蒼松”是仄仄和平平。白,《廣韻》“傍陌切”,入聲。語法上,“青春”“白晝”皆為時間名詞;“古柏”“蒼松”皆為表樹木的名詞,也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耐久耐寒、長壽吉祥的象征。
④垂釣客,荷(hè)鋤翁:垂釣,垂竿釣魚。荷鋤,扛著鋤頭,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句子。語義上,“垂釣客”和“荷鋤翁”,一為漁夫,一為農夫,皆為庶民,傳統文化中常用來表示歸隱的意思。平仄上,“垂釣客”是平仄仄,“荷鋤翁”是仄平平。語法上,“垂釣客”“荷鋤翁”都是定中結構,都是指人的名詞;其定語“垂釣”“荷鋤”都是動賓結構。
⑤仙鶴對神龍:“仙鶴”與“神龍”都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平仄上,“仙鶴”是平仄,“神龍”是平平。語法上,“仙鶴”與“神龍”都是定中結構。
⑥鳳冠珠閃爍,螭(chī)帶玉玲瓏:鳳冠,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帽,上有金玉制成的鳳凰作為裝飾。閃爍,形容鳳冠上珍珠的光芒。螭帶,上面雕刻著螭龍花紋的玉帶;螭,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玲瓏,形容玉器之精巧,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輕金冠以金絲結之,為鸞鶴之狀,仍飾以五彩細珠,玲瓏相續,可高一尺,秤之無三二錢”。平仄上,“鳳冠珠閃爍”是仄平平仄仄,“螭帶玉玲瓏”是平仄仄平平。冠,此處是名詞,帽子的總稱,故讀平聲。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珠閃爍”“玉玲瓏”兩個主謂結構作謂語,陳述主語“鳳冠”和“螭帶”的狀態。
⑦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鐘:三元,古代的“三元”有很多含義,其中一種是指科舉的鄉試、會試、殿試,其第一名分別是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科舉中選叫及第,如果失敗了叫落第。千頃,一頃相當于一百畝,千頃是極言其廣其大。一品,自三國魏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當朝,指在朝為官。萬鐘,指優厚的俸祿,“鐘”是古代計量單位,比如《孟子·告子上》有“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平仄上,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及,《廣韻》“其立切”,入聲;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廣韻》“於悉切”,入聲。語法上,“三元及第”對“一品當朝”,是主謂結構;“才千頃”和“祿萬鐘”也是主謂結構相對。
⑧花萼樓間,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花萼樓,唐玄宗于興慶宮西南建花萼相輝之樓,簡稱“花萼樓”,《舊唐書·讓皇帝憲傳》“玄宗于興慶宮西南置樓,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玄宗時登樓,聞諸王音樂之聲,咸召登樓同榻宴謔,或便幸其第,賜金分帛,厚其歡賞”。仙李盤根,這里是用唐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仙李盤根大,猗蘭奕葉光”的典故,形容的是唐朝李氏家族子孫繁衍的狀況。國脈,國家的命脈,如漢王符《潛夫論·思賢》中的“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把國脈當人脈來調理,這是比喻。沉香亭,唐玄宗時宮中有沉香亭,唐李白《清平調》有“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嬌楊,指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擅寵,獨受寵信或寵愛,唐白居易《長恨歌》有“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句子,形容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起邊風,指邊關興起戰火,這里特指安史之亂,《長恨歌》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就是形容戰亂爆發后,京城王公貴族驚慌失措的狀態。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國,《廣韻》“古或切”,入聲;下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語法上,“花萼樓間”“沉香亭畔”都是方位短語,充當狀語。“仙李盤根調國脈”“嬌楊擅寵起邊風”都是主謂結構,其謂語部分“盤根調國脈”“擅寵起邊風”是兩個動詞性結構連用,即“盤根”“調國脈”和“擅寵”“起邊風”。
【譯文】
晨和午相對,夏和冬相對。
收工之后與下舂時分相對。
春季和白天相對,古柏和蒼松相對。
垂竿釣魚的漁父,荷鋤耕田的農夫。
仙鶴與神龍相對。
鳳冠上的珍珠閃閃發亮,螭帶上的美玉雕琢精致。
士人連中三元,才學淵博;官員位居一品,俸祿豐厚。
花萼樓上,李唐家族子孫繁衍,欲使國運興旺;沉香亭畔,楊氏貴妃恃寵而驕,引發邊關戰爭。
其二
清對淡,薄對濃①。
暮鼓對晨鐘②。
山茶對石菊,煙鎖對云封③。
金菡萏,玉芙蓉④。
綠綺對青鋒⑤。
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⑥。
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⑦。
巫峽浪傳,云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⑧。
【注釋】
①清對淡,薄對濃:平仄上,“清”“濃”是平聲,“淡”“薄”是仄聲。薄,《廣韻》“傍各切”,入聲。語法上,兩組四字都是形容詞。
②暮鼓對晨鐘:根據《漢語大詞典》,“鼓”“鐘”本都是古代的禮儀樂器,后來都用為擊打報時之器;“暮鼓”“晨鐘”,佛寺中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后因以“晨鐘暮鼓”謂時日推移,古代詩文中常常并提,如唐李咸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平仄上,“暮鼓”是仄仄,“晨鐘”是平平。語法上,“暮鼓”“晨鐘”都是定中結構。
③山茶對石菊,煙鎖對云封:山茶,指山茶花。石菊,有多種解釋:一說為石竹、繡竹,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說為帶菊花花紋的石頭;還有一種說法,指一種福建所產的石菊茶。煙鎖、云封,山上水蒸氣多時,常常煙鎖云封,不辨山之真面目。廣州白云山景泰寺有一副對聯云“煙鎖斷橋留客立,云封古寺待僧歸”。古人也常把“煙鎖云封”之處視為神秘的仙人居處。平仄上,“山茶”是平平,“石菊”是仄仄。“石”《廣韻》作“常隻切”,入聲;“菊”《廣韻》作“居六切”,也是入聲。“煙鎖”是平仄,“云封”是平平。語法上,“山茶”“石菊”都是定中結構,“煙鎖”“云封”都是主謂結構。
④金菡萏(hàn dàn),玉芙蓉:金菡萏,指黃金打造的荷花。玉芙蓉,指玉石雕刻的荷花。二者在古詩文中常相對仗,如明謝讜《四喜記》中有“裊裊東風御苑通,鸞車齊度百花中。風情獨數飛瓊最,猛聽鶯聲出繡叢。金菡萏,玉芙容,水沉香護蕊珠宮。劉郎已恨巫山遠,況隔蓬山幾萬重”。平仄上,“金菡萏”是平仄仄,“玉芙蓉”是仄平平。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⑤綠綺(qǐ)對青鋒:綠綺,古琴之名,后泛指琴,晉傅玄《琴賦序》:“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鐘,楚莊有鳴琴曰繞梁,中世,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青鋒,指青鋒劍,也指寶劍,寶劍劍身寒光閃爍,鋒芒畢露,故稱“青鋒”。琴和劍都是古代士人非常喜愛的隨身之物,體現著他們的志趣追求,比如元代的《三國志平話》有這樣的描寫:“忽有一書生,白裥角帶紗帽烏靴,左手攜酒一壺,右手將著瓦缽一副,背著琴劍書箱,來御園中游賞。”平仄上,“綠綺”是仄仄,“青鋒”是平平。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⑥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yōnɡ):湯,此處指解酒的湯,即醒酒湯。宿酒,經宿未醒的酒力,唐白居易《早春即事》詩有“眼重朝眠足,頭輕宿酒醒”。饔,早飯,《孟子·滕文公上》有“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趙岐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平仄上,上聯是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食,《廣韻》“乘力切”,入聲。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兩句比較靈活,采用倒置的手法,當為“因宿酒而先早湯,朝饔之后而繼以晚食”,或者“早湯先飲因宿酒,晚食繼之于朝饔”。因為頭天晚上喝醉了酒,故而早上起來先飲醒酒湯;晚飯接著早飯吃。這是一種逍遙安逸的生活狀態。
⑦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上聯的典故出自唐蘇鶚《杜陽雜編》:“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上每睹芳盛,嘆曰:‘人間未有。’自是宮中每夜即有黃白蝴蝶萬數,飛集于花間,輝光照耀,達曙方去。宮人競以羅巾撲之,無有不獲者。上令張網于宮中,遂得數百于殿內,縱嬪御追捉,以為娛樂。遲明視之,則皆金玉也。其狀工巧,無以為比。而內人爭用絲縷絆其腳,以為首飾。夜則光起妝奩中。其夜開寶廚,視金錢玉屑藏內,將有化為蝶者,宮中方覺焉。”唐穆宗的時候,殿前種了上千株牡丹,花開時香氣濃郁,花大葉茂。每到晚上,有上萬只黃白蝴蝶飛來,天明時方離去。穆宗命人用網羅捕捉,發現這些蝴蝶都變成了金玉,后來才知道原來這些蝴蝶是寶庫里的金玉所化而成。延津寶劍會成龍,這個故事出自《晉書·張華傳》的記載,“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吳國滅掉以后,這紫氣更加明顯,雷煥認為這是“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于是張華約了他一起去尋找,“掘獄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兩人挖到了兩把寶劍,名叫龍泉、太阿,而且這天晚上以后斗牛之間紫氣就消失不見了。雷煥“以南昌西山北巖下土以拭劍,光芒艷發。大盆盛水,置劍其上,視之者精芒炫目”。他留下一把,一把送給了張華。后來張華被殺,他的劍就失去蹤跡。雷煥死后,他的兒子雷華帶著劍經過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跳出投進水中。雷華派人下水打撈,“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劍化為了兩龍,入水撈劍的人嚇得趕緊返回水面。沒過多久,水面光彩奪目,波浪翻騰,劍從此就下落不明了。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蝶,《廣韻》“徒協切”,入聲。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無論從平仄還是從結構上,兩聯對仗都十分工整。
⑧巫峽浪傳,云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巫峽,根據《漢語大詞典》,巫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因巫山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浪傳,“空傳”的意思。云雨荒唐神女廟,戰國宋玉《高唐賦》載:“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砠,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相傳楚王游高唐的時候,有次在白天因為倦怠睡著了,夢見與巫山之女相會。臨別時,這個女子跟楚王說她在巫山的南面,朝云暮雨,楚王就為她立了一座朝云廟。岱宗,泰山的別名。唐杜甫《望岳》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詩句。兒孫羅列丈人峰,化自杜甫另一首《望岳》中的“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丈人峰,據說狀如老人偃僂,故名。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其中“峽”在《廣韻》中讀作“侯夾切”,入聲。語法上,“巫峽浪傳”和“岱宗遙望”相對,其形式都是主謂結構;實際“巫峽”和“岱宗”是動作的對象,當為浪傳巫峽、遙望岱宗的意思;“云雨荒唐神女廟”“兒孫羅列丈人峰”是主謂結構,謂語“荒唐神女廟”“羅列丈人峰”,都是述補結構,意思是荒唐于神女廟,羅列于丈人峰。
【譯文】
清和淡相對,薄和濃相對。
傍晚擊鼓和早晨撞鐘相對。
山茶花和石菊花相對,煙霧籠罩和云氣繚繞相對。
黃金刻的荷花和玉石雕的芙蓉相對。
綠綺琴和青鋒劍相對。
早上起來先喝醒酒湯以解宿醉,早上的飯吃過之后接著有晚餐。
唐朝府庫里的金玉能化成蝴蝶,到了延津這里寶劍會變成蛟龍。
巫峽傳聞,道是楚王和巫山之女幽會于神女之廟;遙望泰山,看到群山如兒孫般羅列于丈人峰周圍。
其三
繁對簡,疊對重①。
意懶對心慵②。
仙翁對釋伴,道范對儒宗③。
花灼灼,草茸茸④。
浪蝶對狂蜂⑤。
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⑥。
高皇滅項憑三杰,虞帝承堯殛四兇⑦。
內苑佳人,滿地風光愁不盡;邊關過客,連天煙草憾無窮⑧。
【注釋】
①繁對簡,疊對重:平仄上,“繁”“簡”是平和仄,“疊”“重”是仄和平。“疊”在《廣韻》里是“徒協切”,入聲。語法上,兩組都是形容詞相對,第一組在詞義上相反,第二組在詞義上相近。
②意懶對心慵:平仄上,“意懶”是仄仄,“心慵”是平平。語法上,二者都是主謂短語。
③仙翁對釋伴,道范對儒宗:仙翁,一般指道教方面的老神仙;釋伴當指佛教修行者。道范,道家典范;儒宗,儒家宗師,后泛指讀書人所信仰的學者。平仄上,“仙翁”是平平,“釋伴”是仄仄;“道范”是仄仄,“儒宗”是平平。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④花灼灼,草茸茸:灼灼,形容花的鮮艷明媚,如《詩經·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灼灼”形容桃花的容色。茸茸,形容草的柔細濃密,如元馬彥良《一枝花·春雨》有“潤夭桃灼灼紅,洗芳草茸茸翠”。平仄上,“花灼灼”是平仄仄,“草茸茸”是仄平平。灼,《廣韻》“之若切”,入聲。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謂語以疊語形式的形容詞描述花、草之容色或狀態。
⑤浪蝶對狂蜂:浪蝶、狂蜂,形容舉止輕薄放蕩的男子,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紫燕黃鶯,綠柳叢中尋對偶;狂蜂浪蝶,夭桃隊里覓相知。”平仄上,“浪蝶”是仄仄,“狂蜂”是平平;蝶,《廣韻》“徒協切”,入聲,故為仄聲。語法上,“浪蝶”“狂蜂”皆是定中結構。
⑥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君子”與“大夫”都曾是古代對貴族的稱呼,“竹”“松”皆位列歲寒三友。《晉書·王徽之傳》載:“時吳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王徽之)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盡嘆而去。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代王徽之非常喜歡竹子,他曾經寄住在空房子里,叫人種上竹子,有人問他緣故,他說:“怎么可以一天沒有它呢?”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也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話,足見中國文人對竹的愛好程度。“五樹大夫松”的典故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時候,遇到暴風雨,就在樹下躲雨,后來就封這樹為“五大夫”。實際上,《史記》并未提到五棵樹,也沒說明是松樹,只是提到秦始皇躲雨的樹后來被封為“五大夫”,五大夫是官名,而不是五個大夫。平仄上,上聯是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竹”《廣韻》作“張六切”,入聲。語法上,兩句都是定中結構。
⑦高皇滅項憑三杰,虞帝承堯殛(jí)四兇:高皇,指漢高祖劉邦。項,指項羽。三杰,指劉邦的三個臣子張良、韓信、蕭何。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曾當眾承認,自己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是得了張良、蕭何、韓信的輔佐,并稱這三人為“人杰”。虞帝,指舜,《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尋找繼承人,眾人都給他推薦舜,說“有矜在民間,曰虞舜”,文中又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虞是其氏,媯是其姓。《史記·五帝本紀》又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四兇,渾沌、窮奇、梼杌以及饕餮。不過《尚書》和《左傳》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左傳·文公十八年》謂之“渾敦”“窮奇”“梼杌”“饕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渾敦”與“混沌”音近,應該指的是同一個。《尚書·舜典》的記載則又不同:“(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下聯中的“殛”顯然引了《尚書》中的這個詞,“殛”,《爾雅》釋為“誅也”,就是誅殺的意思。平仄上,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杰”在《廣韻》中讀“渠列切”,入聲字;“殛”在《廣韻》里讀“紀力切”,也是入聲字。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其謂語部分略有不對仗之處:“滅項”與“憑三杰”是述補關系,即劉邦憑借三杰打敗了項羽;“承堯”與“殛四兇”是連動關系,兩個行為先后發生。
⑧內苑佳人,滿地風光愁不盡;邊關過客,連天煙草憾無窮:內苑,皇宮之內的意思;邊關,邊境上的關口。佳人,指皇宮內苑中的宮女妃嬪;過客,指的是旅客。滿地風光,瑯環閣藏本作“滿地風花”,今本多作“風光”,二者皆可,都是形容春天的景色。宮中的妃嬪們最怕見春景,因為這會讓他們對比自身的孤獨與寂寞。如唐白居易《上陽白發人》“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下聯的“連天煙草”也是描寫春天的景色,如宋趙以夫《賀新郎》“載酒陽關去。正西湖、連天煙草,滿堤晴絮”。這樣的景色大概是引發邊關過客無窮憾恨的原因吧。憾,恨的意思。瑯環閣藏本作“恨”,今本多作“憾”,二者語義相同,皆可。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內苑佳人”“邊關過客”是定中結構充當主語;謂語部分“滿地風光愁不盡”“連天煙草憾無窮”是狀中結構,謂語中心“愁不盡”“憾無窮”陳述主語“佳人”和“過客”的狀態,也都是主謂結構。二者對仗工整。
【譯文】
繁和簡相對,疊和重相對。
心意懶散和心情倦乏相對。
仙家老翁和佛教信徒相對,道家風范和儒教宗師相對。
花朵鮮艷明媚,草葉柔細濃密。
浪蕩的蝴蝶和輕狂的蜜蜂相對。
幾竿有君子之德的竹子,五棵被封為大夫的松樹。
高祖劉邦戰勝項羽是依賴了三位人杰,虞舜繼承堯的職位后懲罰了四個壞人。
宮廷內苑中的佳人,對著一地風光愁思不盡;邊關要塞上的旅客,面對漫天煙草憾恨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