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831年12月,我有幸以博物學者的身份,登上皇家軍艦“貝格爾”號,開始為期五年的環球科學考察。沿途的所見所聞,深深地感動了我,尤其是南美大陸及附屬島嶼,其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動植物分布和奇異的地質構造,無不讓我心潮澎湃……1836年歸國后,數年來的研究成果和考察日記,促使我不得不直面多年來困擾博物學者們的問題:物種是怎樣起源的?這項艱苦的工作,直到1844年才告一段落,我終于把那些簡短的日記擴充整理成為一篇綱要。
現在是1859年。由于健康原因,加上研究馬來群島自然史的華萊士先生要發表一篇幾乎與我的結論完全一致的論文,我只得接受好友查爾斯·賴爾的建議,把這篇綱要送交給林奈(1707—1778年,瑞典博物學家。創立了植物的雙名命名法。鑒于他在這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倫敦成立了林奈學會。——編譯者)學會。我的這篇綱要,連同華萊士先生的卓越論文,一起被刊登在該學會第三期會報上。愿我們能共享這份榮譽。
我深知,這份綱要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有些問題,我只能在下一部著作——《動物和植物在家養狀況下的變異》里作進一步論述。
對于物種的起源,任何一位博物學者若對生物的相互親緣、胚胎關系、地理分布和地質演替等進行研究,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物種并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如同變種一樣,都是從其他物種遺傳下來的。
綱要中,我特別仔細地研究了家養生物和栽培植物的習性,而對自然狀況下的生物,則著重強調了外部條件的改變對它們尤為有利。
對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存斗爭和因生存斗爭導致的自然選擇,我作了重點介紹。變異的法則也是我格外強調的,特別是其中的難點,如物種的轉變、本能問題、雜交現象和地質記錄不完全等,都有專章論述。
在第十一章,我會論述生物的分類方法及相互的親緣關系。
最后,我將給出結論。
對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生物,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人類對它們仍然是多么地無知。有關它們的起源,確切地說,你又知道多少呢?誰能解釋某些物種如綿羊、老鼠等分布范圍是如此廣泛且數量眾多,而另一些物種如大熊貓、白鰭豚等分布范圍卻如此狹窄且處境瀕危呢?這一切絕不僅僅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我的生物進化與自然選擇學說將詳細闡明: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繁盛與否,都會嚴格地按照一定的規律發生變化,并將直接影響它們未來的生存發展趨勢。
最后要特別強調一點,我所闡述的自然選擇,雖說是變異最重要的途徑,但絕非是唯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