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學梯級公開課6
  • 摩羅 楊帆編著
  • 5127字
  • 2019-06-17 10:42:29

集部

第一課 有道之士杜五郎

〔北宋〕沈括

題解

一位經常挨餓的農民,近年得鄉人勻給他30畝農田,自耕自養,勉強能夠吃飽,于是非常知足,主動放棄賣藥、擇日業務,把這些機會讓給其他困難者。其心如止水、恪守清貧的人生態度,令士大夫群體奇而敬之。

人物故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沈括自幼勤奮好學,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嘉祐八年(1063)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為官期間,在治水、工程、財政、賦稅、外交、邊防、軍事等領域,均有成就,深得神宗和王安石器重。晚年貶官,隱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撰寫《夢溪筆談》。這部廣涉人文、社科、科學、政治、歷史、考古學、文學、語言學、占卜、建筑學、法律、典禮、藝術、工藝、音樂、美術、民俗的巨著,在科學領域最有造就,在幾何學、磁學、光學、聲學、膽水煉銅、石油制墨、精密儀器、天文學、歷法學、地形學、地圖學、水利學、醫學、藥學、生物學等方面,均有杰出貢獻。

主課文

潁昌陽翟縣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1]人但謂之杜五郎。所居去[2]縣三十余里,唯有屋兩間,其一間自居,一間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籬門,杜生不出籬門,凡三十年矣。

黎陽尉[3]孫軫[4]曾往訪之,見其人頗蕭灑,自陳:“村民無所能,何為見訪?”孫問其不出門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過也。”指門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納涼,何謂不出門也?但無用于時,無求于人,偶[5]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問其所以為生,曰:“昔時居邑之南,有田五十畝,與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婦,度[6]所耕不足贍,乃以田與兄,攜妻子至此。偶有鄉人借此屋,遂居之。唯與人擇日,又賣一藥,以俱粥,亦有時不繼。后子能耕,鄉人見憐,與田三十畝,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為人傭耕,自此食足。鄉人貧,以醫卜自給者甚多,自食既足,不當更兼鄉人之利,自爾擇日賣藥,一切不為。”

又問:“常日何所為?”曰:“端坐耳,無可為也。”問:“頗觀書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觀書。”問:“觀何書?”曰:“曾有人惠一書冊,無題號。其間多說《凈名經》[7],亦不知《凈名經》何書也。當時極愛其議論,今亦忘之,并書亦不知所在久矣。”

氣韻閑曠,言詞清簡,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8],室中枵然[9],一榻而已。問其子之為人,曰:“村童也。然質性甚淳厚,未嘗妄言,未嘗嬉游,唯買鹽酪[10],則一至邑中,可數其行跡,以待其歸,徑[11]行徑還,未嘗傍游一步也。”

余時方有軍事,至夜半未臥,疲甚,與官屬[12]閑話,軫遂及此,不覺肅然,頓忘煩勞。

選自(《夢溪筆談·卷九·人事一》)

注釋

[1]邑(yì):古時稱人口稠密的城鎮,此處指縣城。

[2]去:到,距離。

[3]尉:古代官名,太尉,縣尉。

[4]孫軫(zhěn):人名。

[5]偶:偶爾;偶然。

[6]度:計算;估計。

[7]《凈名經》:又名《維摩詰經》《維摩詰所說經》《不可思議解脫經》,佛經的一種,屬于大乘佛教早期經典,分為三卷14品。今常用名為《維摩詰經》,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它以辯論的方式詳細說明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教義上的分別。

[8]但布袍草履:只穿著布袍草鞋。但,只。履,鞋子。

[9]枵(xiāo)然:空蕩蕩的樣子。枵,空心的樹根,引申為空虛。

[10]酪:醋。

[11]徑:直接。

[12]屬(shǔ):部屬。

參考譯文

潁昌陽翟縣有個杜生,不知其名,縣里人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地距離縣城大約30余里,只有兩間屋,一間自己住,另一間兒子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緊接著就是籬門。杜生沒有走出籬門,已經有30年了。

黎陽縣尉孫軫曾去拜訪他,覺得他超凡脫俗。杜生自己說:“我只是一介村夫,沒什么能耐,您為什么來拜訪呢?”孫軫問他不出門的原因,他笑著說:“告訴你這話的人言過其實了。”他指著門外的一株桑樹說:“15年前,我也曾到這株桑樹下乘涼,怎么能說是不出門呢?我不過一村夫,對社會沒什么用處,對他人也沒什么所求的。偶然不出門而已,有何值得稱道的?”

問他靠什么為生?他回答說:“從前住在縣城南邊,有50畝田,與哥哥一同耕種。后來哥哥的兒子娶了媳婦,田地不足以供養一大家人,于是把田都給了哥哥,帶著妻兒來這里。碰巧鄉人把這屋子借給我,于是就住這里。靠著替人打卦看日子,加上賣藥,勉強能喝上粥,有時也會斷炊。后來兒子長大能耕田了,鄉人憐愛我們,給了我們30畝田,讓兒子耕種,尚有余力,又受雇給別人幫工,從此能吃口飽飯。鄉人貧窮,靠行醫占卜養活自己者甚多。既然能吃飽飯,就不應再去和鄉人爭利益了,自此后,打卦看日子和賣藥,都不做了。”

又問:“平日里做些什么?”回答說:“端坐而已,沒什么可做的。”問:“經常看書嗎?”回答說:“20年前曾經看過。”問:“看的是什么書?”回答說:“曾經有人送了本書,沒有書名,其中多處提到《凈名經》,也不知道《凈名經》是什么書。當時非常喜歡書中的議論,現在那些議論也都忘了,書放在哪兒也不記得了。”

杜生氣韻閑適曠達,言辭簡練明了,真是有道之士。隆冬時節只穿著布袍草鞋,屋里空蕩蕩的,就一張床。問他兒子的為人,回答說:“只是個鄉下孩子。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不胡說,不嬉玩游蕩。只有買鹽、醋等日用品時才去一趟縣城,可以按他行程,推算他回家的時刻。他直接去直接回,從來不到別處游蕩。”

我那時正有軍務,到半夜還未曾上床睡覺,非常疲勞,與同僚閑話時,孫軫談到了杜生的事跡,我不禁肅然起敬,頓時忘記了煩悶和疲勞。

賞析與寫作指導 安貧樂道一村夫

一位科學巨匠,不經意間卻寫出了只有大作家才能寫出的文學杰作,這在歷史上極其罕見(東漢張衡可算一個,只是他不算“不經意間”)。

作者以極其平淡的白描手法,刻畫了一位清心寡欲、安貧樂道、止于至善的村夫野老形象。這位村夫野老既無扶危濟困的能力,也無普度眾生的修為,所以毫無道德光環和英雄色彩。他所有者,僅是無欲無求,知足知止。他既無房產,也無田產,僅靠租賃鄉人土地混得一口飽飯,就斂起打卦看日子賣藥的特長,把機會讓給以此糊口的其他鄉人。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扶危濟困、普度眾生。

士大夫群體聽說這么個人,肯定產生過許多猜測。加上古代官員熱衷于從民間草野尋訪賢德大才,所以頗有一些官人來采訪之。哪知這個老者沒有一句豪言壯語,也沒有苦讀圣賢書以立德養氣。他甚至可能不知道還有修齊治平的圣德賢志,所以說不出一句跟士大夫對路的話。他本分得不能再本分,低調得不能再低調。除了“無用于時,無求于人”的自我定位,再也沒有什么值得跟士大夫交流的人生體會。他的人生境界全都體現在他的行為中,而沒法訴諸言說與書寫。

盡管如此,那些官場上的賢德之才,對這個老者還是刮目相看。縣尉孫軫熱衷于談論他,因為內心受到過震撼啊。作者對他行狀“不覺肅然,頓忘煩勞”,還譽之為“有道之士”,因為內心懷有敬仰。最后,作者把這個老者寫進《夢溪筆談》,因為他就像飄蕩在田間地頭一首安貧樂道的歌謠,總在作者耳邊回響,不記錄下來就不得寧靜。

宋濂寫《王冕傳》,用了11個材料,因為跟村夫野老杜五郎比起來,王冕是個知識廣博、思慮深遠的大人物,有分量的故事很多。沈括寫這個杜五郎,只用了三個材料。

第一個材料,家族人口繁衍,50畝家田養不活這么多人,杜五郎就遷家讓田,自謀生路。“昔時居邑之南,有田五十畝,與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婦,度所耕不足贍,乃以田與兄,攜妻子至此。”

第二個材料,他靠賣藥打卦擇日糊口,經常朝不保夕,一家人饑寒交迫。“偶有鄉人借此屋,遂居之。唯與人擇日,又賣一藥,以俱粥,亦有時不繼。”

第三個材料,鄉人出于憐愛,勻出30畝田讓他們一家人自耕自養,他馬上停止賣藥打卦擇日,把這些機會讓給其他窮苦人。“后子能耕,鄉人見憐,與田三十畝,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為人傭耕,自此食足。鄉人貧,以醫卜自給者甚多,自食既足,不當更兼鄉人之利,自爾擇日賣藥,一切不為。”

一個節己奉人、知足利人的“有道之士”形象,就憑這三個材料,像一座賢人塑像般矗立起來,雖樸素平實,自有其分量。

“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杜五郎的日子,其實是赤貧。其所謂知足,點位何其低也。許多人金玉滿堂、富甲萬里,卻依然豢養千萬打手,吆五喝六,滿世界搜金掠銀。縣尉孫軫、沈括以及士大夫群體中許多賢明人士,為什么對村民杜五郎頗為敬重?他們心中的對比太強烈啊。

土地一直是人類最主要的生存資源,也是古代人類一切政治、軍事、經濟行為爭奪的重點。鄉人能夠給杜五郎勻出30畝耕地,足見底層社會駕馭資源的胸懷和互助精神。沈括是被官場構陷、貶官賦閑之后才著手撰寫《夢溪筆談》的,他把筆觸伸向底層民眾,本身即有深意。

沈括雖不以文學成就名垂竹帛,但這篇波瀾不驚的短文,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杰作,足可與左丘明《曹劌論戰》、司馬遷《婁敬傳》《卜式傳》(見《史記·叔孫通劉敬列傳》《史記·平準書》)、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捕蛇者說》、戴名世《吳江兩節婦傳》、張惠言《陳長生傳》、施補華《別弟文》、魯迅《一件小事》相媲美。

延伸知識 商鞅給庶民封了啥爵位?

中國爵位制度,起源很早,據說堯舜時代,就有封爵,到夏代已經有完備的五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后來中國翻譯西方國家的爵位,用的就是這五個字。但這些爵位都是封給各部落領袖的,封爵后更加固定了領袖的貴族地位。

到了商鞅時代,爵位制度有了重大變化。商鞅變法運動提出,貴族如果不能繼續給國家做貢獻,爵位不可世襲,庶民如果能夠從經濟上、軍事上給國家做貢獻,可以封爵。有了爵位的庶民,可以擔任高級軍官,成為國家棟梁。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強力推行這個庶民封爵政策,使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庶民可以通過立功而尊貴的風尚。

秦軍建制,5人為伍,10人為什,50人為屯,百人為卒,分別由伍長、什長、屯長、百將領導。500人設“五百主”,1000人設“二五百主”,往上則有軍候、都尉、將軍等軍職。越往上,崗位越少,競爭越激烈,所以能當上都尉、將軍的人少之又少。庶民要想成為將軍,必須通過殺敵立功獲得五大夫(第九級)爵位。士兵殺敵一人,可以晉升一級爵位。百將必須率領團隊斬首敵兵33人以上,才能賜爵一級。

商鞅制定的20級爵位如下:


一級公士

二級上造

三級簪裊

四級不更

五級大夫

六級官大夫

七級公大夫

八級公乘

九級五大夫

十級左庶長

十一級右庶長

十二級左更

十三級中更

十四級右更

十五級少上造

十六級大上造

十七級駟車庶長

十八級大庶長

十九級關內侯

二十級徹侯


其中徹侯、關內侯可以食租稅或食邑,其他18級爵位可以像國家官吏那樣得到俸祿。

商鞅這種改革,得罪了所有權貴。秦孝公死后,權貴們聯合起來將商鞅殺害。但是,他的政策和封爵制度,被歷代君王沿用。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后,依然奉行此種爵位制度。

副課文 矯世變俗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

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博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言于朝,用為群牧判管,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學識廣博,辨同“辯”)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xiāo,喧嘩)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宋史·列傳第八十六·王安石傳》

思考與訓練

1.主課文雖以樸素平實見長,但也有十分夸張的筆觸。請找出本文體現夸張手法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請將副課文中如下句子翻譯為白話文。

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大丰市| 宁河县| 中卫市| 海南省| 武城县| 徐州市| 霍林郭勒市| 凤山市| 辰溪县| 武安市| 临邑县| 茂名市| 南宫市| 彭水| 盘山县| 永城市| 罗平县| 满城县| 达拉特旗| 邯郸市| 乌拉特前旗| 安龙县| 故城县| 高青县| 澄江县| 文成县| 盐亭县| 繁峙县| 黑龙江省| 壤塘县| 大理市| 鹰潭市| 普兰县| 阿荣旗| 镇沅| 揭阳市| 枣阳市| 巴东县| 呼和浩特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