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塊數據5.0:數據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
- 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
- 8字
- 2019-06-14 11:01:39
第一編 數據進化論
第一章 自然人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明應用、整體演進和群體突破,使萬物皆可數據化。數據定義萬物,數據連接萬物,數據變革萬物。數據化不只是一種技術體系,不只是萬物的比特化,而且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重組,是一種更新中的社會體系,更重要的是,更新甚或重構人類的社會生活。數據日益成為我們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這深刻改變著“人”的形象、內涵與外延。人的依賴關系被物的依賴關系取代,
人類、技術、數據的進化為把“人”從其對現代社會“物”的依賴性中解放出來提供了新的現實可能性。
第一節 人的依賴
“人的依賴關系”是人的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在手工技術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即人類以“人的依賴關系”生存的時代,人的發展的最基本特征是人對自然的直接依附基礎上的人身歸屬。這種依賴關系表明,人的聯系是局部的和單一的,因而是原始的或貧乏的。
(一)人類的進化
關于人類的起源有眾多不同版本的說法,以至人類到底是如何被創造或進化來的顯得撲朔迷離。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并用充滿想象力的文字證明:智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物種,也是從低級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才逐漸成為當今的現代智人的。
普遍認為,距今2300萬—1000萬年前出現于非洲的森林古猿是現代人類和猩猩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在森林古猿出現后的數百萬年間,先后分化出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分支。到距今500萬—100萬年前,非洲出現了南方古猿,其被認為是人類的最早形態。在距今370萬—1萬年前,人類實現了從猿人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文明伴隨古猿人的發育而發展,距今20萬年前,出現了早期智人。到距今10萬—1萬年前,晚期智人出現并取代了早期智人,其在外形和相貌上與現代人類已經相差無幾,可以被稱為現代人,不過我們更多的定義是把從史前1萬年開始的人類稱為現代人。隨后的時間,人類智慧和文明繼續發展,到距今6000—5500年前,最早的人類國家出現,這代表著人類文明正式開始,人類的進化正式進入文明的一頁。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智人通過共同的想象從動物界中脫穎而出,經歷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和科技革命的演進歷史。人類能有今天的發展,除了依靠一雙靈活的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優秀的大腦。正是人類大腦中卓越的智慧創造出了現在的一切,并且使人類站在地球生物圈中食物鏈的頂端。人類通過制造和運用各種工具,已經可以滿足適應各種環境的需求,并且能創造出自己需要的環境,所以人類身體已經不需要太多的進化,取而代之的是人類思維、智慧、文明的進化。在赫拉利看來,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從40億年前地球上誕生生命至今,生命的演化都遵循著最基本的自然進化法則,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在有機領域內變動,但是現在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改變這一生命模式進入新的領域(見表1–1)。他進而在《未來簡史》中指出,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時,人類將面臨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
表1–1 人類簡史

資料來源:尤瓦爾·赫拉利. 人類簡史[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從另一層面來看,迄今為止,人類進化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而下一代人類則是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人類受到自然選擇的約束,大自然通過穩定選擇篩除了導致各種疾病和不適應地球環境的基因。第二階段是我們所生存的當下,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部分完成,越來越多的遺傳缺陷可以被修正和更改,人類可以利用科學知識有意識地掌握自己的遺傳性,通過基因技術可以擺脫自然世界穩定選擇的發展路徑,通過智能基因技術可以改變族群層次上的人類遺傳性,從而形成對現有缺陷基因的徹底改變。第三階段是我們永久地徹底修復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的時期。通過了解基因產生缺陷和內在組合的原因,人類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于自然進化的發展路徑,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出現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以什么態度對待這個未來人類自由進化的世界,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手工技術:人與技術的結合
人類主要依賴自然物和人的自然能力生存,也就是自然生存。手工勞動是最原始的勞動,在手工勞動中,技術集中表現為勞動者的手的技能。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維持人類基本生存所需的技術工具,出現了一個由“耕種、紡織、制陶、運輸、醫療、統治以及類似的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技藝和技術組成的粗俗世界”。這一時期的技術實體形態主要是各種手工工具。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我們看到,和人最相似的猿類的不發達的手,和經過幾十萬年的勞動而高度完善化的人手,兩者之間有著多么巨大的差距。骨節和肌肉的數目和一般排列,在兩者那里是一致的,然而最低級的野蠻人的手,也能夠做出幾百種為任何猿手所模仿不了的操作。沒有一只猿手曾經制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人手與猿手有本質區別,這種區別不在于骨節和肌肉,而在于手的“技能”,人手能完成猿手不可能完成的“操作”,人手比猿手“完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與猿的本質區別在于,人具有在手工勞動中所形成的原始技術——手工技能。手工技能是人體所具備的能力,離開了人的雙手就不復存在。當勞動者失去勞動能力時,這種技能就隨之消失了。勞動效率的關鍵因素不是手工工具,而是勞動者的手工技能。作為原始技術的手工技能是屬于人體的、人內在的東西。手工技能與人融為一體,手工技能不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
除了生物學器官意義外,手在技術發生與人類成長過程中具有特殊意義。“在過去的100萬年左右的時間里,人類自己使用的工具在數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可能是造成人手在這個時期發生巨大的生物學完善的原因,尤其是控制手的大腦中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握手”代表和平友好,“高手”代表技藝精湛,“升旗手”與“火炬手”等卻是人本身的代稱。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的,“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于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緣時從事和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時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直立行走使手腳開始分工,手的專門化“意味著工具的出現,而工具意味著人所特有的活動,意味著人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著生產”
。
農耕文明時期是一個與手密切相關的時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從游牧生活到村居農業是跨得最大的一步。原始農業的出現促使工具需求的產生,農耕文明的技術對象是農作物、獵物和水產品等。技術體現在工具上,技術產品是被消耗的生活必需品。在這個過程中,手的功能得到凸顯,而技術產品的形式則被淡化了。“在手工勞動中,原始技術同勞動者不可分離。采集、狩獵、農業和手工業勞動都是手工勞動。勞動器官是手,工具是手的補充。手工勞動的技術是最原始的技術,表現為勞動者的技能,即手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這種原始技術本質上是人的體能。人的體能有兩種功能:一是改變物體狀態的能力,即體力;二是控制物體的能力,在手工勞動中就表現為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這就是最早的技術——體技或手技。”
手技時期表現了技術對人的依賴。“早期技術仍受到人類的自然潛能,即直接由人的肉體給予的力量和能力的限制。它不能超越人的雙手和感官的范圍。這就叫前現代技術的自然性。不過由于其局限性,當時技術幾乎沒有發展。日常性經驗由父傳至子,由母傳至女,由師父傳至徒弟。”早期技術鑲嵌于實踐活動之中,只能通過學徒制加以傳遞,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性較強。手工技術水平取決于熟練程度,因此具有個體差異。對人的依賴是基礎,離開了具體的人,技術是缺失的。
(三)人類1.0
邁克斯·泰格馬克在《生命3.0》一書中把廣義的生命看作一種自我復制的信息處理系統,物理結構是其硬件,行為和算法是其軟件。它的信息軟件既決定了它的行為,又決定了其硬件的藍圖。硬件是生命有形的部分,用來搜集信息;軟件是生命無形的部分,用來處理信息。生命的復雜度越高,版本就越高。泰格馬克將人類的進化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理解為人類1.0階段,大約40億年來,硬件(身體)和軟件(生成行為的能力)都由生物學決定。人類1.0是以細菌為代表的簡單生物階段,其硬件和軟件都是靠進化獲得的,兩者都是由DNA(脫氧核糖核酸)決定的,只有很多代的緩慢進化才能帶來改變,且這種改變過程極為漫長。
在利用自然的進化階段,人類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的“人的依賴性”的存在方式,我們把以自然經濟為基本標志的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形式稱為“自然生產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依附”性,在自在自然的意義上是個人,但在自為自覺的意義上還不是作為個體而存在的,更談不上自在自為的自由個性了。就其現實性來說,“人的依賴性”是人對“群體”的依賴性,人只是“虛幻共同體”的附屬物而已。人的個性發展缺乏賴以存在的實踐基礎。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個人不是消融于氏族共同體之中,就是被特定的階級統治吸納。人的生存與發展只是在共同體的畫地為牢的地面上的生存與發展,人是不可須臾離開共同體的人。這一階段,人的生活還不能算作自己創造活動的結果,因為它仍然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人對人的依附性,或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系,是以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作為中介而實現的。在這個歷史階段,“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
,人的個性的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
在自然生產力時期,生產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發展著,這致使以血緣關系和家族為紐帶所組成的共同體成為社會生產與生活的主體,共同體及其家族長老控制社會的一切資源和財富。對共同體及其家族長老的人身依附是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本質特征。個人必須依靠共同體進行生產和生活,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以對自然血緣的依賴關系或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關系為基礎。“人的依賴關系”占據主導地位,由此形成人的發展的初級形態——人的依賴。人的依附時代,人與人表現為一種直接的人身依附關系,人與人之間具有很強的人身控制性質,比如君王對臣民的控制、家族長老對家族成員的控制等。這種控制十分明顯,因而在經過思想家的啟蒙之后,人民逐漸認識到這種依附關系的邪惡而奮起反擊,近代世界因此發生了多場革命活動。通過這些革命活動,人們終于擺脫了這種壓迫。從此,人類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第二節 物的依賴
技術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相伴相生。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人的依賴關系被物的依賴關系取代。“物的依賴關系”是人的發展的第二大歷史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這一階段,技術就像一個引擎,催化著人與世界的交融。技術深度嵌入并重塑人類日常的生活實踐和意義生成,已成為人類的行為方式、生存方式、創造方式和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決定性力量。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應用,技術異化問題日益彰顯。
(一)技術的進化
當人類的始祖折下第一根樹枝或者砸尖第一塊石頭時,人以及原始意義上的技術隨之誕生。人的生存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技術性生存,由此出現一個以新的技術結構支撐新的社會結構的人類新時代,人類社會逐漸演變為“技術的社會”。美國學者維貝·E. 比杰克在談到堤壩技術之于荷蘭人的重要性時指出:“技術和海岸工程學使得大約1000萬的荷蘭人能夠生存在堤壩背后低于海平面的土地上,如果沒有這種技術就沒有荷蘭人。”把視域放大,可以說,沒有技術就沒有人類的今天。人在技術活動中產生、形成、生存和進化。“假如某天早上醒來后,你發現由于某種神奇的魔法,過去600年來的技術統統消失了:你的抽水馬桶、爐灶、電腦、汽車統統不見了,隨之消失的還有鋼筋水泥的建筑、大規模生產方式、公共衛生系統、蒸汽機、現代農業、股份公司,以及印刷機,你就會發現,我們的現代世界也隨之消失了。”
技術推動了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使人類擺脫自然界奴役的主導力量,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技術的發展決定社會的發展。
正如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漢斯·伽達默爾所說:“20世紀是第一個以技術起決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確定的時代,并且開始使技術知識從掌握自然力量擴展為掌握社會生活,這一切都是成熟的標志,或者也是我們文明的標志。”
“技術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來自此前已有技術的新組合。”所有技術的產生或使其成為可能,都源自以前的技術。從1712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開始,歷史中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發明都成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強大引擎。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生物進化論,使物種多樣性的宗教闡釋受到了科學觀念的挑戰。這種新的闡釋告訴我們,在任何特定時間存在的生命形式的多樣性,以及自古以來新的生命形式的出現,都是進化過程的結果。雖然達爾文從未考慮將其進化論運用于技術領域,但與他同時代的一些人很快在生物界和技術人工物之間做起了比較。他們認為,豐富多彩的技術世界也具有類似的進化歷史。進化是普遍的,從宏觀的宇宙到微觀的生物甚至文化都處于進化過程中。
技術的進化使人類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的體外進化首先表現為人的手腳在體外的延長。斧子、鋤頭、起重機、機械手等人類所創造的生產工具,無一不是人類肢體的進化。其次表現為人的感覺器官在體外的進化。借助望遠鏡、顯微鏡、雷達和航天飛機等設備,人的視力不僅能超越銀河系,而且能深入微觀世界。最后表現為人腦在體外的進化。這是人的體外進化的一個重大發展,電子計算機之所以被稱為電腦,就是因為它放大和部分代替了人腦的功能。人的體內進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進化,包括思維方式的演變和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兩方面。不同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影響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農業社會,與個體勞動和手工業勞動水平相適應,產生了以經驗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在工業社會,與機械發達水平相適應,分析型思維方式成為主導;在數據社會,系統型的思維方式日益得到重視。技術進化對人類發展產生的影響是雙重的,它讓人類在全面控制自然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縛。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必須將技術的物質奇跡與人性的精神需求融合起來,重新建構起技術發展與人類發展的生態平衡。
技術異化就像陽光下的影子,如影隨形。技術異化就是技術與人之間關系的錯位,其本質在于人的異化。科學與信仰的分化、技術與倫理的疏離、理性與價值的分裂是技術異化和人的異化的主要原因。“科學技術不僅導致日益嚴重的人的自我疏遠,而且最終導致人的自我喪失。那些看起來是為了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結果卻制造出無數虛假的需要。技術的每一件精致的作品都包含著一份奸詐的禮品。”
技術異化就是人異化的詮釋,技術發展邏輯與人的發展邏輯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在今天,技術成為人類共同的命運,人類永遠不會回到自然生存狀態。“我們不能,也不應當關上技術發展的閘門。只有浪漫主義的蠢人,才喃喃自語要回到‘自然狀態’……拋棄技術不僅是愚蠢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二)機器技術:人與技術的分離
近代技術誕生的標志,是機器的大規模應用,是人類勞動從手工勞動發展為機器勞動。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因為它產生了機器裝置,從而動搖了人和技術的傳統關系。馬克思將機器列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發展、勞動生產力提高的三個階段之一。三階段分為協作、分工與機器。在《資本論》《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等著作中,馬克思正是通過對手工工具和機器的深入比較,揭示了每一種新技術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組織了人類的感性生活,構造了不同的組織方式,從而改變著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深入探討了資本主義應用機器的前提和后果,指出機器的發展是使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機器功能是人的勞動技術水平的標志。產品的技術水平、技術含量主要由機器的功能決定。技術成為一種知識,技術開始以知識的形式存在,可以大規模傳播。在一定條件下,工人離開了機器,機器照樣可以運轉,機器成了無須工人直接控制的工具。技術家離開人世后,他所發明的技術依然存在。機器使人與技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技術有了自己的實物形態和知識形態,并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與發展邏輯。相對于技術的使用者,技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技術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同人相分離。人的價值被機器的價值取代,工人成了機器的一個零件,成為技術的附屬物,技術開始具有反人性的因素。這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人們越來越重視技術的價值,忘記了技術的價值只是人的價值的一種形式,卻反而漠視人自身的價值,顛倒人與技術的關系,形成“技術統治論”。這就引起了技術生存的危機——生態危機與人性危機。
“機器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機械,以機器為代表的近代技術的誕生,表明人類的技術從人體性技術發展為工具性技術,從生理性技術發展為機械性技術,從與人不可分離的技術轉化為可以同人分離的技術。技術有了物化形態和知識形態。技術成了真正的技術。技術開始成為社會財富。”機器技術突出的是技術產品,表現了技術對物的依賴。我們對技術了解很多,同時又知之甚少。技術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屬性功能,人創造技術并借助技術生產生活;同樣,技術是隨著人的主體性提升而發生發展的,具有屬人性和人性本質。技術是進化和異化的辯證統一。隨著現代化的來臨,技術獲得了迅猛發展,促使人從自然生存轉向人工生存,即強化了人的技術化程度,導致了技術與人之間關系的錯位,也導致了人性技術化的異化狀態,使技術開始偏離甚或挑戰人性。
(三)人類2.0
按照泰格馬克的設想,生命2.0是以人類為代表的文化階段,進化決定了我們的硬件,但我們可以自行設計軟件,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改變行為和優化算法。通過“復雜的口語交流軟件模塊”,我們能夠復制和傳遞不同大腦中產生的信息,“讀寫軟件模塊”則能讓我們存儲和分享遠超我們記憶總量的知識。知識的不斷積累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創新,人類社會因此能夠飛快迭代進化,這讓我們搜集和處理環境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正是這種主動設計軟件的能力,讓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成為更高一級的生命形態。生命2.0出現在大約10萬年之前,人類就是生命2.0的代表,也可以說是“人類2.0”,但我們的硬件也就是身體本身只能由DNA決定,依然要靠一代代進化才能發生緩慢的改變。也就是說,人類2.0是通過軟件升級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
人類通過軟件升級和運用技術武器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突破了外在自然力對社會生產的自然界定,社會生產發展到工業生產力階段。以自然生產力的文明積累為基礎的機器化、社會化的商品生產,是工業生產力形成的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據。在工業生產條件下,人的生產與發展具有鮮明的“物的依賴”特征。對技術、資本等物的依賴是人類從事社會生產的基本前提,具體表現為勞動依賴資本、勞動依賴機器。其本質是人的價值依賴并隸屬于物的價值,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以對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由此,形成人之發展的“物的依賴”新形態。
由于技術的發展,這一階段的人類不再屈從于自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自然。個體脫離了對共同體的依賴,打破了以往以血緣或權力為紐帶的人身依附關系,個體的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開始萌芽發展,人的需要多樣化、個性化,人不再滿足于簡單的需求,開始追求更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個體擺脫共同體的束縛,一方面為個體心理擺脫低層次、依附性和諧而走向高層次、自主性和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個體需要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處理各種日益復雜的關系,其心里充滿了沖突與不安,同時陷入了對“物的依賴”。人的活動和關系普遍物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的勞動出現異化,表現出對科技、資本和機器的依賴,其直接目的就是獲取貨幣;第二,人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貨幣換取商品滿足;第三,在社會交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以貨幣為紐帶的物化社會關系。“物的依賴關系”使人的價值被物的價值遮蔽,人自身只得到片面的發展。
然而,“以物為基礎的獨立性”本身就意味著人的自由發展受到了新的限制,缺乏真正的個性獨立。人的異化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人類每向前進一步都會伴隨著深刻的異化感。因此,可以說人是一種憑借著技術不斷異化的動物。當技術不斷加速發展,人類自身不斷向前進步時,人的異化感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強烈。數據人,可以說是在大數據時代這個境遇之下對未來人的技術與人的異化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第三節 數的依賴
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于對數據處理的貢獻。我們無法否定數據化時代的存在,也無法阻止數據化時代的前進,就像我們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樣。數據是變革世界的關鍵資源,大數據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深度介入與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存在方式。我們已經被甩進了大數據的海洋中,形成了對大數據難以擺脫的依賴性,同時揚棄了普遍物化的依賴關系。人擺脫了對物的依附和隸屬關系,成為依靠數據自主存在、自由發展的新人。該階段人的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對數據依賴基礎上的相對個性化和自由發展。
(一)數據的進化
數據的進化史與人類的發展史密不可分。數據世界如同浩瀚星際,人類對數據世界進行不懈的探索,而探索的成果又推動人類不斷進化。數據的進化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受內在動力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遵循迭代更新的進化規律。人類社會從農耕時代發展到數據時代,數據經歷了從數到大數據、從點數據到塊數據、從數據到數權的演化。這不僅是數據科學維度的進化,而且是人類思維范式的升級。“用進廢退、物競天擇”同樣適合評判數據的重要度,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促進數據的進化。數據的進化最終將人類帶入人類3.0階段。
1.數是萬物的本源
關于數據的進化,必須厘清數到大數據存在的科學演變和內在邏輯。數的概念源自人類的計數活動。人類早在古埃及、古巴比倫時期就發明了數字及其計量單位,可以說數據一直伴隨著人類一起進步。古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將數與形的研究最早形成獨立的學科,特別是畢達哥拉斯將數提升到本體的高度,提出“數是萬物的本源”這一超越時代的思想。“萬物皆數”把數作為事物的屬性和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的物理運動和表達方式可用數進行描繪。用數來詮釋世界的法則和關系,是古代人類認識自然界的樸素觀念。
2.萬物皆可數據化
所謂數據,就是具有根據的數字,它由“數”和“據”共同構成。所謂“數”就是數字,它能夠更加精確地刻畫現象、描述規律;所謂“據”就是根據,也就是數據所刻畫的對象、背景或語境,它讓數據有了刻畫的具體對象或指稱對象。隨著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據技術的發展,數據像洪流一樣一下子暴發出來,形成了數據的汪洋大海,人類迅速跨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是新一代數據技術條件下人與自然、社會之間互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數字化描述。大數據認為,萬物皆數據,世界萬物皆可表征為數據,一切皆可量化,世界的本質是數據,數據與物質、能量一起成為構成世界的三要素。歷史上,凡是被冠以“大”的東西,都是后來被公認改變世界的事件。“地理大發現”引發了殖民主義熱潮,為工業革命帶來了知識和物質儲備。“法國大革命”為人類提供了一整套新思想和全新的共和體制。“大爆炸”理論以超乎常識的卓越思考與驗證,為人類認識宇宙空間提供了完美說明。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并未認識到它們的意義,時間過得越久,伴隨著這些事件所形成的概念名詞就越顯示出其豐富的內涵。“大數據”應該有資格成為“大”概念系列中最新的一員。
大數據不僅意味著所有小數據聯通為一個整體,而且意味著數據管理范圍的拓展:不僅自然界實現了數據化、社會實現了數據化,而且人本身也實現了數據化。很多人都把工具視為人體的延伸,把電腦視為人腦的延伸。在這一意義上,工業化意味著人體的延伸部分實現了數據化,而新工業化特別是人工智能則意味著人腦的延伸部分實現了數據化。赫拉利說,到21世紀,人的肉體和精神本身也必將被數據化,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一切都將被聯通到網絡中。這是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標志。
3.從數據到數權
大數據時代帶來了數據觀的革命:大數據是一種世界觀,大數據是一種歷史觀,大數據是一種價值觀,大數據是一種方法論。大數據中的技術問題、商業問題自有專業人士、企業家操心,但由此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權利等的變遷,國家興衰與全球范圍的競爭,每個人都很難不去面對、不去思考。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不斷要求承認新的權利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大數據是一種生產要素、一種創新資源、一種組織方式、一種權利類型。對數據的利用成為財富增長的重要方式,對數權的保護成為數字文明的重要象征。數據賦權,社會力量構成由暴力、財富、知識向數據轉移。在數據的全生命周期治理過程中會產生諸多權利義務問題,涉及個人隱私、數據產權、國家主權等權益。個人數據權、數據主權、數據共享權等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新權益,其中數權是推動秩序重構的重要力量。從數據到數權,是人類邁向數據文明的時代產物與必然趨勢。
技術哲學家漢斯·倫克曾指出:“在任何情況下,任何技術力量的強大都會導致某種系統的反彈,會導致生態失衡,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在利用技術時沒有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一項綜合性技術,“大數據”依然無法回避技術的“雙刃劍”屬性所帶來的負效應。與其承受災難性后果的煎熬,倒不如在利用技術時就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大數據技術也是如此。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就是佐證。畢竟大數據時代才剛剛興起,原來的法律體系和倫理規范肯定不能完全適應大數據時代,法律失范和倫理滯后必然進一步放任大數據異化。因此,必須深入思考大數據的社會效應尤其是技術異化問題,以實現對大數據異化的有效防范與治理。
(二)智能技術:人與技術的博弈
隨著智能技術的誕生,人與技術的關系又開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智能技術不是近代技術的延續,而是技術發展的新階段,使技術出現了新的本質。近代技術使人類勞動機械化,智能技術則使人類勞動逐步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
恩格斯在談論從猿到人的歷史過程時,強調手技的同時還強調了語言的作用。他說:“隨著手的發展、隨著勞動而開始的人對自然的統治,在每一個新的進展中擴大了人的眼界。他們在自然對象中不斷地發現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屬性。另一方面,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它使相互幫助和共同協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作的好處。一句話,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一方面是對自然界的認識,另一方面是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流,這二者的結合便是以語言形式(或數據形式)存在的知識。這種知識成為人類的勞動資源,即勞動的數據資源。恩格斯的這段話說明了數據資源的創造、交流和應用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因為這正是人的本質。智能就是創造、處理、交換、應用數據的能力。
人類誕生以后,人就有了兩種能力——體能和智能,兩種勞動資源——物質資源和數據資源,但只有在智能技術條件下,智能和數據資源才真正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智能就是技術,每個人的智能就是每個人大腦所具有的技術。智能技術如同體能技術一樣,存在于人體之內而不是人體之外,同人不可分離。智者離開人世以后,他的智能技術也就隨之消失了。智能技術既保留了一些機械性技術的因素,又使手工技術的某些特點得到再現。智能也可以以實物、知識的形態存在,它對人仍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它同時又與人不可分離。如果說機械性技術是壓抑人性的技術,智能技術則是呼喚人性的技術。
當代智能技術方興未艾,這不是技術對象在又一個新領域的簡單延伸,而是技術更徹底的“袪魅”。把腦力勞動中可步驟化和可計算化的工作交給計算機來處理,把生命秘密還原為生物學的DNA,其本質是對“腦力勞動”和生命“在一定意義”上的“解魅”。智能技術不是簡單地造就“智慧社會”,不是使人的腦力簡單地從機械重復中解放出來,而是形成新的“座架”和解蔽方式,以及新的生存論意義上的境域及其矛盾:“算法”和“步驟”與人的感性存在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對立和統一”。于是,新的問題或危機出現了:數據爆炸使人成為海量數據的奴隸,思維被計算和步驟左右,生命的“制造”打亂了生命的自然生成和發展,等等。
以往的科學發現和進步,究其實質而言,都不過是人腦的進化,都不過是在人腦進化所發明之物的輔助下人的肢體功能的擴展罷了。正在到來的人工智能文明,則將以人腦所發明之物反噬、反控人類為特征,這預示著人腦將被機器腦超越、征服。當然,這里說的機器腦對人腦的“反噬與反控”指的是工具型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對人類自然智慧與傳統能力的超越,而并非未來學家所謂的具有自主意識的“強人工智能”或“超人工智能”對人的整體性的超越。即使是工具型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在深刻影響“人”的形象,在改變“人”的內涵與外延,在將“人”轉化為“自然–智能人”。
(三)人類3.0
過去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上,雖然我們已經制造了各種工具來延伸自我,雖然技術已經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類本身、生命本身一直沒有太多改變。如今的技術發展相比過去,最讓人振奮的是其將事物數據化的能力。在計算機被發明以后,我們將每種學科都變成了數據處理的一種形式,逐漸進入了每個問題都被視為數據問題的時代,因此,每種解決方案也都離不開數據。
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已經開始由工業生產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向數據生產力作用下的數據經濟轉變,人的發展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據經濟通過強調和尊崇數據生產力,建立數據與數據之間的組合、整合、聚合的新型社會關系。這揚棄了工業生產力條件下人的普遍物化的依賴關系,把人從對物的依賴和隸屬關系中解放出來。可以預見的是,多種技術的交融,孕育的這場新科技革命最終將把人類帶入新的階段:這個階段關鍵的不同是,科技對幾千年不變的生、老、病、死的“人類規律”發起了沖擊,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生存和倫理問題。“今天,我們延伸自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發展出能夠改變生命本身的技術。因此,未來將是有機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聯姻,正如未來一定是人類和機器人的聯姻。”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或版本,稱其為“人類3.0”再適合不過了。
按照泰格馬克的設想,換句話說,人類3.0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階段,生命不僅可以自行設計軟件,而且可以自行設計硬件,由碳基變為硅基,最終擺脫進化的枷鎖,讓會思考的蘆葦變得不再脆弱。在美劇《西部世界》第二季中,覺醒了的機器人接待員就是人類3.0的代表,他們不僅能在智能上快速迭代,而且在身體上也能隨時重新設計更換。人類3.0掙脫了自然進化的束縛,進入“自我”設計階段。人類3.0目前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只是人們依據技術發展而做出的一種設想。盡管早在幾年前就出現了阿爾法狗圍棋機器人(AlphaGo)這樣的智能機器,攻破了號稱人類智力最后一道防線的圍棋,但是人類并不將其視為自己的對手或者威脅。
現代科技已經從滿足人類對物質文化基本需求的歷史功能走向了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現實功能,這標志著人類全面自由解放與發展的再一次飛躍。著名未來學家、谷歌人工智能專家雷·庫茲韋爾認為,相比人類大腦新皮質的“發明”,數字技術將帶來智能上的飛躍。隨著這些技術的革命和革新,人類今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新的技術革命或許將使人類文明脫離“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的范疇。未來,生命將以何種形態延續和呈現?受限于人類的想象力,當下沒有人能提供一個特別明確的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包含人類在內的眾多生物并不是生命的終極形態。按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本來含義,即有資產的階級和沒有資產的階級的劃分,掌握大數據的人將成為數據資產階級,而交出數據的人則成為數據無產階級,由此又造成人的發展的分化。
當然,“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多半無用的世界,清晰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從理論上來說,人人都能參與這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并發表高見,但想要保持清晰的認識并不容易”。任何關于未來的討論,無論怎樣立足于現實,相較于后見之明,許多細節都是不準確的。在這個創新不息的時代,唯一能夠確信的,就是明天肯定會和今天大不相同。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技術方面的突破。隨著技術的指數級增長,新一代數據技術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進展(見表1–2)。
表1–2 改變未來的技術

資料來源:中銀國際。
技術進步推動著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及生產力的提升,解放了人的體力和腦力,彌合了人的身體和精神、肉體和心靈、生和死,以及自然和技術之間的長期對立與分離。目前,通過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賽博空間和虛擬技術促動人類自身由純粹的自然人、肉體人向機器人、基因人進化,人類進入一個新的“后達爾文的進化階段”或“后人類”階段。一些專家開始驚呼:技術全面超越人類智慧的“奇點”即將到來。如果取消倫理約束,基因人也許已經誕生。“奇點”真的來了嗎?人類清醒地知道,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只是在計算能力等特定方面超過人類,并不比汽車跑得比人快更可怕。只有在機器產生自我意識,甚至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復制能力時才值得警惕。面對以空前速度發展的各種科學技術,未來世界將會怎樣?哪些新技術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重大改變?恐怕每個人類個體都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 Dreamweaver CS3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詳解
- Apache Hive Essentials
- 最簡數據挖掘
- Windows程序設計與架構
- DevOps:Continuous Delivery,Integration,and Deployment with DevOps
- INSTANT Autodesk Revit 2013 Customization with .NET How-to
- 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編程
- 樂高機器人—槍械武器庫
- 工業機器人維護與保養
- The DevOps 2.1 Toolkit:Docker Swarm
- Mastering Ansible(Second Edition)
- 智慧未來
- TensorFlow Deep Learning Projects
- Creating ELearning Games with Unity
- 從零開始學A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