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玩手串的材質、收藏與把玩
- 王大鳴
- 2451字
- 2019-12-04 10:20:27
手串的興起
什么是“手串”? “手串”就是用各種材質穿成的珠粒組合型腕飾。大規模出現手串佩戴、收藏熱潮的時間很短,大概至今也不會超過20年。對于這種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便席卷華夏、熱度維持時間長久不衰的腕飾品,一個清醒的佩戴者、收藏者乃至投資者,至少應該明白異軍突起的一些人文背景。
毫無疑問,在中國傳統的古玩雜項類別中,并沒有“手串”這一類。古代的腕飾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手鐲,常見的有白玉手鐲、碧玉手鐲、翡翠手鐲以及金、銀手鐲。手鐲主要是女性的腕飾品,男性一般不佩戴。所以在有一定年份的古玩收藏品中,不包括現在主要作為男性腕飾的手串,這一點是手串收藏者必須了解的。
作為一種新興的由珠粒穿成的腕飾,手串肯定是從中國傳統佛教的18子念珠衍化而來的。佛教中一串念珠的子粒數,一定是9的倍數,最少的是18子、最多的是108子。在《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中,有“一千八十以為上”的經文,說明念珠最多的應該是1080子,這么龐大的念珠不知道是否真有人使用過。常見僧人手中所持的大多是108子念珠;而18子、36子念珠則多是居士和普通善男善女的日常手持之物。在現今的古玩雜項類別中,18子念珠應該是一個類項,時有出現。在嘉德、瀚海等大型拍賣會上,各種材質的18子老念珠拍品屢屢現身,近年尤其受到拍家的青睞,收藏者可以按照雜項的收藏規律進行收藏。
18子念珠比較容易與手串相混淆,但兩者實際上是有區別的。18子念珠最簡單的穿制也要有佛頭,至于背云、紀念等108子念珠所應有的配飾倒未必一定齊全,但穿系要用沒有松緊的繩帶;手串有沒有佛頭都可以,珠粒的數量視手腕的粗細而定,穿系是帶有松緊的繩帶。本書所講的“手串”,實際上也包括了18子念珠。
20世紀末的中國,一度興起了狂熱的明清家具收藏,王世襄先生及其專著《明式家具研究》一書無疑起到了很重要的導向和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知道,真正收藏級別的古代家具的收藏熱點其實不僅是家具本身,很重要的一個收藏點在于制作家具的材質,明式家具的典型材質是黃花梨木;清代家具的材質一定是紫檀木。在古代家具收藏的實際操作中,盡管工藝是明代的,但材質是榆木;或者盡管榫卯結構夠得上清中期,但是材質是一般的柴木,也不會被收藏者重視。相反,一些典型民國時期帶有西洋風格的廣作紫檀家具,其價格仍然遠遠超過明清時期非典型材質的普通家具。這種古代家具收藏的特點充分說明了,一件古代家具的價值構成主要是材質,而時代工藝、時代特征只處于附屬地位。正是在以材質為市場主導的收藏環境下,人們由古代家具的收藏迅速轉為對黃花梨、紫檀等貴重材質的收藏,于是出現了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家具可以是新的,仿古的樣式是否對路也可以不深追究,但是材質一定要百分之百正確。我們知道,黃花梨與紫檀這兩種材質之所以異常珍貴,全在于生長速度極其緩慢,不像松木那樣十年樹木即可成材。我國海南省在20世紀末尚有很少量的黃花梨木資源貢獻,而紫檀的資源問題更為嚴峻,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各時期的老紫檀家具,其材料來源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壓船木,有清一代大概沒有進口紫檀木的記錄,四五百年的紫檀使用歷史,嚴肅而認真地告訴我們,什么叫作“坐吃山空”。

▲ 金剛菩提子108子念珠
說實話,即使是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古代家具材質真正的價值意義的時候,能夠斥重金收藏的人,也絕不是普通百姓。原因很簡單,一是一般工薪階層不具備那種動輒百萬元的經濟實力,沒有形成交易的能力;二是沒有足夠寬裕的居住環境展示,明清家具都是又寬又大,王世襄先生所藏的那些明式家具,也都是拆開后捆成捆兒摞在床鋪底下存放,只有需要研究時才組裝起來。所以,面對日漸紅火的珍稀木材,有心涉足的工薪階層,也只能望洋興嘆,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有一天,人們的興趣點突然有了很大的調整,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對珍稀材質的明清老家具的關注轉向用珍稀材質制作的、能夠買得起的木質手串。在開始的幾年里,手串的用料都是真正的老黃花梨木和老紫檀木,而且價格很便宜——因為用來做手串珠粒的,都是做家具剩下的下腳料,幾乎沒有成本。那幾年玩兒手串的人才是之后手串風暴形成的開先河者。

▲ 黃花梨手串
沒有幾年的工夫,玩兒手串的人數迅速膨脹,大概用“數以千萬計”都不為過,形成了自趙宋以來歷代國民專項收藏規模最宏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歷史性高潮。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現存的珍稀木材資源形成了一個災難性的沖擊,很多成材的大料都被開成木條,制成小珠粒。市場劇烈的供需失衡關系所隱藏的高額利潤,是暴殄天物后果的罪魁禍首。我在某地的一個古玩交易市場曾經見過一個老紫檀平刨,長度約有三四十厘米,被一個年輕人鋸成木條,沒多長時間幾十粒老紫檀珠粒做成,當場就賣光了。
很顯然,手串熱度的不斷升高,必然與黃花梨、紫檀等珍稀材料形成供需關系的嚴重失衡。于是,東南亞等地的硬雜木大批涌來,以填充因材料短缺而形成的市場局部真空,這批硬雜木主要包括與老黃花梨木相近似的越南產黃花梨木(俗稱“越黃”)、與老紫檀木(即“小葉檀”)相近似的盧氏黑黃檀(俗稱“大葉檀”)。這兩種進口木材對于手串交易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徹底攪亂了交易者的視覺。時至今日,交易者對于兩種材質十分近似手串的辨識,還是讓人感到既撓頭又一籌莫展,有些經驗很豐富的雜項鑒定人員對此也感到無計可施。更可悲的是,現在一些有著豐富鑒定經驗的昔日專家,他們很少對最新引進的木材進行跟蹤與高度的關注,僅憑過氣兒的經驗指手畫腳,讓他的崇拜者拿著不是當理說而一錯再錯。
對于收藏的歷史來說,手串的異軍突起只是一剎那的事情,可是這種雄偉宏闊的規模一經形成,就不會輕易地退出歷史舞臺。手串的收藏必定成為雜項收藏中的一個參與人數最多的類項,也一定是今后古玩交易中最受人關注的一項。現在的手串沒有年份很深的,因為自興起開始也不過20年左右,現在人們玩兒的是一種興致,甚至是一種時髦,其內涵相對簡單,還沒有上升到收藏品的級別。一串新手串,經過不知不覺的歲月盤捻,20年、30年之后,第一批手串經過了自然淘汰,僅存的修成了正果,珠粒上面有了包漿、掛了瓷,之后,才能真正進入到收藏的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