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歷史上的收藏面貌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留下了無數的文物瑰寶。“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物為藏,可以探源流”,這大概是人們收藏的最大意義之一。說到歷代收藏,我們不得不從收藏的歷史來梳理,使人們能夠廣泛認識歷史以來的大致收藏面貌。考古發掘表明,我們的祖先一直有收藏古物的愛好與習慣。尤其是商周以后,上到歷朝歷代的帝王權貴、文武大臣和士大夫文人,下至黎民百姓,許多人對前人、前朝文物和當時的藝術品收藏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感情,他們大多把收藏歷代文物看作是對民族文化根基的延續。從歷史上的諸多朝代變遷來看,沒有哪個朝代排斥對歷史文物的收藏,即便帝王不重視,大多數皇室貴胄或士大夫文人也都是非常重視,只不過流傳下來的記載和著錄大部分已經遺失,或者遭遇戰亂被毀滅而無法考證。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考古發掘和現有的一些零星記載及相關資料中,了解到中國收藏歷史上的一些基本面貌。
我國先民自古有藏寶的習俗。從歷來考古發掘發現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大墓隨葬品中可知,玉器已經是我們原始先民們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是中國“首用玉者”。遠在商、周時期,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已經十分普及。據史料記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從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至少從商代起,王室和貴族就已重視收藏活動。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期由“天府掌祖廟之守藏”,“凡國之玉鎮大寶藏焉”,“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在“天府”和“玉府”,有專職官員——藏室史負責管理藏品,并將所有藏品登記在“簿錄”上。有資料顯示,老子就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據《戰國策》記載:“西周故填字之國,多名器重寶。”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闊子》記載:“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戰國時期,《莊子·天下篇》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世私家藏書之風由此而興盛不敗。
秦國《呂氏春秋·節喪》也有記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從“玩好寶貨”一詞可見,秦國時期玩古和藏古之風也有延續。但秦國自稱霸以來,在滅六國的進程中直接或間接損毀大量歷史建筑文物,尤其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等國曾經的宮廷內府收藏文物幾乎損失殆盡。不僅如此,秦國統一之后在政治上實行集權和專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慘烈的“焚書坑儒”運動,鎮壓和屠殺具有反抗意識的知識分子,焚毀歷史上保存下來的無計其數的典籍、書籍和書畫等文物藝術品,秦國宮廷內府更是對歷史文物的收藏和保護甚少。這種文化上的無知和野蠻,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國家,而且把具備中華民族血脈延續功能的歷史文物連根拔除。秦國雖然統一六國疆域、消除各國戰亂,并留下長城、兵馬俑等令世界矚目的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歷史貢獻,但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卻成為罪魁禍首,而且這種高度集權政治、野蠻對待文化的做法,嚴重影響著中國以后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