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鑒定緘賞之間
- 王大鳴
- 932字
- 2020-04-22 16:11:07
第二,玉質的通透度
對于古玩收藏范圍所能見到的材質來說,只要是取材于礦物質,就必然會符合一個規律,那就是材質在礦脈里的存在,就像夾心餅干或三明治一樣,每一層(或者每一階段)都有結構上的變化,而且沒有完全一樣的可能。譬如廣東肇慶的端石,最早的開采記錄是唐代,一直開采到了現在。當然,我們目前較少能看見唐、宋兩代端硯的材質是什么樣子,而明、清兩代的端硯卻可以常見,如果我們把明、清和現代同一坑口、同一等級的端硯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材質的顏色、石品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呈現,有時差別還很明顯。為什么現在仿明代永、宣官窯很難?其難度不在于制作工藝的難以企及——現在人們有一雙復印機似的雙手,制作什么都不是難事。不可逆的困難就是明代初年的高嶺土、瓷土的取土與現在不在一個位置上,制作出來的成品粗看還可以,細看自然各異。玉料的開采同樣適用于這個規律,山料玉的開采,年代距今越遠,開采的位置越近;而開采年代越近,開采位置越遠、越縱深。如果我們俯瞰新疆和田玉四千余年的開采線路就會發現,有的朝代趕上了好位置,譬如戰國、唐代、清代的玉質都好,尤其到了清中期,玉質達到了歷史上的最佳水平;而有些朝代的開采位置就不盡如人意,譬如明代的玉料基本上都不太好,業內人們常說“大明無好玉”。當然,明代也有好玉出現,只不過比例較小罷了。子料也是一樣,年代越久遠,人們采集的層位越靠上;到了乾隆時期,朝廷開始組織當地土著到河里撈子料,根據所撈多少給予報酬。而現在,據說要動用多少輛大型挖掘機,挖地何止三尺,就像大型土木工程一樣轟轟烈烈。不管能否再找到子料,倒是為國家把干涸的老河道又重新挖了幾遍。
岫巖玉使用的早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0前年興隆洼文化的查海文化時期,而民間古玉收藏者的鑒賞目力有可能達到的,應該就是距今約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玉器。5000年來,古今的礦帶采集位置肯定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材質也肯定今非昔比。最直觀的不同就是通透度。圖5是清代的岫巖玉,其通透度遠高于圖6把件的通透度。把兩個時期岫巖玉的通透度進行對比后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岫巖玉開采時間越晚,通透度越高。再看看現在的岫巖玉雕工藝品,基本上與玻璃沒有什么區別了。所以這件把件的玉質一定是年代悠久的老岫巖玉。

圖5 清 岫巖玉的質地

圖6 岫巖玉把件的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