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玉質與年代
在這塊兒玉的表皮下呈現出大量的石花,這就是岫巖玉的一個典型的材質特征。史前的岫巖玉、和田玉都具有微通透的性質,有時能較為清晰地看到材質內部出現白色物,白色物的形狀構成了兩種材質之間的區別:和田玉的內部如果出現白色絮狀物,我們稱之為“綿”,說明玉質的密度不高,“綿”的特點主要是整體形狀就像棉花一樣,中心部位較實,邊緣處逐漸虛化,這就是經常說的“絮狀”。和田玉的絮狀物相對集中成團,白色淺淡;岫巖玉的結構主要是蛇紋石,晶體排列的方向一致,內含較為充沛的結構水。由于結構水之間的結合不牢固,所以很容易逸出,從而形成局部折光效果的變化,這就是我們從外觀上看到的泛白的石花。岫巖玉石花的直觀特點是:白色堅實、包圍緊蹙、邊緣清晰,呈點狀散布。白色石花的形態,決定了這個把件是岫巖玉材質。
那么,這件把件是什么時候的岫巖玉?我仔細觀察了正、背兩處重劈,首先這兩處重劈都呈自然的淺土黃色(圖3),與一般古玉上的土沁顏色、特征十分接近,其實也可以算是土沁的另一種形式。我由此推論:這件把件上面沒有工,商業價值不高,所以不大可能是人工做沁的仿古玉。而把件上面又帶有厚重而自然的包漿,脂性很高,說明這是一件出土時間很長的老熟坑,至少經過了幾代人的手把玩;同時,把件的購買地是包頭,據紅山文化范圍不遠。據此我認為,這個把件大概就是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或者之前查海文化的出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