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的副主編姚海君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小時候他就經常會幻想:月亮上有什么?天的外邊又會是個什么樣子?
諸如此類的幻想看起來有些無聊,但他卻一直樂此不疲。如今長大了,這種幻想的習慣也并沒有在冰冷的現實面前撞得粉碎,反而愈演愈烈,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這是一種長不大的幼稚表現。但姚海君不這么看,他認為想象力才是創造力的基石,想象力不但孩子們需要,成年人也一樣需要!所以畢業后,他一直在找一種能幫助成年人保持想象力的東西,于是他來到了《科幻世界》雜志社,一直工作至今,他覺得“科幻”就是自己要找的那種東西!
《科幻世界》創刊二十年,發行量從最初的區區幾百份,到如今已增長到超過三十萬份,在一般人眼中或許這成績也還算過得去,但姚海君不滿足,他也不服!如此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只有三十萬人喜歡科學幻想?那該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憑什么那些有涉黃嫌疑的低俗故事刊物,輕輕松松就有幾百萬發行量,而科幻只有三十萬!姚海君覺得事情真不應該是這樣!所以,他一直很努力,即使是星期天他也沒休息,一直在審稿。
稿件很多,不過大多是些修真元嬰之類漫無邊際的空想,或者是些荒誕不經的恐怖故事,這些都不是姚海軍想要的稿件,因為它們都不符合科幻的基本要求。其實在姚海君看來,科幻的基本要求并不高,只要不明顯違反現有的科學認識,具備一丁點邏輯上的可能就行。
而《科幻世界》的審稿標準甚至定得更寬,金丹元嬰、神魔鬼怪之類的元素完全可以寫,只要作者能在邏輯上自恰,能自圓其說就行。不過就算這么寬的標準,合格的稿件也少得可憐。
其實這樣的情況,姚海君已經習慣了。盡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已經提了幾十年,不過距離深入人心還很遠。至少科幻文學這種西方主流的文學派別,在國內卻一直得不到承認,至今仍被劃在兒童文學的分類下面。有了這樣的大環境,稿件的質量自然也不會高到哪去。
國內高質量的科幻作品當然也有,但大多出自姚海君熟悉的那幾位作者,他們的作品享有專門的投遞渠道,自然不會出現在新人的稿件堆里。只是姚海君覺得不能光靠那幾員老將撐起國內科幻文學的天空,他有責任發掘新人,只是這事做起來真的很難……
“唉……”姚海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把手里的最后一份稿件仍在桌上,忙了整整一下午,又是一無所獲??磥硐聜€月《科幻世界》的主打作品,還是只能在那批老將的存稿中選了,只是那些存稿也不多了,用一篇則少一篇,姚海君對此也有些發愁。
他看了看墻上的掛鐘,已經五點多了,也該回家了。于是他站起來伸了個懶腰,收拾了一下,在準備關電腦時,突然想起了點什么?!犊苹檬澜纭纺壳坝袃蓚€公眾投稿渠道,一個是傳統的信件郵寄信箱,另一個是去年才新增的——電子郵箱。
投稿的電子郵箱己經公布一年多了,只是收到的稿件數量很少,畢竟如今國內電腦普及率低,具備上網條件的更少,大多數作者還是喜歡用傳統的紙制信件方式投稿。
不過互聯網是信息傳遞的未來,這一點姚海君還是看得明白的。《科幻世界》當然更得與時具進,所以他一直極力主張《科幻世界》應該盡早的推出自己的電子投稿方式,于是才有了這個電子投箱郵箱。
盡管電子郵箱公布一年多來,收到的稿件不多,不過姚海君還是養成了每天都要查看一次的習慣。剛才準備關電腦時,他忽然想起來今天還沒查看電子郵箱,于是習慣性地點開看了看。嘿~!還真有一份投稿。
姚海君瞟了一眼右邊的收件時間,是今中午12點左右發過來的。這電子郵件就是方便快捷,姚海君有些想不明白,為什么電子投稿的人就是不多呢,也許再方便好用的東西,也需要時間慢慢普及和習慣吧。
帶著這樣的感概,姚海君把目光放在了郵件的標題上,《必然》?姚海君微微搖了搖頭,以他閱稿無數的經驗來看,取這種故弄玄虛名字的作品,通常質量都不會好。
姚海君一直覺得審稿這種工作,就向面對著一筐酸葡萄,你得皺著眉頭把它們一顆顆的挨個嘗一遍,然后從中挑出一兩顆不那么酸的出來。為了避免自己的牙齒老被酸到,姚海君通常都會在剝開一顆新葡萄前,給自己足夠的心理暗示——這是一顆很酸的葡萄!
《必然》這個糟糕的標題,讓姚海君在點開正文前,加強了這種心理暗示——這是一顆很酸很酸的葡萄……
十分鐘后,姚海君發現自己錯得太離譜,《必然》一點都不酸,反而甜如蜜,甜得讓他感覺到了滿足。
當然,以傳統文學的角度來看,《必然》的文筆不好,人物刻畫也不行,故事情節還略帶夸張。但這些標準在科幻文學這個分類里統統不重要,對于科幻文學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學思想,那才是真正震撼讀者心靈的東西。
比如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日暮》,從傳統文學的角度來看,似乎一無是處;但讀過這篇作品的人,無不為之震撼。那種觸及靈魂深處、讓人重新開眼看世界的感覺,是任何傳統文學都無法給予的。姚海君現在就有這種感覺。
人工智能,這個主題國內不是沒人寫過,但姚海君都覺得有些膚淺,與之相比,《必然》在思想深度上是一種碾壓式的超越,整個故事即鋒回路轉、出人意料,卻又都在情理之中。而那種略顯夸張的風格,讓姚海君覺得有些熟悉,作者似乎在有意模仿科幻名篇《1984》的風格,試圖寫出一種寓言的味道。
這些其實都還不是最主要的,最發人深省的反倒是那種“必然”的感覺,還有那根“因為所以”的邏輯鏈條:因為計算機芯片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人工智能必然會出現;因為人類無法舍棄計算機帶來的便利,所以將來必然要面對人工智能的倫理沖擊;因為人類向來自視甚高,所以面對這種沖擊時,必然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也因為這是無法逆轉的歷史趨勢,所以這些極端行為只治標不治本,最終必然無效……
這將會是一篇經典的科幻作品,姚海君篤信自己的判斷。這個作者到底是誰?姚海君連忙從頭到尾查看了一番,沒有聯絡方式,也沒有真實姓名,除了一個郵件地址之外,只剩下一個有些奇怪的筆名——北落師門。
……
北落師門是楊辰道上輩子用過的網名,這次被他順手拿來作了筆名。他自然沒想到自己的投稿,會那么快被編輯看到。
他花了一上午時間泡在聚緣網吧的6號包間里,磕磕碰碰地總算把自己的《必然》寫完了,順手發到了《科幻世界》的電子投稿郵箱。
星期天趙成不在,聚緣網吧的6號包間成了楊辰道的專場,薄薄的隔板多少有點用處,能幫他隔絕一部分網吧里的嘈雜,讓他提升了不少效率。
只是這年頭的漢字輸入法實在太操蛋,讓楊辰道用著實在窩火,回頭有空,真得重新寫一個。不過現在不急,他得先寫另外一個小程序,用來查詢域名。
可惜了!楊辰道覺得要早知道自己會重生,那自己就會提前花點時間,抄一批歷年的彩票中獎號碼,或者翻翻國內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的歷史,那現在也就不至于為自己的第一桶金發愁。
雖然楊辰道沒法借助重生優勢在金融市場投機撈錢,不過好在這幾天他也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投機的領域,那就是域名!
1999年這個時間點,域名投資在歐美也是才剛興起沒多久的行當,在國內估計沒幾個意識到其中的商機。楊辰道記得,后世國內比較出名的幾個投資大鱷,都是2000年后才起的家。
也就是說,現在國內域名投資領域,還是一片藍海!楊辰道就喜歡藍海,沒人和他爭最好,利潤最大化,他可以大撈一票。
雖說域名投資的收益,短期內肯定沒法兌現,頂多相當于一張遠期匯票,但是這張遠期匯票能在將來,為他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楊辰道覺得這正是他要的東西,有了這張王牌,至少可以讓他在需要燒錢的時侯,對風險投資說“不”,可以讓他保全自己的股權。
不過想要在域名投資上利潤最大化,楊辰道還需要制作一個小工具,那就是他正編寫的這個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