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音樂多聲部寫作教程
- 潘永峰
- 1433字
- 2019-08-02 17:16:35
二、長音鋪底式
1.使用方式
長音鋪底式的合音主旋律跳動比較大,在第二聲部的音符不好抉擇的情況下,選擇長音進行鋪墊式的演唱,可以緩解主旋律因跳動太大而產生的不連貫性。
例3-23《彩虹》(羽泉,陳羽凡詞曲)

如上例中體現的,在副歌段落,主旋律做了和弦分解式的跳進進行,副旋律如果也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則會出現音程跳動較大、演唱困難等現象。如:
例3-24(潘永峰編寫)

低聲部中第二小節的B到#F,使得低聲部旋律變得晦澀難唱,和主旋律形成了鮮明的性格對比。
例3-25(潘永峰編寫)

上例是將主旋律放在低聲部,在主旋律上方加一個聲部,結果會出現音區太高而無法演唱的情況,且中間第一小節第三拍第二個音,出現了不融合的現象,因為這里編配的是G和弦,所以,這個音符與和弦音之間出現了打架現象。因此,在原曲中第二聲部采用了長音鋪底式的寫法,讓旋律得到一個很好的展示。
2.編寫技巧
(1)選擇與旋律匹配的音區。
例3-26(潘永峰編寫)

上例中選擇了與主旋律相同高度的音區作為伴唱,這是因為音樂的情緒需要。如果一首歌的情緒需要以溫暖、抒情為主,而不是陽光明媚的感覺,那就可以選擇中音區,以制造一種溫暖的效果。如下:
例3-27(潘永峰編寫)

(2)適當改變一些節奏。
雖然是長音鋪底式,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音符都是連續不斷的長音或者是全音符,應該有一些律動和變化在里面,會讓長線條變得有一點清晰。
例3-28(潘永峰編寫)




在上例中,同一條旋律編配了四條不同的低聲部,都是長線條,但是效果確實差別很大。第一條選擇了一個與主旋律很接近的長音,而且兩小節都用了這個音符,最致命的就是兩小節就用一個音還用了連音線,等于
是旋律在運動過程中,低聲部一直貫穿始終,很顯然這樣的長音不但不會突出旋律,反而會削弱旋律的律動性;第二條音符選擇差不多,但是在第二小節的地方做了一個小小的改動,有了一點律動,讓整個長音活了起來,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線條;第三條在第二條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些反拍律動進去,讓整個長線條為旋律的律動增加了不少動感因素;最后一條是這幾條里面最好的一條,也是設計感很強的一條長線條,在整個長線條的鋪底中,做了連續的反拍設計,讓旋律的律動感更加突出。
所以,在設計長音鋪底式的二聲部時,一定要把握好節奏設計的原則,既符合主旋律的律動特點,又不會搶了主旋律的風頭。
(3)旋律進行中可出現偶爾的不協和,但僅限于大二度。
例3-29(潘永峰編寫)

在上例中,第二小節第一個音符,就形成了大二度的碰撞,但是并不影響整個長線條與主旋律的配合。這種情況是被允許的。
(4)設計長線條時不宜出現跳進,最好以級進為主。
例3-30(潘永峰編寫)

在上例中,第一小節最后的音符,出現了六度大跳,而且后面緊跟著又是一次大跳。這樣的進行對于長線條的設計來說是很不可取的,既會破壞長線條的連貫性,又會喧賓奪主,搶了旋律的風頭。所以,選擇音符時最好選擇三度以內的音符作為連接對象。如上例可以更正為:
例3-31(潘永峰編寫)

(5)長線條音符與主旋律音符出現交叉和超越都是被允許的。
在設計長線條時,要將主旋律和長音分別對待,把它們當作兩個不同的個體,甚至可以拋開主旋律,直接根據和弦來設計長音。所以,長音的音符與主旋律之間出現交叉和超越現象都是正常的。
例3-32(潘永峰編寫)

上例中,低聲部有時比主旋律低,有時比主旋律高,理論上來說屬于聲部交叉,但是這種長線條和主旋律之間的配合是被允許的。
例3-33(潘永峰編寫)

如上例,甚至可以不用考慮主旋律的因素,直接根據旋律所配和弦進行重新編寫長音,但是要求情緒和感覺要符合樂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