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音樂書屋Music book

外刊介紹

文字_子庚

《BBC音樂》 BBCMusic

2017年1月號

●二十年后的古典音樂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呢?這篇專文從多方面進行了饒有意思的推測。創(chuàng)作方面,照今日電子軟件驚人的更新速度,普通人想成為業(yè)余作曲家并非不可能;場館方面,有荷蘭的電子工作室開始加工傳統(tǒng)的音樂廳環(huán)境,使之成為“電子技術(shù)加強版”,以期獲得更均衡純凈的現(xiàn)場效果;至于載體,顯然流媒體與電子下載將成為主流,但未必如人們預(yù)測,CD載體會“退場”得飛快。

●鋼琴家理查德·艾加爾(Richard Egarr)隨萊昂哈特學(xué)習(xí)過一年,演奏羽管鍵琴之余兼擅指揮,是一位1980年代古樂革命里的先鋒人物,卻難稱標準的“純粹主義者”。他常與小提琴家曼澤一起玩室內(nèi)樂,也會去中東地區(qū)講授巴赫;愛聽黑膠(他對黑膠的比喻是“多像一架復(fù)古樂器啊”),也喜歡搖滾,還會在電子合成器上玩上一把呢。即便在采訪中對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三個時期古鋼琴的區(qū)別娓娓道來,他依舊堅持,哪怕在彈奏中全盤使用早期樂器,也僅能反映真正巴洛克音樂全景中的極小一部分。

●格奇(Robert Gooch)和帕克(Christopher Parker)兩位的名字,一般樂迷可能不太熟悉。實際上,他倆是立體聲錄音技術(shù)的“雙子”奠基人。1950年代進入EMI工作室擔(dān)任錄音制作工作時,兩人還是年輕的工程師,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我們隨著他倆追憶往事:單聲道與立體聲錄音愉快地共處了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早期單聲道錄音并非沒有佼佼者,不管是哈里森演奏的埃爾加,比徹姆指揮的莫扎特,還是克倫佩勒指揮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即便放到立體聲時代,都是光采絲毫不遜的演釋。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7年1月號

●雜志頭版頭條獻給了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意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雖不算有錄音記錄的最早大師(尼基什和魏因加德納都比他要年長),然而托氏卻是錄音量最大、影響亦最持續(xù)廣泛的一位。有人統(tǒng)計,他職業(yè)生涯共演過一百一十七部歌劇、四百八十個音樂會曲目,其中不乏德彪西、埃爾加或西貝柳斯這樣的“新流派”,可見氣魄雄壯。1900年前后的托氏早期風(fēng)格偏于純凈,到了后期的演釋織體就多少像是灑上了自帶的“胡椒粉”,用當(dāng)時的樂評來形容,就是“彈性的凝聚體”,抑或“聲音動量在空間中的連續(xù)”……“請將你的血液投入吧,有如燒紅了的炭!”沒有哪一個樂手會忘記指揮臺前的這般低沉怒吼。你也許想不到,這位脾氣急躁、步伐忙亂的矮個子男人,1930年代在歐洲的出場費高得不可思議:率BBC交響樂團演六場就要三千英鎊,等于同行鮑爾特一年的薪酬(當(dāng)時普通國民工資水平大約一年兩百)。文章最末推舉了四版優(yōu)秀的托氏唱片:Warner的《托斯卡尼尼HMV錄音合集》、M&A的《貝多芬交響曲與序曲》、RCA的《托斯卡尼尼指揮威爾第》以及Testament的DVD《1948-1952年的電視音樂會實況》。

●格萊美與留聲機大獎的獲得者,三十六歲的英國假聲男高音歌唱家戴維斯(Iestyn Davies)生于音樂世家,父親是費茨威廉四重奏組的大提琴手。近年來,無論在歌劇院,還是室內(nèi)樂舞臺,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在女中音歌唱家蓓克的指導(dǎo)下,他更深入地理解了巴赫:“像亨德爾那樣的巴赫同時代作曲家,很容易牽引人聲飛翔到織體上方,巴赫卻要求我們成為樂隊大框架內(nèi)部的某一聲部,像是一種元素的內(nèi)融入。”談及歌唱的奧秘時,戴維斯頗為贊同得過托尼獎的名演員馬克·里朗斯的理念,即一切皆是時機的把握,重要的不是說什么,而是怎么說,“單從他們的呼吸間,就能效仿到太多”。

●受訪的鋼琴家吉爾斯堡坦言,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是一部包含雙重秉性的作品,首樂章里的速度切換像是一個難解的迷。你幾乎沒法定義,這首協(xié)奏曲到底是在討論最嚴肅的事,還是在講一個笑話。連作曲家自己也在1933年說:“我不能以任何形式描述它,不如讓它自己來表達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四平市| 彭水| 广饶县| 富民县| 肇东市| 洛川县| 阆中市| 广宁县| 德兴市| 广平县| 丹寨县| 乌什县| 安远县| 汉沽区| 雷山县| 龙陵县| 广西| 成安县| 鄂托克旗| 西和县| 北川| 涞源县| 延安市| 永善县| 新蔡县| 上饶市| 赣榆县| 泰宁县| 朔州市| 灵台县| 潍坊市| 宝应县| 西宁市| 诏安县| 榆中县| 定襄县| 菏泽市| 长兴县| 房产|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