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蘸芥末,醍醐灌頂
鮮甜爽口的生魚片、肥腴的和牛、洋溢著海洋氣息的海鮮拼盤……這些廣受歡迎的日式風情美食,食用時都少不了一種“辣眼睛”的經典調料——芥末(綠芥末wasabi)。然而熟悉中日飲食文化的美食達人卻說,wasabi其實不是芥末,像老北京傳統小菜芥末墩兒上灑的那種黃黃的醬汁兒,才是真正的芥末(黃芥末)。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國人請認準“黃芥末”
黃芥末(Mustard),這種中國人心目中的“正牌”芥末,是由十字花科蕓薹屬的芥菜(Brassica juncea )的種子碾磨成的粉狀調料,一般呈黃色。
作為大吃貨帝國,其實我國從周代就開始吃芥末了,輕松領先外國2000年(雖然是被當成藥來吃的,中醫認為芥菜籽有發汗、利尿、解毒、清血等功效)。宋代,芥末被廣泛用作辣味調料,在浦江吳氏的《中饋錄》里就有“芥辣”的說法。到了明朝,當辣椒大規模傳入中國后,芥末才變得不流行。現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芥末油(從芥菜籽蒸餾出的精油)依然是名廚巧婦烹調美味時的常用調料,也因此誕生了芥末鴨掌、芥末雞絲這樣的名菜。
開胃解毒,一“芥”多功
芥末的主要辣味成分是芥子油,它的辛香味道可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有開胃之功。它還具有解毒功能,能解魚蟹之毒,故生食三文魚等生鮮食品時經常會配上芥末。
芥末辣起來催人淚下,這種對味覺、嗅覺的強烈刺激,一旦遇上新鮮肉類、泡菜、生抽等風味食物,那種沖鼻貫腦的辣味,立刻化身催發灌頂醍醐的“點化劑”,讓人直呼過癮,癡迷沉醉而不能自拔。

黃芥末
綠芥末,烏龍和“李鬼”
日式料理中大名鼎鼎的綠芥末(又稱青芥辣、wasabi),其實是另外一種十字花科植物——山葵的根所磨成的調味醬料,正規一點的名字叫山葵醬(為什么又叫wasabi呢?日本人都是那么叫它的啊,從日語里偷來的發音唄),和由芥菜種子磨成的芥末醬壓根不是一回事兒。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山葵跟芥菜還算是表親(同屬十字花科),所以味道上是很相似的,不經常吃的人其實比較難分辨出來。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不知哪個馬大哈直接給認成了“芥末”,還根據山葵醬的顏色發明了“綠芥末”“青芥辣”的稱呼,烏龍傳烏龍,后來想改也懶得改了,山葵醬也就被歸入了芥末的“陣營”。
雖然名字來得烏龍,要是真能吃到貨真價實的山葵醬,你絕對是賺到了。因為山葵只有在清澈的水里才能生長,而且至少要生長3年才能作為調料使用,所以價格比較昂貴,只有高檔的料理店才舍得使用真正的山葵來作為調料,制作手法還要十分講究,還形成了帶皮研磨派、必須削皮研磨派、從粗頭開始研磨派、從細頭開始研磨派、必須鯊魚皮做墊板研磨派等分屬不同派別的“磨醬大師”。
山葵醬那么貴,用不起的中低檔料理店怎么辦呢?“聰明”的商人很快找到了替代品——辣根。辣根是一種馬蘿卜屬的植物,原產于歐洲,常被用作烤肉之類的佐料。辣根的栽培成本很低,味道與山葵相似,于是成了中低檔料理店用來炮制“李鬼”山葵醬的寶貝。
不過,辣根醬本身是淡黃色的,要用來冒充山葵醬,還得用食用色素調成青綠色,才能魚目混珠。據說,大約99%的日式料理店里用的“綠芥末”,其實都是辣根醬。

綠芥末



wasabi打假三招

招數1:算成本
正宗wasabi成本高昂,100克約為人民幣36元,相應地,使用它調味的料理店檔次也高(例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壽司店),如果到幾十塊錢吃一大桌子的壽司店,遭遇假wasabi的概率非常高。
招數2:辨味道
和山葵比起來,辣根的辣味更“沖”,如果體驗到一種沖鼻漲腦的自虐感,你吃到的多半是辣根而非山葵。
招數3:觀形狀
辣根有個特點,混在醬油里不會馬上溶解,會形成一小段一小段像牙膏一樣的泥狀飄在上面。因為山葵的辣味是揮發性的,很難保存,一般真正使用山葵醬調味的店都是現磨,并且不講究蘸醬油,就是怕放在醬油里攪拌破壞了味道。講究的吃法是蘸一小撮放在生魚片上面,用生魚片包起來,夾起生魚片用另外一面蘸醬油,不讓醬油和山葵有直接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