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產品經理修煉手冊
- 王建宇編著
- 2334字
- 2019-07-19 11:11:34
2.1 構建用戶畫像
沒有了解用戶痛點就上市的產品,就像愛琴海里的水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很美,但是真正試過的人就會發現根本不能喝。想要做出一款深受用戶喜愛的產品,一定要從用戶的生活出發,解決用戶的痛點。本節將講述如何構建用戶畫像,方便產品經理管理及抽象出用戶的痛點,了解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從中發現更多隱藏在背后的秘密。
用戶畫像并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真實的用戶。這樣說大家可能有點費解。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要調研的用戶根據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習慣、痛點、訴求等進行歸類整理,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個體。所以,一個用戶畫像是可以代替我們所需要服務的一類用戶的。如圖2.1所示,我們將分5個步驟來講述如何構建用戶畫像。

圖2.1 構建用戶畫像五步驟
2.1.1 研究準備
構建用戶畫像的第一步就是數據的準備。如圖2.2所示,這里主要講述的是在有用戶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做的準備。

圖2.2 研究準備進程
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要構建用戶畫像。我們的產品絕對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從解決一個或者幾個用戶痛點出發的。具體需要解決哪些用戶痛點呢?如果是大公司,則要根據已有的資源及經驗確定目標市場;如果是小公司,則要從自己的產品核心功能點出發,不要貪圖其他標簽用戶。
另一個問題就是明確我們要做什么樣的產品。例如,一家從事影視娛樂行業的公司,可以做音樂、視頻、演唱會、直播、明星預約等方向的產品。當我們確定了產品的方向后,確定目標用戶就會變得更簡單、明晰、快速。
2.確定目標用戶
比如,我們選擇的是音樂類產品,則可以把目標用戶細分為資深用戶和普通用戶,這樣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來進行訪問。如圖2.3所示為資深用戶和普通用戶的屬性區別。其實這一步也可以看作定量用戶調研的準備,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花費更少的資源,獲取到相對準確的信息。

圖2.3 資深用戶和普通用戶的屬性區別
3.數據獲取渠道
可以將數據分為兩大類:主觀數據和客觀數據。其中,主觀數據是指通過與客戶面對面對話來獲取的用戶數據,使用的主要方法為定性與定量研究法、焦點小組、用戶現場訪問;而客觀數據主要是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累計產生的行為數據,以及用戶的靜態數據,其中靜態數據為用戶的基礎數據,如年齡、性別、姓名、生日、星座等。
2.1.2 數據分類方法——親和圖
親和圖又被稱為KJ法,是一種把大量信息根據其關聯性歸納在一起的數據分類方法。親和圖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如頭腦風暴、未知領域梳理、員工關系調整、顧客滿意管理等,而這里我們借助的是親和圖直觀展現用戶相關性的特點。如圖2.4所示為制作親和圖需要準備的工具。

圖2.4 制作親和圖需要準備的工具
首先把用戶的基本信息打印出來,團隊成員人手一份,并且給每個用戶應用標識符,方便與行為和問題進行關聯。然后將白板分為X和Y兩個維度。其中,X為橫軸,主要關聯用戶行為有相似性的便簽;Y為豎軸,主要關聯用戶問題有相似性的便簽。便簽的內容由用戶名、標識符、用戶行為、遇到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可選項)組成。最后根據這兩個維度,將劃分好的用戶貼在白板上,就完成了親和圖的制作,如圖2.5所示。

圖2.5 親和圖
例如,現在有4類用戶,其中A用戶與B用戶有共同行為——聽歌時喜歡吃水果,C用戶和D用戶有共同行為——工作時喜歡聽歌。這時在X軸上,AB是一組,CD是一組。但是C用戶和B用戶在問題上有共同點,那就是沒有自己想要的歌單。而A用戶與D用戶也有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歌的版權太少,想聽的歌都是翻唱的。這時在Y軸上,CB是一組,AD是一組。這個案例形成的親和圖如圖2.6所示。

圖2.6 親和圖案例
2.1.3 畫像框架
當我們在白板上畫出親和圖之后,接下來就要把數據圖表化,方便之后的優先級排序及用戶畫像的構建。這里是以行為和問題為主的表格構建。如表2.1所示為畫像框架表。在這里,用戶的基本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像年齡和出生年月日這樣的重復屬性出現一個方便判斷即可。當然,如果有特殊需求,則可以加上星座,該屬性對于社交和女性購物產品還是很有用的。
表2.1 畫像框架表

2.1.4 優先級與用戶畫像
在如表2.1所示的畫像框架表中,最后一列“優先級”需要在所有用戶調研信息填寫完成后再來填寫。在第1章中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進行優先級分析,但是在構建用戶畫像優先級時,還需要考慮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基于公司的目標,我們要設計的產品是輔助性產品,還是主攻性產品,抑或是生態戰略布局產品,以此來幫助我們做出判斷。
經過精心準備和分析,終于到了最后一步——構建用戶畫像。用戶畫像也被稱為用戶卡片,可以貼在墻上,讓團隊成員每天都能看到,潛移默化地把自己帶入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戶畫像由用戶照片、用戶基本信息、痛點需求和用戶建議4部分組成。如圖2.7所示為一幅完整的用戶畫像。

圖2.7 一幅完整的用戶畫像
2.1.5 場景模擬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做場景模擬。我們有了用戶畫像,直接按照用戶痛點做產品不就行了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用戶使用一款產品的場景可能會有所不同,可能是午后閑暇時間,可能是地鐵等嘈雜的環境,也可能是朋友聚會的時候。如果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把用戶和場景分離,那么產品就有可能脫離實際,對用戶產生諸多不便。
場景模擬是場景、環境、目標、行為4個要素所組成的特定關系。如圖2.8所示是一次小版本迭代的場景模擬。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團隊成員更有同理心,可以更直觀地展現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特定目標,把視野拔高,以上帝的視角來審視產品的設計是否是多余的和不重要的。同時,可以在產品投入市場前進一步降低風險。

圖2.8 一次小版本迭代的場景模擬
當然,場景模擬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迭代的產品,需要團隊成員查漏補缺,尋找機會點,并且定期進行復盤,以確保場景模擬的客觀性。另外,結合目標用戶期待度的高低,可以優化我們對產品功能優先級的排序,方便后續工作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