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寅傳
- 《劉寅傳》編纂委員會
- 3070字
- 2019-07-09 11:21:11
最后突圍
在此形勢十分危機的情況下,中央從1月16日起連續電令西路軍東進,重新占領永昌、涼州。西路軍收縮兵力,準備東進。馬家軍立即調集7萬多人,猛攻倪家營子地區。雙方展開歷時20多天的血戰。敵人有補充,有后備力量,攻勢不是減弱,而是不斷加強。西路軍與敵相反,孤軍血戰,有耗無補,勉力支撐,處境越來越艱難。
就在此時,劉寅突然患了副傷寒。因沒藥可服,身體愈加不支,多虧領導的關照和無線電訓練班學員鄭執中等的照顧,才未把劉寅安置在當地老鄉家中養傷。危重時分,劉寅從隨身挎包中取出一個手縫的小布袋兒,交給學員鄭執中,并做出交待:“袋兒中裝有蘇區中央政府授予王諍的獎章,自制的領章、臂章、針線包,還有幾塊銀元。一旦我挺不下去時,你就交給王諍!”這段時間,劉寅連騎馬的力氣也沒有了,由眾學員輪流保護或攙扶著,才勉強堅持過來。后來部隊在永昌休整28天,劉寅病體得以康復。在稍后的一次突圍中,配屬給劉寅的乘馬被弄丟了,行動更加困難。
2月中旬,中共中央又電令西路軍放棄東進計劃,就地獨立堅持,適時完成西進任務。西路軍領導人提議在原地堅持一段時間后,宜先東出青海大通,以解決部隊補充問題,再圖發展。而中革軍委復電,不同意東出青海:“你們唯一的方針,是調動敵人,尋求機會逐漸削弱之與各個擊破之。”西路軍自救的一線生路,被完全堵死。
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經過討論,一致贊成自救東返。2月21日,西路軍從倪家營子突圍,三十軍回戈擊潰圍追的敵騎兵旅,全殲其憲兵團,繳槍千余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但此次突圍東進,未經中央批準。本來就有顧慮的陳昌浩,這時看到打了勝仗,得到補充,便提出重返倪家營子,建立北甘根據地。恰好此時中央來電令西路軍固守50天,并說正用各種有效方法援助。
就在這一天,即2月21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在致徐向前、陳昌浩的電報中說:“對你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是完全了解的。”“望告全體指戰員,堅持黨和紅軍的光榮旗幟,奮斗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滴血,絕境中求勝利,全黨和全體紅軍誓為你們的后盾。”指戰員深受鼓舞,重新喚起高昂斗志。
2月26日,西路軍返回倪家營子,卻重新陷入馬家軍重兵圍攻中。軍政委員會決定再次突圍,沿祁連山向東轉移。3月4日,中共中央及軍委在電令中把西路軍敗局與過去張國燾擅令四方面軍南下、另立中央的錯誤相提并論,嚴厲批評西路軍領導人的“機會主義的路線”、“一貫反對中央及軍委指示”。3月11日,突圍進入梨園口,九軍千余人基本拼光,三十軍損失也很大。3月12日,中央電示:為保存現有力量,西路軍出路有二:一是沖向蒙古邊境,二是就地分散游擊。這時,西路軍總指揮部能夠直接掌握的,僅有三十軍一兩千尚成建制的戰斗人員,其余大部分與指揮部失去聯系,獨立作戰,多數被敵人各個擊破。
3月14日,在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困中,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石窩山召開會議,會議決定,陳昌浩、徐向前離開部隊,回陜北向中央匯報情況,其余現存部隊分成3個支隊:王樹聲率一路,約5個連步、騎人員;張榮率一路,傷病員及婦女、小孩,千余人;李先念率一路,系三十軍余部5個營及總部直屬隊,共1200余人。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統一指揮部隊,李先念負責軍事領導,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轉入祁連山區打游擊。
此次會議還決定,鑒于目前情況緊急,電臺行動不便,除留下一部同中央保持通報外,其余全部銷毀。電臺人員在聽到傳達后,頓時驚愕,無奈,個個大男人們,兩行熱淚滾落而下。通信人員與電臺的關系,猶如戰士手中鋼槍,實在難舍,但決議必須執行。于是只得挑選出最好的電臺,留下足夠的器材。一邊砸毀電臺,一邊失聲痛哭。沉痛之狀遠比為各自父母哭喪。
面對此情此景,大家情緒低落。在劉寅等的耐心說服下,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后來,留下的3個支隊,王樹聲、張榮所率2個支隊被打散,大部被俘、被殺,王樹聲等少數人化裝潛回陜北;只有李先念支隊沿祁連山西進,風雪轉戰,馬家軍騎兵追殺,歷盡千辛萬苦,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種種困難。4月26日,當部分人撤退到一個叫紅柳園子的地方時,馬家軍騎兵又追了上來。這時,情況萬分危急,李先念決定,向中央發出“攻克安西未成,受敵包圍”的最后一份電報后,砸毀電臺,埋入沙丘。機密電報底稿和密碼本也統統燒掉。23年后的1960年,甘肅省地質局第三探礦工程隊在紅柳園挖出了這部電臺及其零件與工具。
4月27日,劉寅等突圍出來后,來到甘肅與新疆交界處的戈壁沙漠中的馬連井小村。眼見跟上來一位同志,張著大嘴,東張西望。劉寅問道:“同志,你是找水吧?在村角小樹邊有個小泉水,你快去!”只見這位三步并兩步地跑了過去。少時轉回來,連連說道:“渴死我了,我一口氣喝了好幾茶缸,痛快!”二人初次相遇,做了自我介紹:“我叫劉寅。”“我叫高峻。”高峻問道:“你怎么知道那里有泉水?”劉寅笑著說:“10分鐘前,我剛喝了個飽!”自此二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效力于同一個單位,共同度過了后半生。之后的行軍途中,劉寅告訴高峻:“在突圍時,我把訓練班上課用的電鍵和蜂鳴器帶來了,這是上課時必須有的器材,寶貴的教具。”高峻馬上提出:“到新疆后,若有可能,我要學習無線電技術,你就是我的老師。”劉寅說:“好哇,歡迎。”
在這40余天的祁連山征戰中,劉寅等粒米未進,全靠挖野菜和打野羊充饑,饑一頓,飽一頓,熟是它,生也是它,幾乎返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哪有什么油鹽醬醋佐料呀!自此之后,劉寅再也不吃羊肉了,直至終老。
分散突圍出來的各路人員又經幾天沙漠行軍,于5月1日,接到了陳云從新疆派飛機空投下的衣服和食品。5月5日,終于抵達新疆、甘肅邊界的星星峽,受到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的迎接和慰問。然后乘汽車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僅存400余人。
在這僅存的400余人中,就有劉寅一行4人。在此生死關頭,西路軍工委給劉寅配屬乘馬一匹,告知劉寅,為保護干部尤其機要干部及其所掌握的大量機密,由3名戰士掩護他單獨突圍。又得到通信員通知,沿電線桿往西,在星星峽會合。劉寅原可在3名戰士的掩護下,獨自一人策馬沖出包圍和追殺。但是劉寅不忍丟下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而是同3名戰友一起,生死與共地沖殺和跋涉。路好走時,劉寅騎馬代步一段;路難走時,常常是一人拉住馬韁,二人左右緊抓馬鐙,另一人拽住馬尾,一同前行。這4位官兵相依為命,在第5位戰友——戰馬的幫助下,九死一生,幸存下來。此時,4人滿以為擺脫了馬家軍騎兵追殺。3月17日,行至安西附近,在白墩子附近的一個陡坡上,不料又被馬家軍發現。馬家軍騎兵立即沖了上來,劉寅等又一次陷入險境。劉寅拔出駁殼槍,連開3槍。多虧坡陡,馬家軍騎兵未能沖上來,躲過了最后一劫。就在此地,王子綱及其警衛員也遭到這股馬家軍騎兵襲擊,王子綱的一名警衛員戰死。這時劉寅同王子綱相遇。4月20日,這時的劉寅他們4人,骨瘦如柴;乘騎,馬瘦毛長。他們像叫花子一樣,來到了星星峽。
星星峽,時稱猩猩峽,坐落在綿延起伏的戈壁灘中,甘肅與新疆交界處的新疆境內,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驛站,系新疆的東邊門戶。這里并無村鎮街道,僅有十幾間錯落無序的泥土平房,住著幾戶驛站居民。遍地岌岌草墩子,十分荒涼。
在最后突圍的日日夜夜里,跟隨劉寅一起跋涉的還有訓練班學員何永忠、楊大奎、董靜、劉成義。一天后,遇到了胡正先、胡延順、韓天友等。先后來到星星峽的還有耿錫祥、王銘震、徐明德、唐士吉等。他們相互道賀慶幸脫險,為長眠在河西走廊的戰友默默致哀。
在這里,劉寅過了一個無馬家軍馬刀之憂的五一節。就在這一天,劉寅見到了前來接應他們的中共中央代表陳云、滕代遠,以及隨員馮鉉、段子俊。劉寅欣喜若狂,隨即換上嶄新的軍裝,乘車赴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