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寅傳
- 《劉寅傳》編纂委員會
- 1540字
- 2019-07-09 11:21:04
第一個紅色根據地的創立
1927年8月7日,南昌起義后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清算黨的“一味妥協退讓”的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議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新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毛澤東、周恩來當選為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
同年9月9日,湘贛邊界農民武裝在中共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領導下,舉行秋收起義,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至12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余部800余人進入井岡山,創建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介于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之交界處,東起拿山,西到水口,南抵黃坳,北至茅坪,東西間隔40公里,南北延綿45公里,號稱“五百里井岡”。主峰海拔1428米左右。這里雨量豐沛,云霧常繞,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或疾雨橫飛,或細雨蒙蒙。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出產玉米、谷子、少量水稻,周圍各縣的農業經濟可供部隊籌措給養;離中心城市較遠,交通不便,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森林茂密,只有幾條狹窄的小路通往山內,進可攻,退可守。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這里確實是一塊理想的落腳地。
然而,初上井岡山時,井岡山上矛盾重重,有紅軍與地方農民武裝王佐、袁文才之間的矛盾;紅軍與四周鄉紳豪富、土豪劣紳的矛盾;紅軍與中共湘贛省委錯誤路線的矛盾。加之湖南、江西國民黨軍的“進剿”,斗爭激烈,戰事不斷。凡此種種,在頻繁的戰斗中,紅軍勝少敗多。紅軍生存危機四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畏難情緒在部分官兵中蔓延。
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等領導廣州起義,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發動了又一次英勇的反擊。三天后被迫撤出廣州。部分人員北上韶關,加入朱德領導的部隊(南昌起義部隊余部)。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8000余人到達井岡山地區,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史稱朱毛會師。井岡山茅坪的龍江書院,朱毛會師地,從而成為又一個里程碑和新起點,書院也被歷史賦予新的寓意。會師后,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斗爭形勢開始有所扭轉。同年12月11日,彭德懷、滕代遠率平江起義組成的紅五軍主力800余人進入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師并臨時編入紅四軍。紅軍隊伍得以擴大。
同年11月25日,毛澤東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斗爭》)回答了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問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思想正式形成。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之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我們分析它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有買辦豪紳階級間不斷的分裂和戰爭。只要買辦豪紳階級間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的,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也將是能夠繼續的。此外,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還需要具備下列條件:①有很好的群眾;②有很好的黨;③有相當力量的紅軍;④有便利于作戰的地勢;⑤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3600多人撤離井岡山根據地,向贛南和閩西進軍,艱苦轉戰,歷盡艱辛,至1930年,開辟出全國面積最大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運動熱火朝天。
1930年7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來信到達中央蘇區。接此中央來信后,中央蘇區迅即糾正肅反擴大化、簡單化的錯誤。中央蘇區得以鞏固。
隨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紅軍總部和領導人之間,架起電話線,開通了有線電話。紅軍通信兵由此起步,逐步擴大。
到當年夏天,全國共創建遍及11個省的10余個革命根據地,新型紅色政權相繼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成為擁有十幾個軍建制的革命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