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7646字
- 2019-09-09 16:42:56
金融危機如影隨形 市場物價結構跌宕災害頻仍增速回落 消費價格低開高走——“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與經濟生活的關系
“十一五”期間,西安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面對價格結構性上漲、冰雪災害、汶川地震以及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多重影響,西安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政策措施,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堅持改革和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價格改革和監管,建立和完善價格調控體系,保持了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一、“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基本情況
“十一五”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低開高走”,波動明顯,2006年CPI溫和上漲,漲幅為1.6%,2007年、2008年漲幅分別達到4.7%和6.0%,超過通貨膨脹標準,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CPI跌至谷底,下降了0.3%,2010年CPI漲幅再超通脹標準,以上漲3.5%收官。五年間CPI累計上漲16.4%,年均遞增3.1%,漲幅比“十五”時期年均上漲0.3%高2.8個百分點。

圖1 “十一五”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走勢圖
二、“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特點
(一)居民消費價格結構性變動特征明顯
“十一五”期間,居民消費價格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呈現“六漲二降”態勢。其中食品類價格累計漲幅最大,上漲47.1%,其次是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分別累計上漲13.8%、10.5%,衣著、煙酒及用品類、居住分別累計上漲9.0%、7.9%和6.7%。價格下降的二類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分別累計下降3.1%、14.8%。
(二)食品價格呈現全面上漲態勢
“十一五”期間,西安食品類價格累計上漲47.1%,漲幅高于“十五”時期36.7個百分點。
從各年的情況看,食品類價格在2007年、2008年、2010年三年上漲幅度較大,分別上漲12.6%、16.8%、7.0%,而在2006年、2009年分別上漲2.2%、2.3%。
從食品類的構成看,“十一五”期間,食品中的16個種類價格全面上漲,其中菜類、干鮮瓜果類、干豆類及豆制品價格漲幅較大,分別累計上漲85.7%、77.6%、68.4%;肉禽及其制品類、蛋類價格分別累計上漲61.3%、40.5%;糧食類、油脂類價格分別累計上漲41.9%、33.0%。
(三)工業消費品價格漲跌互現
“十一五”時期,西安工業消費品價格各年分別上漲1.6%、1.0%、0.5%、-0.7%、0.2%,五年累計上漲2.6%。工業消費品價格總體呈上升態勢,但不同類別價格有漲有跌,其中家具、家庭日用雜品、衣著分別累計上漲23.2%、22.1%、9.0%;而通信工具、家庭設備、交通工具分別累計下降79.8%、10.7%、8.0%。
(四)服務項目價格穩中見漲
“十一五”時期,受供求關系、勞動力成本上漲拉動影響,西安市服務項目價格累計上漲2.1%,其中家庭服務、衣著加工服務費分別累計上漲82.2%、19.4%,個人服務累計上漲10.2%。
三、“十一五”時期西安CPI走勢與全省及全國CPI走勢的比較
“十一五”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水平與全國、全省的運行軌跡基本一致,五年間,全國CPI累計上漲15.6%、全省CPI累計上漲18.6%,西安CPI累計漲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

圖2 “十一五”期間西安與全省、全國CPI對比圖
四、“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階段性波動及成因
縱觀“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情況,可將其劃分為價格水平平穩階段、價格水平快速攀升階段、價格水平加速下降及價格水平震蕩回升四個階段。

圖3 “十一五”期間西安各月CPI漲跌幅變動趨勢圖
(一)價格水平平穩階段(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
在此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最高漲幅為2006年1月份,同比上漲2.7%,其他各月價格漲幅在0.4%—2.6%區間波動。
引發市場物價溫和上漲的主要原因:
(1)糧油價格回升,推動食品類價格上漲。從2006年食品類價格指數走勢看,除1月份受雙節影響同比漲幅較高外,2—10月份,食品類價格保持平穩運行的態勢,11—12月份糧油價格的反彈以及鮮菜、鮮果價格的大幅回升,促使食品類價格走高。
(2)居住、服務類價格上漲。西安成品油、裝飾材料價格、房屋貸款利率、出租車費、居民用電價、天然氣價格、信件郵遞費、家政保姆費在此期間上漲。
(3)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回升。受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上漲的影響,西安工業消費品漲多降少,推動了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溫和上漲。
(二)價格水平快速攀升階段(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
2007年4月,西安CPI同比上漲3%,創下31個月來新高,這也是CPI漲幅自2004年10月份以來首次達到3%的警戒線,而后CPI一路飆升,12月份漲幅飆升到7%。進入2008年,西安CPI繼續保持上揚走勢,1月份上漲9%,2月份上漲10.5%,為“十一五”時期CPI漲幅最高值,同時也創下了近11年來CPI漲幅新高。
引發市場物價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
(1)食品價格大幅上漲。豬肉、食用油受供應趨緊影響,價格大幅上漲。由于2006年生豬存欄數減少,引發2007年豬肉貨源緊張,加之部分地區生豬疫情的影響,導致自2007年4月份以來豬肉價格大幅飆升,帶動了食品價格以兩位數速度上漲,從而推動價格總水平大幅飆升。
(2)流動性過剩,投資增長偏快。2007年年末,西安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730.58億元,比年初新增324.8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683.77億元,比年初新增貸款317.85億元,人民幣中長期貸款1593.37億元,比年初增加256.75億元。2007年西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2006年增長37.1%,投資大幅增長帶動總需求的上升。
(3)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推動物價水平上漲。2007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662元,比上年增長16.1%,收入快速增長,帶動消費升級加快,刺激了消費需求,推動物價水平顯著上漲。
(4)國際市場價格對國內的傳導作用增強。2007—2008年2月,受美元貶值影響,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傳導作用明顯增強。
(5)我國部分地區遭遇自然災害。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物價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價格水平快速下滑階段(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
2008年2月西安CPI創下11年來新高后,在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下,CPI漲幅逐月加速回落。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西安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一路下滑。進入2009年,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深化,1月西安CPI為99.5,跌入負增長,這是39個月以來CPI的首次負增長,2月份CPI跌入“十一五”時期的谷底,下降1.4%。
引發市場物價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1)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由于上一階段物價上漲過快,經濟出現偏熱,通脹壓力增大,2008年6月份前,國家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一系列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從源頭上控制了流動性過剩,緩解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2)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下行,對國內市場價格起到輸入型的下拉作用。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外需大幅萎縮,特別是美、歐、日消費市場疲軟,導致我國出口額大幅下降。
(3)受食品價格對CPI的上拉作用逐漸減弱的影響。在國家一系列發展生產、增加供應的措施作用下,豬肉、食用油等食品市場供應趨緊的狀況有效緩解,食品價格大幅走低,對CPI的上拉作用明顯減弱,導致CPI快速回落。
(4)受經濟增速下滑帶動物價走低的影響。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西安經濟影響的進一步加大,2008年第四季度西安經濟增速開始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僅增長10.5%,比2008年增速降低了5.8個百分點。受經濟減速、市場需求減弱等因素影響,物價隨之持續下跌,通貨緊縮的局面不期而至。
(5)受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快速下行的影響。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使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工業品出廠價格明顯回落,全國、全省及西安工業品出廠價格由2008年的上漲轉入2009年的下降。PPI的下降進一步傳導到CPI,影響CPI下滑。
(四)價格水平震蕩回升階段(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
這一時期,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防止經濟衰退,保持經濟增長。隨著政府采取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一攬子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西安價格總水平止降趨穩,震蕩回升。2009年3—10月,西安CPI雖仍保持負增長,但降幅逐漸收窄,呈現出緩慢回升態勢。隨著西安經濟率先回升向好,CPI也隨之由降轉升,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上行通道。自2009年11月開始,西安CPI由負轉正,同比上漲1.2%,12月份上漲2.7%,進入2010年,CPI回升勢頭更加明顯,漲幅不斷攀高,其中有7個月漲幅超過3.0%的通脹預警線,全年累計上漲3.5%,通脹預期再度增強。
引發市場物價震蕩回升的主要原因:
(1)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影響。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從2008年第四季度就果斷地實施了以“保增長、擴內需”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相應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擴大國內需求。同時,提高了出口退稅率,以鼓勵出口。西安在擴張政策措施的有力刺激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投資不斷增加,出口和內需穩步增長,經濟不斷向好,推動CPI穩步回升。
(2)受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2010年,由于我國連續發生低溫、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對部分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農產品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特別是糧食、蔬菜、食糖、綠豆、大蒜等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帶動食品價格再度出現快速上漲,拉動CPI不斷走高。2010年,西安食品價格上漲7.0%,拉動CPI上升了2.3個百分點,對CPI上漲的貢獻率達65.7%。
(3)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影響。國際經濟的逐步復蘇,美元走低,帶動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止跌反彈,不斷上漲,傳導到國內市場,帶動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農產品等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加大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形成了新的漲價因素,導致通脹預期壓力增大。
(4)政策性因素的影響。為穩定糧食生產,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引導糧食價格平穩上升,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帶動糧食價格不斷上漲。針對豬肉價格不斷下跌,國家加大對凍豬肉的收儲力度,有效地緩解了豬肉價格持續下跌的局面,使豬肉價格止跌回升。為抑制房價上漲過快,國家不斷上調房屋貸款利率,推動自有住房價格上漲。隨著經濟形勢回升向好,不斷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這些政策性因素對物價的上漲起到推動作用。
(5)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影響。近幾年,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特別是2010年以來,隨著經濟的回升,通脹預期的增大,勞動力成本再度呈現明顯上漲勢頭。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也是影響價格總水平走高的因素之一。
五、“十一五”時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與經濟生活的關系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經濟運行的綜合反映,也是經濟生活的“晴雨表”,與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十一五”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運行既受經濟發展中各種因素變化的制約,又對經濟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與經濟發展速度的關系
“十一五”時期,西安生產總值(GDP)累計增長100.9%,年均增長15.0%,同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16.4%,年均漲幅為3.1%,GDP增長速度大大快于居民消費價格的漲幅。從兩者的相關程度看,GDP增長速度與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相關系數為0.82,屬于高度相關,GDP增長率與價格漲幅方向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引發市場價格水平的變動,而市場價格水平的變動又是經濟發展的反映。一方面,當經濟增長提速時,價格漲幅緊隨而上,當經濟增長放慢時,價格水平隨之回落;另一方面,當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時,刺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當居民消費價格低位徘徊或下降時,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圖4 “十一五”期間西安GDP指數與CPI變動趨勢圖(以上年同期為100)
(二)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關系
從2006—2010年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數與CPI變動趨勢圖可看出,居民消費價格增幅的高低,直接影響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的快慢。每次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都伴隨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的沖高,2007年、2008年西安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達4.7%、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3%、25.7%;相反,當2009年居民消費價格增幅下降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7.4%,增幅比2008年降低了8.3個百分點。
對“十一五”期間西安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進行相關及回歸分析得出:
相關系數為0.81,可決定系數為0.6509
回歸方程式:y=3.2688+1.1291x
其中:x表示以上年為100的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y表示以上年為基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幅度,可決定系數表示有百分之多少的因變量能被自變量解釋。
從相關系數看,居民消費價格的變動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1,兩者高度相關,在引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動的因素中,有65.1%的因素是由價格變動決定的。
從回歸方程式看,兩者的回歸系數為1.1291,表明居民消費價格平均每上漲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平均增長1.1291個百分點,價格變動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變動的影響程度較大。

圖5 “十一五”期間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數與CPI變動趨勢圖(以上年同期為100)
(三)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與工業品出廠價格的關系
工業品出廠價格是工業產品由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的基礎價格,價格變動在工業企業中的反映就是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及對消費領域的傳導。
從供給角度看,工業品出廠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后波及消費品。
從需求角度看,居民消費價格波動引起的市場供需變化反過來也影響著工業品價格的變動。
“十一五”時期,西安工業消費品領域生產能力過剩,導致上下游產品價格傳導不暢,上游產品漲價對下游工業消費品價格影響有限。從上游產品價格運行情況看,2006—2010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30.9%。從下游產品價格運行看,工業消費品價格累計僅上漲2.6%。從企業內部價格運行情況看,“十一五”期間西安工業品出廠價格及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兩大指數平均差距呈現“高進低出”格局,2006年、2007年、2008年兩大指數“剪刀差”分別為2.9、4.3、4.8個百分點,呈逐年加大之勢,2009年“剪刀差”縮至0.84個百分點,2010年“剪刀差”又擴大到4個百分點。表明整個價格鏈在生產環節已經出現了阻滯現象,工業企業成本上升壓力難以消化,只能通過加強管理、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等措施,實現最大限度的內部消化。消化能力較差的企業在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下,“高進低出”的格局使得利潤空間被擠壓,企業效益下降明顯。

圖6 “十一五”期間西安PPI、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CPI變動趨勢圖(以上年同期為100)
(四)價格變動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居民支付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獲得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不僅揭示著商品及服務項目價格的潮起潮落,同時也反映著居民生活的起伏跌宕,反映居民生活消費品及服務價格的變動對其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對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
價格變動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存在相互推動的關系,價格上漲刺激經濟發展,從而促使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反過來,居民收入增長,支出增加,推動消費價格上漲。
為進一步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與居民消費價格波動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令y為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x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用2006—2010年兩者具體數據分析,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相關系數R為0.8492,可決定系數為0.7211
y=-5.1701+0.5967x;
表明五年來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與居民消費價格的漲跌幅度存在高度相關關系,在引發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因素中,72.1%的因素是由城鎮居民收入變動決定的,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對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跌率的影響,只有在增長率超過8.7%以上部分,才會形成實際的向上拉動作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0.5967個百分點。

圖7 “十一五”期間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指數與CPI變動趨勢圖(以上年同期為100)
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較高的2007年、2008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2662元、1503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幅分別為16.1%、18.7%,但扣除價格因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幅度分別為10.9%、1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減少568元、851元。物價上漲抵減了居民的收入。
在價格低走的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為1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幅為10.4%,超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物價的下降在短時間內相應增加了居民的實際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直接受到CPI漲跌的影響。
2.價格變動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由于價格上漲而增加居民的消費支出,降低消費水平。反之,因價格下降,居民增加的消費支出全部用來改善生活質量,從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
在價格漲幅較高的2007年、2008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為10098元和1159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了1111.13元和1495元,由于同期居民消費價格分別上漲4.7%和6.0%,城鎮居民當年的消費支出中有453元和656元是由于價格上漲而多支出的,占消費支出增加額的40.8%和43.9%,因此在價格上漲的2007年、2008年,城鎮居民增加的消費支出有四成以上被價格上漲所抵消。
在價格低走的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名義增速也趨緩,但由于2009年的價格水平處于負增長狀態,居民增加的消費支出全部用于改善生活質量,CPI下降,意味著貨幣購買力上升,貨幣增值。
六、“十二五”穩定西安居民消費價格的建議
預計在“十二五”初期,西安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階段性上漲行情仍將延續。因此,未來五年,各級政府應繼續把穩定物價作為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加強通脹預期管理,改進價格監管,規范市場價格行為,審慎穩妥推進價格改革,為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價格環境。
(一)進一步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的功能
一是要切實保證以食品為主的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關注“三農”,幫扶“三農”,確保糧食安全。二是要保證棉花、中藥材等非食品類群眾必需品的供需平衡,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等價格的監管力度。三是加強流通環節的管理,減少流通成本,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層層加價現象,避免流通成本的轉嫁,使生產者增產也能增收,消費者得到合理消費。四是選擇適時的政策性調控措施出臺時機,把握好價格調整力度,審慎出臺各種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與工業生產者和流通領域成本緊密相連的公共產品價格調整措施。
(二)加強對市場物價的監控,進一步規范市場價格秩序
加強對市場物價的監控,建立重點產品價格變化的預測預警機制,及時發布有關重要商品的價格信息,正確引導生產、流通和消費,確保市場供應和價格的基本穩定。要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做好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的分析研究,科學、準確地判斷未來價格變化趨勢,形成反應靈敏、協調有序、情況準確、預警及時的價格預警體系。要依法嚴厲查處亂漲價、亂收費和囤積居奇的不法行為,建立良好規范的市場價格秩序,確保市場價格水平基本穩定。
(三)關注低收入群體,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機制
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居民生活影響較大,應關注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不斷健全和完善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的聯動機制,加大補貼力度,盡可能地減少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沖擊,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保證社會穩定。
(四)關注世界經濟態勢,采取積極靈活的措施應對復雜的經濟局勢
要高度關注世界經濟態勢,關注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充分運用相關政策、手段調節國內市場的供求,減輕國際市場物價波動對國內市場物價的沖擊。
撰稿:桂頌新 李欣 高小琴
- 新形勢下中國投入產出核算的變革與實踐
- VMware vCloud Director Essentials
- 金融保險集團內部審計創新與實踐
- 財務建模與綜合估值:數據研磨、模型校準、動態估值
- AO2011實用手冊
-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合規實務指南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 中國審計市場:制度變遷與競爭行為
- PMP備考寶典:路晨帶你去通關
- 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基于Eviews的應用分析
- Building Dashboards with Microsoft Dynamics GP 2016(Second Edition)
- QlikView for Developers Cookbook
- INSTANT IBM Lotus Notes 8.5.3 How-to
- Getting Started with Citrix? Provisioning Services 7.0
- 審計定價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