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5020字
- 2019-09-09 16:42:55
透過棉價震蕩看咸陽紡織行業的發展瓶頸與對策
自上世紀50年代始,咸陽就因紡織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而聞名全國,市內眾多的紡織企業形成了從棉紡到毛紡,從紡織到印染,從面料到成衣加工,從紡機修配到紡織機械制造的配套紡織工業基地。50多年來,這座城市夜以繼日轉動著紡機,為全國人民提供了數百億米的服裝面料,進入改革開放后,紡織企業發展幾起幾落,但紡織服裝行業始終是咸陽市乃至陜西省的支柱產業。根據統計資料,“十一五”期間,咸陽市紡織服裝行業年產值由2006年的25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58.9億元,咸陽市紡織服裝業年產值占全省紡織服裝業總產值比重也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達到39.83%,是陜西省名副其實的紡織大市。同時,作為勞動密集產業,紡織服裝行業為我市提供兩萬多個就業崗位,吸納大量就業人員,紡織服裝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咸陽乃至陜西的發展都至關重要。由于紡織服裝行業本身對原材料的高依賴性,自2009年至今的棉花價格如“過山車”般的大幅震蕩對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造成了較強的沖擊。本文將從這次棉花價格大幅震蕩給咸陽市紡織服裝工業帶來的影響入手,剖析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現狀,尋找目前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對于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我市紡織服裝工業發展現狀
(一)紡織企業占絕大多數
我市近年來紡織企業及資產情況如下表:
表1 咸陽紡織行業資產規模表

數據來源:咸陽市統計局。
近年來,我市紡織服裝企業數量保持在40家左右,其中絕大多數為紡織企業,企業數量和資產總額都占到全市紡織服裝工業總量的90%以上,下游加工企業只有零星幾家且規模有限。2010年,由于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市紡織服裝工業企業進入了一個發展高潮期,企業收益提高吸引了新的資本進入,企業數量隨之增加,而進入2011年后,在原材料價格震蕩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紡織企業數量已回落至2009年的35家,而服裝加工企業的數量仍舊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說明服裝加工企業的經營和紡織企業相比較穩定。
(二)產品以棉紗棉布為主
2010年,我市共生產紗類產品10.1萬噸,布類產品2.93億米,分別占到全省紗類產品和布類產品總額的37.24%及38.96%,其中,棉紗6.43萬噸,占紗類產品的63.66%,棉布2.59億米,占布類產品的88.40%。可見,我市紡織企業生產產品類別較為集中,棉紗和棉布產量占到產品生產的絕大多數,產品同質化嚴重。
(三)小型企業占主體
由于紡織服裝加工業門檻較低,對資本技術沒有太高要求,所以是小企業集中的行業之一,根據調查,我市紡織服裝加工企業中,大型企業僅有1家,中型企業共有5家,全部集中在紡織行業,其余均為小型企業,盡管小型企業在經營、生產及成本控制方面比較靈活,但是對于品牌推廣、產品設計、研究及開發的投入非常有限,抗風險能力很弱,棉花價格劇烈波動對生產中、低端產品的小型企業影響最大。
二、棉花價格震蕩嚴重沖擊我市紡織服裝工業
(一)棉花價格運行情況
2009年1月后,各規格棉花價格普遍上漲,本文選取生產使用較為廣泛的328級皮棉價格的變動來體現棉2花009價.1.格-20的11.運9.行328情級皮況棉,價格具運行體走情勢圖況如圖1:

圖1 2009年1月—2011年9月328級皮棉價格運行走勢圖
數據來源:中國棉花協會網站。
由圖1可見,328級皮棉價格由2009年1月的10966元/噸開始上漲,至2011年3月達到最高點30467元/噸,又在2011年9月回落至19316元/噸。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棉花價格屬于溫和上漲期,紡織服裝行業逐漸走出國際金融危機,企業開工率及訂單數增加,經營情況普遍轉好;從2010年7月至今,棉花價格經歷了“過山車”似的大起大落,其間市場供求失衡、投機炒作頻現,極大地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可以說,當前的棉花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生產原料,而是已經被金融化、期貨化的投資投機產品。棉花價格的大幅震蕩,使剛走出金融危機的紡織服裝企業再次陷入困境。
(二)棉價震蕩對我市紡織服裝行業經營帶來的影響
為了了解本次棉價震蕩對我市紡織服裝企業造成的影響,本文不僅搜集了相關數據,更走訪了多家企業,對企業當前的經營情況進行了解,具體影響情況如下:
1.企業利潤空間壓縮
棉花價格增長對紡織服裝行業特別是紡織業的生產成本影響巨大,因為和下游服裝加工企業相比,紡織企業對原材料的依賴度更大,同時議價能力更弱。本文用棉價震蕩幅度最大的2011年1—9月紡織行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對比說明,具體運行情況如下:

圖2 2011年1—9月咸陽市紡織服裝行業出廠購進指數運行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咸陽調查隊
由圖2可見,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購進價格指數一直在出廠價格指數之上運行,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始終存在倒掛情況,加之近幾年來,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及各種稅費等支出都不斷上漲,而產品銷售價格卻主要由市場需求和加工企業決定,紡織企業成本不能完全轉嫁給下游加工企業,只能不斷壓縮自己企業的利潤空間。
2.訂單數量減少
根據調查,我市紡織服裝行業企業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同時有部分產品出口。在出口訂單方面:自今年以來,我市紡織品出口情況始終低迷,企業出口訂單數量大幅下滑,有的紡織企業出口訂單數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而在國內訂單方面:自進入二季度開始,由于棉花價格大幅下降,紡織品銷售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加之下游加工企業出口數量減少,國內定單數量銳減,以小單、短單為主,利潤率很低,部分企業開工率不足,用工數量下降。
3.虧損企業增加
表2 咸陽紡織行業虧損情況表

數據來源:咸陽市統計局。
由上表可知,2011年1—7月我市紡織服裝行業虧損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2個增加到4個,虧損面由4.8%上升至10%,虧損額增加929萬元,而隨著棉價震蕩對我市紡織服裝行業沖擊作用的進一步浮現,下半年虧損額還有增加的可能。分行業看,所有虧損企業都集中在紡織業,其他加工企業雖然在棉價震蕩的影響下利潤也有所減少,但并未出現虧損。
4.紡織企業受棉價暴跌影響更大
根據對紡織企業的走訪,棉花價格大幅上漲時,盡管成本上升,但由于市場價格不斷看漲,加工企業急于屯集原材料,銷售市場活躍,企業經營情況較好。但隨著棉花價格下跌,看似成本降低,整個銷售市場觀望氣氛濃厚,隨著國際棉價期貨價格大幅下挫及國內外新棉豐收在即,加之各加工企業庫存充裕、紡織成品出口市場疲軟等綜合因素影響,紡織品銷售市場需求不振,銷售價格一再被壓低,企業生存艱難。可以說,和棉花價格上漲相比,棉花價格大幅下降對我市紡織企業的影響更為致命。
三、從棉價危機看我市紡織服裝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完整性較差
我市紡織服裝行業中,紡織企業占到絕大多數,服裝鞋帽加工等其他企業僅有幾家,且均為小規模企業。在紡織服裝行業產業鏈內,制造環節利潤最薄,受成本制約最大,最容易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尤其是棉紡業,盡管產能很高,產業規模很大,但以中小企業為主,集中度較低,資源配置能力較差,整體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根據調查,由于本市紡織品加工企業數量少、原材料需求量低,我市企業生產的紡織產品基本依賴南方各省市服裝加工企業,而由于南方各省紡織企業眾多,加之運輸成本的不斷提高,我市紡織品在外省的競爭力逐漸下降,銷售情況不容樂觀。
(二)產品結構過于單一
在本次棉價震蕩中,單純以純棉產品為主的企業所受影響較大,而以混紡、纖維產品開發為主和既有紡紗織布又有深加工的企業所受沖擊則相對要小。我市紡織產品以棉紗及棉布為主,混紡紗、混紡布特別是纖維紗、纖維布的產量很低,“單一產品、單一原料,自然始終被棉花牽著鼻子走”。而且就棉紗及棉布生產而言,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價值很小,在企業同質經營情形下,國內外采購商采取坐地詢價方式挑起企業間的價格競爭,企業間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導致行業整體效益嚴重受損,影響全行業的整體利益。
(三)產品附加值較低,對于研發設計及品牌營銷不夠重視
根據調查及對企業的走訪,這次棉花價格的大幅震蕩對我市服裝加工企業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服裝加工企業本身附加值較高,而且可以直接將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向下游銷售環節轉嫁,生產銷售情況比較平穩。相比之下,我市紡織企業受棉價震蕩的影響比較大,這主要由于紡織企業本就對棉價依賴度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之我市目前紡織企業產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且對于品牌營銷及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重視程度不夠,對近年來走俏的新型紡織材料沒有充分開發利用,名牌產品數量較少,市場占有率較低,部分企業甚至沒有自己的品牌,完全依靠訂單要求生產代工產品,利潤極其微薄,產品科技含量低,沒有差異性,同質競爭激烈,對于棉價震蕩帶來的影響束手無策,只能依靠壓低價格競爭,致使本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生存進入惡性循環。
四、破解當前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瓶頸的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棉花價格的變化已經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瓶頸,棉價上漲時企業成本大幅增加,棉價下跌時企業訂單大幅減少,要改變現狀,促進我市紡織服裝行業健康發展,就要思考如何破解這一瓶頸。筆者認為,加快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著眼于長遠發展,提高我市紡織服裝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是破解這一瓶頸的有效途徑。具體建議如下:
(一)以我市傳統的紡織工業為依托,完善行業產業鏈
產業鏈是否完善是決定一個區域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紡織服裝業不能一味追求制造規模與產能,而需要建立一個充滿生機、活力與效益的完整產業鏈。我市是傳統的紡織大市,紡織品生產特別是棉紡織產品生產能力很強,但產業鏈完整性較差,大部分企業集中在棉紡行業,加工企業數量少且深加工能力較差。目前咸陽及西安市場上流通的服裝、家紡產品絕大多數由南方企業生產,若能夠以我市現有的紡織工業為依托,引進大規模、知名品牌的服裝、家紡企業,實現就地加工銷售,形成從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設計加工到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必將帶動我市整個紡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快科技投入,調整產品結構
近年來,企業在原材料成本的壓力下,對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的需求增加,而且隨著越來越多新型天然纖維替代品的研制成功,化纖產品的替代作用越來越強。從長遠看,要提高紡織業服裝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必須加快科技投入,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棉紡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調整用棉量,增加纖維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依賴,加快產品創新,要依靠我省高校林立的科研優勢,加強企校合作,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盡快產生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不斷開發出功能差異化產品,提高我市紡織服裝工業產品的多樣化和高檔化。
(三)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價格上漲,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優勝劣汰逐漸加速,如果僅靠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無論棉價是漲是跌,企業的生存都將日益艱難。為了使我市紡織服裝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先機,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加快淘汰自動化程度低、耗能高、生產效率低的設備,不再新建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的棉紡織企業,加快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深加工及提升品牌價值來規避原材料成本壓力,對于消費者來說,品牌產品的價格已經不能單純用成本來衡量,其價值更多的由品牌代表的品質保證。
(四)政府應對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對于解決當前我市紡織服裝企業存在的發展瓶頸問題,政府的政策扶持相當重要,有力的政策出臺將助于增強企業加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信心和速度。具體建議如下:
(1)出臺有利于我市現有企業發展的政策。解決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做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牽線者”,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對于產品優化升級、品牌建設方面取得成果的企業給予獎勵,促使行業“領頭羊”的出現。
(2)鼓勵企業鞏固現有銷售網絡,參加各種高水平紡織服裝行業展銷會,重點擴展國內新市場。
(3)針對性的招商引資,對于能夠優化我市紡織服裝產品結構、完善我市產業鏈的項目,給予最大的優惠政策,加快引進優勢企業的步伐。
本次棉花價格的震蕩不僅給咸陽市紡織服裝企業經營帶來了不利影響,更是為今后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政府管理部門和紡織服裝企業都應該意識到,在目前國際市場需求不斷萎縮,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已經進入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以量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只有加快升級步伐、完善產業鏈條、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建設才能適應市場發展,在未來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才能將咸陽市從紡織大市建設為紡織強市,打造成為陜西省乃至西部地區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核心區域。
撰稿:馮奕
- 資本的眼睛
-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實務指南
- 讓財報說話:世界500強CFO帶你輕松讀財報(鮮讀版)
- Mastering System Center Configuration Manager
- 審計綜合模擬實訓
- 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教材:審計
-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Customization
-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專題研究集萃(2006—2015)
- Getting Started with Citrix VDI-in-a-Box
- IBM SPSS Modeler Cookbook
- Programming Microsoft Dynamics NAV(Fifth Edition)
- 企業內部審計全流程指南
- 傳習集2
- 多項目管理方法及其應用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房產稅征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以新都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