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安房價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

房價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熱點之一,也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難點和焦點問題。房價走勢,事關國計民生,既影響社會經濟增長,也影響財政、金融和就業等多方面,且與城鎮化進程密切相關。理性分析西安房價現狀及影響因素,對進一步做好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決策、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西安房地產市場房屋價格現狀

房地產行業的平穩發展,對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房地產市場發展初期,整個行業缺乏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不到位,行業發展、競爭不規范,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房價高企。因此,中央自2004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打擊投機投資炒房、規范五證齊全項目上市,鼓勵剛需和改善性購房,實施限貸、限購、限價政策。同樣,西安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內,結合西安房地產市場特點,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西安房地產市場總體上保持平穩走勢,房價沒有呈現大的波動,房價漲幅平穩。

(一)西安房價走勢及漲幅

1.房地產投資竣工情況

2009—2013年,是西安房地產政策深度調控時期,在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穩中求進的大基調下,西安房地產開發市場開發投資額高位趨緩,房屋竣工面積開始下降,竣工價值保值穩定上揚。

圖1 2009—2013年西安房地產開發市場相關數據趨勢圖

可以看出,2009—201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一直在保持兩位數增長,五年間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分別為28.89%、20.97%、18.34%、28.6%和24.47%;房地產開發投資竣工面積和竣工價值在2012年到達高點,分別為1063.70萬平方米和310.57億元,2013年略有回落。說明西安房地產市場房屋供應充足,房屋開發成本不斷攀升。

2.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指數總體上揚

從同比來看,2009—2013年西安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上漲態勢,受政策調控滯后影響,西安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指數在2010年到達高點后沒有呈現大幅上漲,投機行為得到有效抑制,市場自身的深度調整在后期逐漸顯現。調查數據顯示,2009—2013年西安新建商品房銷售價格同比指數分別為99.8、114、104.3、100.5、107.2。如下圖:

圖2 2009—2013年西安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趨勢圖

從環比看,2009—2013年,西安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經歷了2009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高位攀升(2010年1月的103.7創歷年最高),之后增幅回落,在2012年年初的三連跌之后,走勢趨于平穩,直至2012年8月份以來實現連續17個月上漲(最高漲幅為1.1個百分點),到2013年7月份以后漲幅顯現收窄趨勢,五年間平均漲幅在0.5%。

調查資料顯示,從近幾年的總體情況看,西安的房屋價格水平和價格漲幅程度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平均位于中等偏下位置。

(二)西安房價的基本判斷

我們通過計算房價收入比、租售比以及分析房價結構、價格分布區間等指標和因素,對當前西安房地產市場住房價格做出基本判斷。

1.房價收入比

房價收入比是指一個地區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3人)年收入之比。一般認為比值在3—6為正常范圍,是衡量一個地區房價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以近三年的有關統計調查數據來計算分析房價收入比。

2011—2013年西安商品住房房價收入比分別為6.83、7.27、6.75,略高于正常范圍0.83、1.27和0.75。因此,從房價收入比看,西安這三年的房價水平仍高于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在2012年表現更為突出,但西安房價總體呈平穩增長態勢,總體房價水平略為合理。同時,隨著西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居民購買新建商品住宅所需的時間在逐步縮短,說明西安居民購房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購房壓力在逐漸釋放。如下表:

表1 西安市城鎮居民購房能力表

調查資料顯示,以2012年為例,將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距分為五組,分析不同收入層次的城鎮居民家庭房價收入比。如下表:

表2 西安市城鎮居民房價收入比

可以看出,占居民家庭總數20%的高收入家庭對房價完全有承受能力,其房價收入比在合理區間內。而80%的較高收入及以下各組,隨著收入水平的逐次降低,其房價收入比逐漸遠離合理區間,其中,最高房價收入比已達13.32,高于合理區間7.47,說明他們對房價的承受能力越來越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目前西安的房價收入比總體上略為合理,但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偏離了合理區間。因此,對應目前西安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西安的房價略高。

2.租售比

租售比是指在經濟發展穩定和貨幣穩定的情況下,每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月租金與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房價之間的比值。國際通行標準認為,合理的房屋租售比在1∶200到1∶300之間。如果租售比高于1∶300,意味著房產投資價值相對變小,房產泡沫已經顯現;如果低于1∶200,表明這一區域房產投資潛力相對較大,后市看好。租售比無論是高于1∶300還是低于1∶200,均表明房產價格偏離理性真實的房產價值。

受地域、房屋結構影響,住宅租賃價格略有不同,據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西安東郊交大附近的蘭蒂斯城小區簡裝房源租金是20.5元/平方米;西郊西工大附近的景寓學府小區簡裝房源21元/平方米;南郊明德門小區的房源租金是19元/平方米;北郊鳳城五路附近的公寓租金是17元/平方米;老城區中甜水井迎春小區租金是17.5元/平方米,當年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為6692.95元/平方米,其租售比值分別為1∶326、1∶319、1∶352、1∶394、1∶382,均略高于合理區間。由于租房體現的是一種真實的居住需求,因此,從租售比看,西安的房價略高但與實際購房需求基本相適應。

3.不同區域、戶型的房價現狀

眾所周知,居住環境、教育環境、交通方便程度以及戶型結構對房價有著重要影響。下面我們根據2013年各月網簽數據判斷新建住宅和保障性住宅不同區域、不同戶型的價格和銷量。

不同區域:

圖3 西安市新建住宅分區域網簽銷售情況

上圖顯示,在新建住宅銷售均價方面,曲江新區、高新區、碑林區成為西安排名前三區域,灃渭新區均價排名末位;在銷售量方面,蓮湖區、雁塔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銷售前三甲,曲江大明宮遺址新建居民住宅區銷量居末位。

圖4 西安市保障性住宅分區域網簽銷售情況

上圖顯示,蓮湖區居西安市保障性住宅銷售均價位居首位,經濟技術開發區居末位;在銷售量方面,灃渭新區是銷售量冠軍,經濟技術開發區銷量居末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城市區域對房價的影響較為明顯,那些經濟較為發達以及技術、人才、資源較為集中和人文氣息濃厚的區域,無論在銷售面積還是住宅價格均位居前列,對全市的房價走勢有著重要的影響。

不同戶型:

圖5 西安市新建住宅網簽銷售情況(按面積分類)

上圖顯示,戶型對房價影響較大,戶型面積大于144平方米的戶型均價是中小戶型的均價的1.5倍,但大戶型受價格影響,其銷售量僅占總銷售量的8.4%,銷售占比低。

保障性住宅受政策限價影響,房價受戶型面積影響較小,小戶型的銷售量高,占銷售總量的七成以上。

4.價格區間分布

下面分別從新建住宅和保障性住宅方面具體分析2013年各月網簽數據來判斷西安房價的區間分布情況。

圖6 西安市新建住宅網簽銷售情況(按單價區間分類)

上圖顯示,以6000—7000元/平方米為中心,新建住宅銷售量近似正態分布。單價在6000—7000元/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受到大多數購買者認可,占銷售總量的28.45%,之后依次是單價在5000—6000元/平方米、7000—8000元/平方米、4000—5000元/平方米、3000—4000元/平方米、8000—9000元/平方米、大于10000元/平方米、9000-10000元/平方米、2000—3000元/平方米和小于2000元/平方米。

圖7 西安市保障性住宅網簽銷售情況(按單價區間分類)

可以看出,保障性住宅受政策限價影響,均價區間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銷售量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平方米價格區間,占總量的八成以上。

二、對房價走勢的影響因素

(一)需求的影響

1.城市擴張需求

城鎮化建設對推動房地產市場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西安市圍繞“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面積不斷擴張,城鎮化進程加速,2013年西安市城鎮化率達72.05%。初步測算,以當年GDP為基數計算,近幾年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西安市平均每年城鎮化帶來的住房投資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

2.改善性需求

隨著西安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的愿望愈發強烈。目前剛需和改善性需求是西安購房的主體,而處于中高收入層的一部分人群對改善居住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諸如住宅的人性化服務、優美的綠化環境及安全智能化管理等,促使一批優質、中高檔樓盤熱銷不減。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西安作為西北地區人口流動非常密集的大型城市,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大學生等創業人員,他們對住房的需求則是剛性的。因此,改善型需求和剛性需求對房價是否合理及健康運行有著重要影響。

3.投資性需求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西安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34.56億元,同比增長21.0%。在完成投資總量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95.64億元,增長28.6%,占投資總額的31.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近年來,西安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高。2013年,西安市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0.8%,超越國有投資15.0個百分點,成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最大的組成部分。2014年上半年,我市民間投資完成1371.90億元,同比增長27.9%,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53.8%。其中,房地產業完成投資803.77億元,增長19.1%,占民間投資的58.6%。可以看出,作為投資資金的主要流向,房地產市場投資額占有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份額,說明西安的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投資者對西安房地產市場房價平穩運行有較高的認知度。

(二)成本的影響

1.地價

近幾年隨著西安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激增,土地交易市場日趨活躍,價格不斷走高,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開發商對市場預期樂觀,拿地意愿未受影響。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西安市政府住宅用地計劃供應量為1.3萬畝,土地交易價格累計同比上漲1.7%,較上年累計漲幅高出1.1個百分點。從分類看,居住用地上漲0.3%,其中商品住宅上漲0.3%;工業用地上漲1.6%、商業營業用地上漲1%、其他用地上漲0.3%。從商品房開發土地置購情況來看,2013年土地置購面積335.16萬平方米,增長98.7%,增速較上年提高124.9個百分點。土地交易價格的不斷走高,是推動房價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

2.建材

建筑材料是房地產市場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其價格波動對房價產生直接影響。2013年,全國建材產品價格漲幅雖然回落,但仍處上升通道。調查數據顯示,西安市水泥和地方建筑材料價格同比漲幅分別比上年擴大1.1和0.4個百分點,同時人工費和運費不斷上漲。

3.工價

受市場物價上漲等影響,建筑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住房建設成本有增無減。據西安調查隊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建筑安裝、裝飾工程行業的人工費大幅上漲9.7%,從人員分類看,工程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工資分別上漲9.1%、7.5%和10.7%。工價的不斷上漲,助推房價上漲壓力。

4.稅收

稅收作為調整國民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房地產的各征收環節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對房價的影響作用,平抑房地產投資和投機需求。目前,作為供大于求的賣方市場,無論在哪個環節增加稅收,都會或多或少增加房地產開發成本,推動房價上漲。

(三)供給的影響

1.財政、金融、投資政策的變化

分稅制財政體制下,土地財政作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較好地緩解地方政府經濟建設資金的短缺局面。據統計,政府稅費占到房價的三成至四成,這無疑對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以后,隨著經濟的回暖以及通脹預期的出現、房價的迅速上漲,國家開始要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收縮對銀行信貸規模、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五次調控從“限貸”“限購”等多方面表現出穩中偏緊的金融政策趨勢。通過這幾年的政策引導,從房地產企業和購房者兩方面雙管齊下,有效抑制了投資投機性需求,壓縮了房地產泡沫,控制了房地產市場非理性發展。

2.保障房(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限價房)和商品房供給結構的變化

2011—2012年,西安市按照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統一部署,進一步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住有所居”為目標,加強對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統籌推進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1—2013年全市實際新開工和竣工住房分別累計為:新開工30.73萬套,竣工14.56萬套,大大緩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提高了其住房質量,降低了其購房壓力。與此同時,2011—2013年西安市商品房預售面積分別為3105.76萬平方米、2627.73平方米、1787.8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市場也逐步調整供求比例,爭取達到供求合理水平,客觀上對穩定房價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對策建議

(一)圍繞城市總體規劃,分層次定位住宅功能

西安市正在加快構建中心城區、縣城、重點鎮、新型農村社區四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在即將啟動的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改中,編制《西安生態隔離體系控制規劃》,明確了城市建設南控線,科學界定城市增長邊界,防止“攤大餅”式無序擴張,將促進土地利用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融合。房地產行業作為城市建設的支柱產業,在“南優、北拓、東延、西聯”的發展戰略中起到關鍵作用,需要盡快找準定位。加快推進城市建成區改造提升,使主城區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加快落實城市片區綜合改造、棚戶區改造、將城市改造與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調整、人居環境改善有機結合,加快宜居城市建設,提升城市輻射力。

(二)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持續性發展秩序

房價調控是一個宏觀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的財政、金融、司法以及建筑等多方面工作,對促進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履行市場監管職能,維護市場持續性發展的秩序,從土地政策、住宅供應、金融信貸、財政稅收、行政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引導,在趨緊的貨幣政策下,增加土地供應量,增加保障房建設,提高低收入階層的居住條件,從而避免樓市價格陷入了“越調越漲”的怪圈,達到逐漸弱化調控、激發市場主導能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可持續性的市場需求,最終努力使房地產市場的供求趨于平衡。

(三)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回歸樓市健康發展

住宅的基本功能就是居住,為了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需要分層次地對不同需求做出回應。這就需要盡可能滿足低收入家庭的“有房可居”愿望;增強中等收入家庭的“有房舒適居”愿望,擴大高收入家庭的“有房功能居”愿望。根據當前的房地產市場情況,長效調整收入分配政策,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有效克服房價上漲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保障大多數人民安居樂業,確保樓市的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的健康、持續、平穩發展。

撰稿:桂頌新 祝立新 賈海宇 王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宝鸡市| 莫力| 新余市| 文水县| 江孜县| 北海市| 察哈| 河东区| 枝江市| 六盘水市| 温宿县| 婺源县| 会东县| 朝阳区| 罗源县| 新安县| 兖州市| 八宿县| 石家庄市| 遂平县| 获嘉县| 固镇县| 蚌埠市| 庆阳市| 娱乐| 宜兴市| 锦州市| 普兰县| 高要市| 云和县| 镇江市| 岐山县| 兴隆县| 武穴市| 威远县| 昭苏县| 舞钢市| 云安县| 霸州市|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