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惠民為先 增收為本多措并舉提高城市居民收入

國家統計局咸陽調查隊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下,城市居民成分結構日趨多元、數量不斷增加。如何激發城市活力,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居民安居樂業,收入穩步增長,已成為咸陽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深入分析研究如何增加城市居民收入這一課題,咸陽調查隊通過收集相關統計資料、走訪居民記賬戶、組織專題研討會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剖析了影響增收的因素,提出了促進增收的相關建議。

一、準確理解和充分認識城鎮居民增收的意義

首先,應從廣義上理解城市居民增收。城市居民增收不應僅是狹義的城市戶籍居民增收,而是包括外來人員、農民工等非本城市戶籍“新居民”的增收;不僅是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增收,而是包括個體、自主創業、外來打工人員的增收。總之,城市居民增收是涉及所有居住在城市的“新”“老”居民的增收。

其次,城市居民增收的基礎在于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咸陽經濟建設取得了矚目成就。招商引資、引進大項目、西咸一體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等,為咸陽經濟的發展開拓了空間,為近些年來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做出了貢獻。但是,咸陽城市發展的活力仍有巨大空間,依舊存在著大項目、大企業立足尚未穩固,服務業潛力遠沒有完全開發,中、小、微企業發展相對緩慢等問題亟待解決。

第三,城市居民增收的關鍵在于就業。增加就業機會,有效提高就業率,使更多人能獲得穩定的收入,把更多人才吸引到咸陽安居創業,是實現居民收入增長的最根本途徑。相對于大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更多的GDP而言,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創造的是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在當前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以及大型企業人員結構相對穩定,可提供就業崗位空缺有限的前提下,城市居民的增收應立足于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

第四,城市居民增收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息息相關。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在于農民擺脫土地束縛,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以職業身份在城市安居樂業。城市穩定的就業崗位,完善的基礎設施,便捷的生活環境,引領現代潮流的發展方式與農村以土地經營為主,“靠天吃飯”,農業經營收入低且不穩定,基礎設施落后,生活環境較差,生活品質不高形成了鮮明對比。城鄉生活差距如同催化劑一般加劇了農民擺脫土地成為“市民”的愿望,直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如何將快速發展的成果積淀下來,城市必須為一體化提供就業和增收的保障。

二、在分析咸陽城市居民收入特點中探索增收之路

(一)收入來源單一,促進居民多渠道增收勢在必行

我市居民收支調查資料顯示,2013年咸陽城鎮居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占62.1%。詳見圖1:

圖1 2013年咸陽城鎮居民收入構成比例

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項在城鎮居民收入中占比達94%,這種收入構成結構,使得收入增加過多地依賴增資政策和企業效益,增資因素存在局限性和被動性,導致居民收入增長受限。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構成中經營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比,促進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勢在必行。

(二)就業人口分布失衡,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承載力有待提升

調查對象中有73.8%的就業人口分布在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國有經濟單位,在民營企業、餐飲服務行業以及小微企業等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人口不到30%,這一就業分布結構決定了當前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以工資和轉移支付為主的現狀,非國有經濟單位就業承載力較低,影響了居民就業渠道的拓展。詳見圖2:

圖2 咸陽城鎮居民就業分布情況

咸陽市這種“一邊倒”的就業人口分布導致居民增收的渠道較為單一和狹窄。因此,提升非國有經濟就業承載力,打破就業人口分布失衡的現狀,千方百計增加非公經濟單位從業者和自主經營業主的從業人數比例,通過實現就業人員分布多樣化來實現居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是未來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的必要途徑。

(三)國有經濟單位收入水平較低,對居民總收入貢獻率不高

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發力不足及創新能力突破不夠,咸陽多數國企的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使得居民收入總體增長緩慢。調查資料顯示,我市國有經濟單位職工收入水平明顯低于其他經濟類型單位職工和個體工商戶收入,且對就業人口收入的貢獻較低,僅為67.1%,這與該就業單位類型的人數比例并不十分匹配。詳見圖3、圖4:

圖3 按就業情況分組人均收入差距(國有經濟單位職工收入為1)

圖4 咸陽城鎮就業人口收入分布情況

(四)吸納人才能力不足,出現城市居民就業人口空心化現象

由于咸陽緊鄰西安的特殊區位,并且企業、單位缺乏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導致大量優質勞動力外流。在接受調查的居民家庭中,僅有34.2%的家庭,年齡在20—40歲的優質勞動力在咸陽就業。大部分家庭呈老少結構,家庭中的青壯年人口多在西安或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在我市生活的家庭多由祖父母與孫子女構成,出現所謂就業人口空心化現象。這與我市因經濟發展程度不高,企業經營效益較差,薪酬水平較低有關,導致人才和優質勞動力外流,這也是我市居民收入中轉移性收入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

(五)提升經營性收入占比是城市居民增收的突破口

根據2012年城鎮住戶調查資料,我市居民收入中經營性收入占比僅為5.6%,與經濟發達地區尚有差距。河南洛陽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2250元,高于我市6.4%,其城鎮居民來自經營性收入的占比為7.8%;而浙江湖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7元,高于我市57.7%,其城鎮居民來自經營性收入的占比為16.5%。同為西部城市的四川綿陽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755元,略低于我市,但其城鎮居民來自經營性收入的占比也高于我市,為10.0%。

盡管城市居民成分復雜、情況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絕大多數居民不擁有生產要素,都是雇員,其收入主要來自工資,而且就業者大多數服務于國有經濟單位,其增收途徑主要來自政府的增資政策,但是政策性的增資因素對居民收入的推動存在局限和負面作用。而人均工資水平較高的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職工和城鎮個體或私營企業主的就業人數卻不多,發展的潛力空間很大,城市居民增收的切入點應放在增加這部分就業者的工作上來。通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大對創業者和小微企業的扶持,做大咸陽經濟總量,不僅能調整咸陽城市居民收入結構比例和就業分布,還可以吸引我市優質勞動力的回流,開辟咸陽城市居民增收之路。

三、以加快發展非公經濟為契機,促進咸陽居民從業結構多樣化

我市73.8%的就業人口分布在國有經濟單位,從業結構嚴重失衡。近年來,隨著咸陽國有企業改組和調整的步伐不斷推進,國有經濟單位的從業人員面臨著再就業和收入下降的危機,占全市就業人數一半以上的國有經濟單位職工成為城市居民增收的瓶頸,而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再就業中的作用十分顯著。非公有制企業因其數量多、分布廣,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方式靈活,就業門檻較低,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2008年咸陽市經濟普查資料顯示,全市非公有制企業、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達到60多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為24%。從咸陽城市居民的就業情況來看,非公有制經濟的就業者收入水平較高,增資途徑和方式多樣,但現階段從業人數卻不多,那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失為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新的契機。

分析我市居民從事的非公經濟行業,主要集中在餐飲、批零、運輸和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在規模結構上以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為主。因此,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落腳點應該放在發展中小型服務業上來。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就需要在政策、機制上對各種新興的服務行業加以扶持和引導,在市場準入、政策、資金各方面重點扶持科技創新水平高、發展潛力大、具有地方資源優勢的中小企業,加快其發展,為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創造條件。

一是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我市旅游資源開發經營,形成多元化的旅游開發經營體制,拓展旅游產業鏈條,增強旅游產業的競爭力;二是要積極培育各類商業網點群,調整優化市場結構,提升服務水平,推動餐飲、物流業的繁榮發展;三是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創辦社區各類便民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綠化、保潔、保健等服務業;四是放開搞活房地產市場,組建集團公司,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五是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信息、咨詢、技術、法律、會計等現代服務業,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六是引導金融部門轉變服務理念,進一步調整融資門檻,簡化審貸手續,增加抵押籌碼,改坐店放貸為全程跟蹤放貸,重點扶持,重點監管,允許以有效訂單、期票等票據作為貼現手段,解決企業短期流動資金困難。要充分挖掘民間資本,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解決非公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擴大政府采購,公平競標,杜絕截留補貼、延遲付款等潛規則,實現貨暢其流,加快資金周轉。

四、以大力扶持自主創業為突破,提高咸陽居民經營凈收入比例

通過前面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咸陽居民的收入結構中經營凈收入的比例過小,十分不利于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增長較多取決于增資政策的影響,而經營凈收入的增長更多取決于從業者自身的努力,經營業主自己為自己打工,極高的工作積極性帶來快速增長的收入,絕對是居民收入增加的突破口。因此,政府應把積極鼓勵、引導、扶持城市居民創業,提高居民經營凈收入比例,作為促進居民就業、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首先,建立創業培訓體系,以培訓促進創業。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培訓課程,對涉及創業的各方面進行講解和引導;向下崗再就業人員推薦創業項目,對參加創業能力培訓的,給予培訓補貼;為初步創業成功者,提供改善和擴大企業能力的免費培訓;建立創業實訓制度,經過創業培訓的勞動者,可到認定的創業實訓基地參加實訓。

其次,提供創業啟動資金,降低創業門檻。現在較為尷尬的是,很多銀行未對創業者提供貸款支持。究其原因是由于創業者剛剛進入社會,缺少有效的貸款抵押。為解決創業者自有資金不足的難題,政府可建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提高初次貸款額度,延長還款期限,其中登記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以及就業困難人員,從事微利項目經營的,由財政部門全額貼息。對還款及時、信譽度高、經營好的創業者,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再次,積極搭建創業平臺,支持創業載體發展。為給更多勞動者搭建創業平臺,政府應統籌安排勞動者創業所需的生產經營場地,搞好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鼓勵各類市場和園區等創業載體吸納新辦企業,對進駐的小企業提供有效的培訓指導服務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政府可針對自主創業企業進行專門的政府采購,解決其初期的市場進入問題。

最后,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風險。自主創業領域主要集中于發展初期的小微企業,時刻面臨市場的考驗,政府應為其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建立完善的創業扶持政策。為自主創業者提供便利,進一步簡化企業注冊登記程序,減免行政管理費用。對于營業稅和所得稅,給予一定的減免優惠,減輕創業者經濟負擔。對創業企業所需的員工招聘、測評和培訓等,提供免費或優惠的服務。為創業者所需要的社會保險提供通暢甚至單獨的渠道,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建議城管部門在確保城市容貌整潔、規范有序的前提下,允許居民擺小攤、擦皮鞋、設跳蚤市場。

五、以不斷擴大經濟總量為前提,帶動咸陽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離不開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居民收入增加的前提。只有把咸陽的經濟總量做大做強,才能有實力吸引本地不斷外流的優質人才回城,有效防止就業人口空心化趨勢。咸陽紡織和電子產業有著厚重的基礎資源優勢,但近年來這兩大產業的步伐都落后于迅猛發展的科技和市場需求,產業發展出現疲軟,規模明顯萎縮,競爭能力急劇下降,工人收入受到極大影響。對此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著手,謀求產業突破式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居民收入增加。

一是淘汰落后產能,整合優勢資源。從生產設備、生產工藝、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投入產出比等指標著手,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客觀地對電子和紡織兩大產業中的各企業進行產能評估,在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同時,以高標準、現代化、科技化為方向,凝聚整合兩大產業中的優勢資源,在研發和設備更新方面加大財政支持,走出一條高精尖的電子產業之路和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特色紡織業之路。

二是走優勢互補之路,與西安錯位發展現代產業。借助西咸一體化的良機,在產業發展策略上與西安形成錯位、互補、共榮的契合之勢。抓住當前網絡商業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引進和發展大型物流、倉儲、批發等產業,建立活躍大西安經濟發展和輻射西北的商貿集散、儲備基地。

三是著力打造西咸衛星城,催生服務業快速發展。西咸兩城相距僅20多公里,驅車僅需半小時,地鐵1號線延伸段開通后,兩城互動將更加便捷。優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生活成本、便捷的交通線路催生了西咸居民雙城生活的軌跡,咸陽成為西咸新區衛星城將是大勢所趨。建議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咸陽城區定位為居住、生活高端區,傾力打造集居住、購物、娛樂、教育、醫療等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端居住區。建立完善的服務業體系,將咸陽打造成大西安居民生活、休憩樂園的同時,提高城市居民的就業和收入。

六、結束語

促進城市居民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更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狠抓落實。通過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在產業發展中帶動居民增收等方式推動咸陽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讓發展更好地為民生服務,讓城市居民收入一年比一年更高,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早日實現富民強市的美好夙愿。

撰稿:董軍 蔣澍 劉昕 史永良 尚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陉县| 滕州市| 广州市| 贞丰县| 佛教| 永昌县| 隆化县| 十堰市| 通河县| 辽阳县| 昭觉县| 抚宁县| 巴塘县| 额济纳旗| 梧州市| 铜川市| 泸水县| 来宾市| 酉阳| 常熟市| 辛集市| 建阳市| 昌吉市| 辉南县| 印江| 会东县| 大名县| 海丰县| 禹城市| 荃湾区| 嘉定区| 天长市| 大庆市| 宜都市| 栾川县| 沾化县| 郴州市| 抚远县| 扶风县| 河北区|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