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資源型城市居民收入與消費關系實證分析——以榆林市為例

國家統計局榆林調查隊

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異常復雜的情況下,特別是面對宏觀經濟整體放緩、能源市場需求不足、煤炭等主要能化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嚴峻局面,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榆林市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遭遇更為嚴重的發展瓶頸。從2002年起至2008年,榆林市連續7年GDP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幅,增速為陜西省第一;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GDP增速明顯放緩,2012年降至12%,十年來首次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至2014年連續三年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為了有效破解“經濟發展較快的落后地區”這一難題,根據“全力打造榆林市經濟升級版”的目標定位,榆林市在依賴投資拉動的同時,必須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實現經濟從投資拉動型向投資、消費、凈流出均衡拉動型轉變。本文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通過分析資源型城市居民收入、物價與消費的關系,探討資源型城市擴大消費需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舉措。

一、榆林市擴大居民消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確定的262個資源型城市中,成長型城市31個,成熟型城市141個,衰退型城市67個,再生型城市23個。榆林是該規劃確定的成長型城市之一。雖然成長型城市資源開發處于上升階段,資源保障潛力大,經濟社會發展后勁足,但是也面臨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轉型升級”問題,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的問題值得關注。

(一)投資貢獻率過高,消費貢獻率過低

經濟研究和實踐表明,伴隨著經濟模式的成熟與經濟結構的日漸合理,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反觀現狀,榆林市最終消費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明顯偏低且發展趨勢不盡合理,體現了榆林市作為資源型城市在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按支出法核算,改革開放初期,榆林市最終消費在經濟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最終消費的作用逐漸弱化,消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1993年最終消費率被資本形成率反超以后,消費在榆林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2012年,榆林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投資的三分之一。而這一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超過投資貢獻率1.4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榆林市經濟增長對投資仍然具有高度的依賴性。這種長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容易受到外部投資環境的影響,并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圖1 1978—2012年榆林市最終消費率走勢

(二)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

據統計,榆林市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從1978年的92.9%下降為2012年的61.6%,而同期政府消費由7.1%上升為38.4%。雖然居民消費比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占主導地位,保持在六成以上。可見,榆林市消費貢獻率過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居民消費持續走低。進一步分析居民消費構成,2012年榆林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比為67.9∶32.1,比1978年分別提高和下降47.1個百分點。與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21.5∶78.5的比例相比,消費與人口的比例明顯不協調。由于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通過對1978—2012年榆林市生產總值和最終消費做回歸分析可知,最終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生產總值可以增加5倍左右的規模。結合居民消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對于亟須經濟轉型升級的榆林市而言,擴大居民消費同時具備理論和實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二、榆林市城鄉居民收入、物價、消費的主要特征

(一)榆林市居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1)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近年來,榆林市更加關注民生問題,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居民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2004年,榆林市城鄉居民收入遠低于陜西、全國平均水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從2007年開始,城鄉居民收入迅猛增長,增速最高時分別達37.8%、29.8%,之后增速逐漸回落,但是仍明顯快于陜西和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和2009年,榆林市農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分別超過陜西省平均水平。2013年,榆林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20元,是陜西省平均水平的1.2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687元,是陜西省平均水平的1.3倍。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占全國的比重為99.5%、97.7%,比2004年分別提高38.9、41.4個百分點。

表1 2004—2013年榆林、陜西、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對比

(2)經營與財產收入比重較高。由于礦產資源的帶動,榆林市城鄉居民家庭經營日益活躍,特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繁榮發展,帶動城鄉居民經營收入迅速增長。2013年,榆林市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達到3260元,是2004年的9.0倍;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達到4595元,是2004年的4.9倍。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所占比重為11.8%、52.9%,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14.5個百分點。

表2 2013年榆林、陜西收入結構對比

成長型資源城市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滋生了規模龐大的民間借貸市場,一大批人參與其中獲得利息收入,從而使財產性收入明顯高于普通城市也成為資源型城市居民收入來源的顯著特點。2013年,榆林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達到3206元,是2004年的63.2倍;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達到502元,是2004年的6.2倍。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為11.6%、5.8%,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2.5個百分點。

(二)榆林市物價水平的主要特征

(1)物價水平長期處于高位。作為資源型城市,榆林市少部分人從資源開發中獲益,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超強的購買力極大地抬高了市場物價水平。2004—2013年10年間,榆林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僅均高于陜西省平均水平,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即使是價格水平最低的2009年,物價指數仍高于陜西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而同年全國物價呈下降趨勢。物價持續高漲給居民生活帶來顯著影響,部分非資源型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卻要承受畸高的物價水平。

圖2 2004—2013年榆林、陜西、全國特價指數對比

(2)居住、食品類價格增長迅猛。2004年,隨著全國新一輪大規模投資建設的興起,煤炭價格迅速上漲。由于開礦征地和煤礦買賣,榆林市外來人口集聚,商業蓬勃發展,房地產迅速擴張。從2005年開始,榆林市各類樓盤價格異常升溫,成為拉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以2004年為基期,2013年榆林市八大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居住類價格高居首位,指數高達191.2,高出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40.9個百分點;其次為食品類價格,指數為188.7,高出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38.4個百分點。其他六大類指數上漲幅度相對較小。

(三)榆林市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主要特征

(1)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增速較慢。在資源型居民獲得大量收益的同時,部分居民處于相對貧困狀態,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處于絕對貧困狀態。榆林市居民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南北差距、行業差距和居民內部差距。從南北差距看,2013年榆林市各縣區城鄉居民收入最高的分別是府谷縣、神木縣,分別是收入最低縣的1.3倍、1.8倍。從行業差距看,2013年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為金融業,是平均工資最低行業的2.7倍。從居民內部看,2013年城鎮居民中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戶的4.7倍。作為影響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差距的存在,影響了榆林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整體提高。2004—2013年,榆林市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長速度低于收入增速4.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長速度低于收入增速1.5個百分點。

表3 2004—2013年榆林城鄉居民消費、收入增速對比(%)

(2)居民生活消費結構有待改善。對比2004年與2013年數據可知,榆林市城鄉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由34.0%、39.9%下降為31.0%、35.6%,分別下降3.0、4.3個百分點,生活消費結構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與過去相比,榆林市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結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與陜西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消費層次仍然偏低,城鎮居民在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和其他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較高;農村居民在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和其他等方面的支出比重較高。文教娛樂支出比重雖然高于陜西平均水平,但是主要體現在文化娛樂方面,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對較少。2013年,榆林市城鎮居民教育支出僅占4.2%,農村居民教育支出僅占2.8%,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精神文化消費水平偏低的問題較為突出。

表4 2013年榆林、陜西消費結構對比

(3)住房支出成為消費需求的最大障礙。住房支出的必要性、龐大性等特征,決定了其在居民家庭支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地位對資源型城市中的普通居民而言,意味著更加沉重的經濟負擔。由于富人群體極強的購買力加上投機性購房者的介入,榆林市房價不斷攀升。在榆林市區購買一套商品房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需要動用普通居民家庭多年儲蓄甚至是幾代人的積蓄。這筆支出直接影響一個家庭一個時期甚至很長時間內的消費行為和走向,使得多數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房老大”已經成為影響居民正常消費的首要因素。

(4)不確定性是影響和削弱消費預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榆林市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加上個別地方出現民間融資問題,導致居民消費心理趨于保守,消費行為更加理性和謹慎。

三、榆林市城鄉居民收入、物價與消費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收入、物價與消費的回歸分析

考慮到居民消費中的“棘輪效應”,即受過去消費理念和習慣的影響,居民減少消費比較困難,而加大消費在收入允許的條件下則比較容易,此處構建了滯后消費因素來反映居民消費習慣。本文選取收入因素、物價因素和滯后消費因素等作為影響消費支出的解釋變量。根據回歸分析需要,采用榆林統計年鑒中1991—2013年的生活消費支出(y)和居民收入(x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2003年為100)(x2)、滯后消費因素(x3)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得到估計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

方程1:{L-End} (城鎮居民)

方程2:{L-End} (農村居民)

通過檢驗可知,對于城鎮居民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滯后消費因素對預測生活消費支出的作用較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用較小;對于農村居民而言,人均純收入對預測生活消費支出的作用較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滯后消費因素的作用較小。

(二)收入、物價與消費的相關分析

由上述回歸分析可知,影響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滯后消費因素,影響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了更廣泛地分析影響消費需求的各種因素,接下來將收入、物價、滯后因素這三個因變量全部與消費進行相關分析,以此探究進一步探究資源型城市擴大居民消費的主要增長點。

(1)收入因素。通過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家庭總收入的構成與生活消費支出及其構成的相關分析,財產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與生活消費支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10、0.9900,其相關程度大于其他兩項收入。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從收入的角度看,增加財產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對擴大城鎮居民消費具有更大的作用。

通過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構成與生活消費支出及其構成的相關分析,經營純收入、轉移性收入與生活消費支出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841、0.9775,其相關程度大于其他兩項收入。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從收入的角度看,增加經營純收入、轉移性收入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更大的作用。

(2)物價因素。通過對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及八大類價格指數與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及其構成的相關分析,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與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呈負相關。具體而言,煙酒及用品、食品、衣著、居住等四個方面的價格對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影響較大。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從物價的角度看,有效控制煙酒及用品、食品、衣著、居住等四個方面的價格,對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具有更大的作用。

(3)滯后因素。通過對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滯后因素分析,根據AIC準則和SC準則,對比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的AIC和SC對應的數據,滯后一期兩個準則的數據同時達到最小,符合最優滯后期的標準。這也說明在回歸分析中將滯后一期作為自變量是符合數據處理要求的。

表5 確定最優滯后期的信息準則比較表

通過對本期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與上期支出的相關分析,二者相關系數達到0.9715,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具體而言,相關程度較高的是交通通信、食品、其他商品和服務、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等方面的支出。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從滯后因素的角度看,擴大城鎮居民上述四個方面的支出,對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農村居民而言,通過對比AIC和SC數據發現,滯后因素并不突出,因此不做進一步分析。

四、榆林市擴大居民消費的現實難題與對策建議

(一)榆林市擴大居民消費的現實難題

1.經濟下行背景下居民收支增長乏力

2010年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下行,原材料、能源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愈加突出,對產業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帶來了嚴重影響。2013年,榆林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分別比上年回落了5.4、4.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為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與此同時,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呈現負增長,比上年減少0.9%,是2008年以來唯一“負增長”的年份;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同比增長2.8%,增速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扣除物價因素,也呈“負增長”趨勢。

2.經濟下行背景下物價影響十分明顯

對比2004—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榆林市物價水平均高于陜西、全國平均水平,最高時達108.7,高于陜西最高水平2.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最高水平2.8個百分點;最低時為102.0,仍高于陜西最低水平1.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最低水平2.7個百分點。榆林市畸高的物價水平,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十分明顯。在經濟下行背景下,物價水平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尤為突出。2013年榆林市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增速放緩或呈負增長,即包含價格因素的影響,需引起重視。

3.經濟下行背景下消費失衡尤為顯著

除了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增速放緩或負增長的現實難題,資源型城市消費失衡的問題也是制約居民生活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消費需求異化、住房支出壓力巨大、精神文化消費水平偏低、不確定因素增多等問題的存在,在當前經濟下行背景下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尤為顯著。

(二)榆林市擴大居民消費的若干對策建議

鑒于榆林市擴大居民消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根據城鄉居民收入、物價與消費的主要特征及實證分析的相關結論,結合當前經濟下行背景下擴大居民消費的現實難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重點提高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水平

2013年年底,榆林市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88.8億元,人均存款達2.9萬元,表明榆林市居民已具備一定的投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因此,應加大投資理財方面的宣傳教育,培養居民投資理財意識。完善金融、證券等市場體系,拓展居民金融投資渠道,提高居民的利息、紅利、儲蓄性保險凈收益等財產性收入。降低投資門檻,創新適合普通居民的投資理財產品,積極培育城鎮居民增收的新增長點。同時,應規范市場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設,為多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依法加強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確保公民財產權利和財富增值權利不受侵犯。鼓勵和引導城鎮居民把發展服務業作為創業增收的主渠道,簡化審批流程,放寬市場準入,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強城鎮居民,特別是大學生、下崗失業人員的創業培訓,支持其創業或從事個體經營,提高創業技能,拓寬創業渠道。積極發展商貿、餐飲、酒店、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文化、社區服務、休閑娛樂等新型消費性服務業,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全方位提高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對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小額信貸、稅費優惠以及經營場所、經營條件等方面予以支持,進一步激活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重點提高農村居民經營純收入、轉移性收入水平

立足現代特色農業優勢,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一村一品”,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比較效益,增強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基礎性地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產品特色等有利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強農村二、三產業經營的活力和競爭力。大力發展與農村產業化、城鎮化相配套的教育、文化、信息、商貿、物流、交通等新型第三產業,培育一批區域特色鮮明、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促進農村服務業繁榮發展,不斷提高非農經營收入。

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及時足額兌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以及義務教育、合作醫療、計劃生育等直接補助,全面落實退耕還林、生豬和奶牛生產等扶持政策,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結合當地農村實際和地方財政實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特色產業補貼標準,支持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健全農村養老金正常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水平。此外,提高在外人口寄回和帶回、贍養等收入水平,也是擴大農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因素。

3.全方位縮小不同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加大扶南力度,通過項目帶動、資金扶持等措施,帶動南部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就業率的提升,提高南部縣域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南北之間居民收入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管,合理調節少數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行業的收入水平,縮小行業之間職工收入差距。關注中低收入群體的生存狀態,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同時完善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機制,有效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愿。

4.有效調控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等價格水平

受物價上漲影響最直接的是普通工薪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因此,應進一步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價格補貼機制,在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生活影響較大時,及時采取發放臨時補貼、提高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等措施,確保低收入群體因物價上漲造成的生活困難得到有效緩解。加強農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完善重要商品應急儲備制度,清理商品流通環節的不合理費用,強化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和正面引導宣傳,有效調控煙酒、食品、衣著等價格水平。嚴厲打擊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的非法炒作行為,大力整頓市場秩序,切實穩定物價水平,減輕物價上漲對消費需求的負面影響。

撰稿:張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怀安县| 衡南县| 富裕县| 怀安县| 东台市| 尼玛县| 华容县| 武冈市| 姜堰市| 威远县| 东辽县| 湘潭县| 潞城市| 宁阳县| 博湖县| 都昌县| 六枝特区| 泰安市| 兰溪市| 车险| 维西| 同心县| 潮州市| 桂林市| 桃源县| 定襄县| 安多县| 河源市| 乌鲁木齐县| 黄平县| 江源县| 山阳县| 德钦县| 峨边| 诸暨市| 满洲里市| 南漳县| 宁陵县| 壤塘县|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