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歷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 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
- 1615字
- 2019-09-09 16:52:11
二、府州折氏與黨項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府州折氏這一群體的形成,周偉洲先生在其《唐代黨項》一書中,對此進行了兩種推測:一是十六國居湟水流域的鮮卑折掘氏,到唐安史之亂前后,吐蕃勢力北上,四川西北、甘南、青海的黨項紛紛內(nèi)徙,鮮卑折掘氏也隨之遷移,最后定居于麟、府一帶,改姓折姓,因其與黨項諸部長期雜居,共同生活,逐漸黨項化,成為黨項諸部之一。另一種可能,則如上引《折嗣祚碑》所說:折氏祖先“武德中,詔府谷鎮(zhèn)遏使,不改善政……”即是說,府州折氏早在唐武德年間即居府谷。后黨項內(nèi)徙至此,與之雜處,逐漸黨項化,為黨項大姓之一。
《折嗣祚碑》碑文為折氏后人追溯其先祖所言,以此作為唐武德年間府谷即有折氏這一群體分布的依據(jù),不可信。筆者贊同周偉洲先生的第一種推測,認為鮮卑折掘氏應該是在吐蕃勢力北上時,隨黨項羌一起遷徙至府州地區(qū),后與黨項羌雜居、融合,到五代時逐漸成為黨項中的一個部落。
唐貞觀十二年(638)左右,吐蕃松贊干布因向唐室請婚遭拒絕,遣軍攻唐松州,后吐蕃退走。貞觀十五年(641)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雙方結(jié)成甥舅之國,保持友好關(guān)系,一直到貞觀末唐太宗與松贊干布先后去世。唐高宗繼位后,吐蕃勢力開始向北擴張,唐朝的一些羈縻府州開始廢置,或處于或臣或否的狀態(tài)之中,黨項部眾內(nèi)徙也日益增加。到唐儀鳳年間(676—679),吐蕃更是不斷寇擾唐鄯(治今青海樂都)、廓(治今青海尖扎北)、河(治今甘肅臨夏)、芳(治今甘肅迭部東南)、扶(治今四川南坪)、松等州。其中鄯(治今青海樂都)、芳(治今甘肅迭部東南)等地即為折掘部的活動地區(qū)。至永隆元年(680)前后,“吐蕃盡據(jù)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巂等州……”
因此,在大批黨項向北遷徙的大潮中,折掘氏隨同黨項一起北徙是非常有可能的。這些黨項部眾遷徙與分布的情況,據(jù)周偉洲先生統(tǒng)計,唐在關(guān)內(nèi)道所屬的銀州(治今陜西橫山黨岔鄉(xiāng))、靈州都督府(治今寧夏吳忠西)內(nèi)附有黨項羈縻府十二、州二十八,所統(tǒng)黨項部眾當均為內(nèi)徙者。內(nèi)徙黨項的分布,主要在隴右道的洮、秦、臨等州和關(guān)內(nèi)道的慶、靈、夏、銀、勝等州內(nèi),其中內(nèi)遷至關(guān)內(nèi)道諸州的黨項部眾為數(shù)更多,由隴右道隴西諸州而入。
開元九年(721),六胡州康待賓聯(lián)合黨項掀起暴亂,接連攻下勝州(今內(nèi)蒙古伊盟東北)所屬的銀城、連谷二縣(神木境內(nèi)),唐派遣張說、王晙領馬步軍萬余人出合河關(guān)(在今山西興縣西黃河邊)掩襲,大破之,北追至駱駝堰(在神木北百里),迫使黨項羌與康待賓分裂,互相攻擊,康待賓遂敗北,逃入鐵建山中(在連谷西北),余眾潰散。平亂后,張說招納黨項流亡,復其居業(yè),“奏置麟州以安羌眾”,尋廢。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置麟州,五代因之。麟州既為安置叛降黨項而建置,其州境內(nèi)主要居民為黨項。
到唐安史之亂后,黨項又發(fā)生了第二次大的遷徙。這次遷徙始于安史之亂后的至德年間,到永泰元年,前后時間長約十年。原遷至隴右的黨項先是以“寇掠”的形式向東徙至慶、鹽諸州,到永泰元年,唐朝為了離沮吐蕃與慶、鹽等內(nèi)徙黨項,將這部分黨項又東遷至銀州之北,夏州之西及綏、延等州。這樣到永泰元年,黨項基本上完成了其內(nèi)徙。其中,在永泰元年遷入綏、延等州的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可能與此后在府州興起的黨項折氏有一定的關(guān)系。
黨項的遷徙,帶來了其部落的分離與整合。與黨項羌一起遷徙至麟、府州等地的鮮卑折掘氏部落,長期與黨項羌雜居錯處,逐漸融入黨項,到唐末五代時期,以折氏一名出現(xiàn)在黨項眾部之中。這從史書記載即可明證:如在新舊《唐書》中均提到黨項部落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跋最為強族”,其中均沒有提到折氏。而在《新五代史·黨項傳》中載:“黨項,西羌之遺種。……其大姓有細封氏、費聽氏、折氏、野利氏,拓跋氏為最強。唐德宗時,黨項諸部相率內(nèi)附……散處邠寧、鄜延、靈武、河西,東至麟、府之間。”據(jù)此可知,至唐末,折掘已完全融入黨項之中,開始以黨項折氏一名見于史載,并世據(jù)麟、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