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安康傳統家規家訓的思想特點

各家族從外省遷入安康后,在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征程中,家訓發揮了傳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促進家族和諧的作用,成為后世族人共同遵守的家族法典。各族家訓在宗族內部倡導進德修身、睦親齊家、治家興業,為安康培養出了一批品德高尚、為國為民、清正廉潔、堅持操守、寬厚謙恭的社會賢達。

十二家安康傳統家規家訓,內容涵括崇祭掃、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儉持家、訓兒女、和鄰里、慎交友、守綱紀、廉保家、正志行、濟窮難、戒賭博等,涉及倫常之道(忠君、敬祖、孝親、悌長、擇友),治家之道(教子要嚴、養女要訓、擇配要謹、持家要儉、尊卑要辨、窮難要濟、賭博要戒),修身之道(志節堅貞、德高操潔、志行光明、善于忍耐),涉務之道(敬畏法紀、待人以善、出仕要清、輸糧要先)。通過閱讀、梳理,可將安康傳統家規家訓思想內容方面的特點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重修身養德。我國傳統家訓一般都是圍繞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偏重于道德倫理教育,而道德倫理教育的實質就是人格塑造。熔鑄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是實施修身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若不能成就光明偉岸的人格,就不能獨立處世、自食其力、治家報國。漢陰沈氏家訓曰:“身者父母所屬望,而子孫所觀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視聽言動,決去非禮;喜怒哀樂,務求中節,庶身可修,而家可齊矣。”安康謝氏族規告誡后世:“族大人眾,富貴者多,貧賤者亦不少,總以共勉為正人為要。其或貪榮慕利,妄求非分,蠅營狗茍,習為卑諂,是為寡廉鮮恥,玷辱祖宗極矣!”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中有關加強修身的論述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德操,做到志節堅貞,不茍俗流;二是要求在仕途中堅守清廉,毋以“援上之不工、剝下之不巧為慮”,要抱定“致君澤民”“循分盡職”的信念,否則,就是“衣冠之盜賊”。

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所講的“修身”,內涵就是踐行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在《禮記·大學》提出的教育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之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身之末。《禮記·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在儒家看來,實現“內圣外王”是修身的終極目標,也是最高政治理想。“內圣外王”這一概念最早源自《莊子·天下篇》,莊子說:“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一”即指內圣外王之道。在莊子看來,神圣自有其由來,王業自有其成因,但都淵源于“一”。雖然“內圣外王”的命題最早由莊子提出,是治道術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但這并不妨礙以之來闡釋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事實上,“內圣外王”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和影響力,正是經由儒家的重新闡釋而確立起來的。“內圣”主要是從人內在的心性道德修養而言的,“外王”則是從人的社會功用而言的。所謂“內圣外王”,就是指內具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道。孔子講的“學而優則仕”,實則講的也是“內圣外王”之學。這里的“學”,不僅是簡單的學習的過程,更多的是指加強道德倫理的訓練;“仕”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出做官,而是指切實承擔起士人之社會責任。可以看出,“內圣外王”不僅具有獨特的人格意義,而且還具有政治理想和社會責任的含義。“內圣外王”學說的傳播和普及,最終在封建文化語境中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政治倫理思想,亦可稱之為政治常識,即:不是圣人最宜為王,而是王者必定是圣人。

對于普通人而言,到底該如何修養德性、醇化人品?安康傳統家規家訓給出的方法各有側重。鎮坪饒氏家訓主張從儒家經訓中體悟做人之道。其云:“詩書為世俗之綱領,抑振宗啟戶之基。所以修身立行,非涵習圣賢之經訓,其道無由。……其性情因學以純,其行習因學以正,其識見因學以擴,其器量因學以宏,列于群群之中而自特超之品。”漢濱區袁氏族訓主張踐仁行善。其云:“處世當以善行為先務。語云:‘積金積玉,莫若積德。’不惟今生積清平,且為來世享用;不惟本身安太,且為后人榮昌。《書》云:‘迪吉逆兇,降殃降祥。’是由于善與不善之作也。《易》云:‘余慶余殃。’亦由于善與不善之積也。以是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眼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彰,不加悔罪,豈可棄天理而喪厥良心者哉?”漢陰沈氏家訓主張培養堅貞志節。其云:“人無論讀書與否,皆以志節定人品,茍守之不定,勢將縱其情欲,任意所為,機械變詐,利己損人,不堪述矣。即富貴勝人,學問足羨,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節上定評,不徒茍俗也。”

個人之修身養德能否取得實效,關乎大千世界之美化及個人幸福之獲得。自古至今,要修身養德,既無妙門,亦無捷徑,更無可了然于心的一套操作規程。我們需要銘記的是:修身養德伴隨人生始終,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身養德呢?我們在此給出十則選項:一曰秉持仁心,親善待人;二曰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三曰克己內省,長于自檢;四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五曰恪守誠信,勇于擔當;六曰博愛容眾,嚴己寬人;七曰崇儉尚實,勤樸做人;八曰遵制守規,廉潔奉公;九曰敬老愛幼,敦睦天倫;十曰愛國愛家,篤行忠孝。落實上述選項,對構筑當下文化語境中的修身之本,對抵御目前的思想浮躁、功利主義、利己主義、道德淪喪等有積極作用。

二是重家庭倫理。“家庭倫理是調整家庭關系、維系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保障。”引自朱春暉:《儒家規范倫理的建構及其合理性探析——以家庭倫理規范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286頁。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構建以先秦儒家創立的仁學為理論基礎,以仁者愛人、親親為大、忠恕待人、克己復禮、以孝為重為指導思想,以父權家長制為本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支配與服從的宗法等級關系,即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嫡庶長幼有序。父子關系、夫婦關系、長幼關系是傳統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三種關系。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中的家庭倫理教育主要體現在孝敬父母、兄弟友愛、夫妻互敬三個方面。

關于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旬陽仙河陳氏家訓中有一段飽含深情的描述:


父母于子,百般愿望。少則望其長,長則望其壯,壯則望其富貴、望其為賢人豪杰。故懷抱時見其能嬉笑則喜,見其能飲食則喜,見其添知識則喜。稍長時,見其會讀書則喜,見其說話有用則喜,見其行事有能則喜。是其遠望為何如?父母于子,百般憂慮。少時憂其饑又恐其過飽,憂其寒又恐其過熱,有疾則憂,出外則憂,憂其墮于貧賤,憂其流于不肖,是其憂慮為何如?父母于子,百般劬勞。懷胎生產何等艱苦,三年之內不離懷抱,不時乳哺,不時矢溺。長為之擇師傅,疾為之求醫治、為之禱鬼神。久出不歸則為之勤卜筮,更置田園家業以計久遠,見其年壯憑媒妁為之求婚配,是其劬勞為何如!《詩》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為子者可勿孝乎?


這段話語拙情真,言直意切,使人讀罷即能在心底升騰起一股不能報父母大恩于萬一的憾恨悲愴之情。漢濱區袁氏家訓云:“人之立身當貴于孝。孝者何也?想父母生我以來,推干就濕;成我以來,慮病防危。父母之心何日盡乎?為人子者,不過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上可達于天庭,下可感于子孫;生為子孫榜樣,死能對于神明。”石泉、漢陰馮氏訓家十則指出:“為人子孫者,非父母不生,若不晨昏定省,視膳問寢,何以報生成之德。使徒以酒食供養,敬意不誠,是養犬馬以待父母,罪莫大焉。”對子女而言,何為孝道?對此,鎮坪饒氏家訓做了具體的回答:


然隨分自盡,本其愛親敬親之心,奉養之必至也,定省之無違也,親之所欲則必如之,親之所教則必聽而識之,(不以)不如左右之余有忤慢,不以不肖之身使之隱憂,不以一朝之忿使之郁抑,更能有顯親之事、慰親之心,其親得優優自安,樂然忘老,可謂孝矣!


孝為德行之本,教化之源。背離孝道就是背離人的天性;忤逆不孝之人與禽獸無異。故《孝經·三才》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行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是判斷一個人本性善惡的最基本的一種品行。對人而言,踐行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為人子女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孟子·離婁上》亦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在這里,孟子把踐行孝道視為實現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因為孟子深諳一個樸素的道理——能夠孝順自己父母的人,自然會尊敬別人的父母;能自覺踐行孝道的人,自然會積極地向他人傳導儒家教化。正是基于這種文化認知,才形成了一句被古人普遍接受的古訓:“忠臣良相必出于孝子之門。”在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文化模式中,用孝道奉事國君就忠誠。凡為人臣者,應先學會侍奉父母,然后才能效力于國君并最終建功立業。此類臣子,通常被描述為儒家思想的基石和王道政治的脊梁。

同胞兄弟被稱為手足。一奶同胞,血濃于水,互為人倫至親;兄親弟愛,相互扶持,自是手足之情、人倫之道的體現。旬陽范氏家訓云:“厚人倫莫大于愛親敬兄也。”平利詹氏家規告誡后世:“兄弟如手足相聯,有規勸之義,不可共濟為非,同陷于不義也。必兄友弟恭,相親相愛,期為端人正士,則父母順而家道亦肥矣。……凡人有兄弟總以和為貴。”

唐代法昭禪師曾作《兄弟偈》兩首,勸人重視兄弟之情。其一云:“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回為弟兄。”其二云:“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宋人羅大經編撰的《鶴林玉露》乙篇卷六在引用《兄弟偈》其一后,插入了一段評語,撰者評曰:“詞意藹然,足以啟人友于之愛。然余嘗謂人倫有五,而兄弟相處之日最長。君臣之遇合,朋友之會聚,久速固難必也。父之生子,妻之配夫,其早者皆以二十歲為率。惟兄弟或一二年,或三四年,相繼而生,自竹馬游嬉,以至鮐背鶴發,其相與周旋,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浹洽,猜間不生,其樂豈有涯哉!”兄弟之間,同氣連枝,其骨血發膚上承祖先父母,下其同宗支脈。兄弟不友,甚至同胞相害,就是自毀家族發展壯大的根基,就是對祖先尤其是對父母的殘忍傷害。因為,兄弟不和,父母最難過;兄弟友愛,父母最欣慰。家勢再大,財富再多,假如兄弟不和,父母也一定無法安心。兄友弟恭、兄弟友愛,實為父母之幸、家門之幸!

孟子講人有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對普通百姓而言,五倫之中的夫婦一倫是極重要的。安康傳統家規家訓對穩固夫妻關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論述,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構建良好夫妻的路徑做了揭示。石泉、漢陰馮氏訓家十則云:“人有妻不以恩愛相加,而以婢役是使,非丈夫也。甚至鞭撻不堪,凌虐無禮,于義既無,則是夫不夫,反言相抵,則是婦不婦。至于妾,則反加甚矣,稍施其怒,彼即難堪。故身修而后家齊,夫義自然婦順。”白河黃氏家訓亦云:“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宏義,人倫之大節也。……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其失一也。”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父母康壽,兄弟友愛,無論身處貧賤還是富貴,有此人倫之樂,就是至尊至幸,使人羨慕。“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人活一世,不利己害人,不瞞心昧己,不貪財背義,不忤逆不孝,時時身正影直,事事正大光明,見日不懼,聞雷不驚。有此做人的心性和志氣,足可傲視人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并加以培養,啟發他們的心智,解答他們的疑惑,傳授給他們知識,引領他們恪守仁義、踐行正道,通過他們傳布禮樂,澤惠百姓,對士人來說,這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事實上,要成就君子三樂,還得添加一樂,而且這一樂還得居于孟子所講的三樂之前。這一樂就是夫妻和合。試想,夫妻關系失范,要么妻悍夫懦,要么夫愚妻昧,丈夫又怎能具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品格,又有何資格教育天下英才?可以說,夫婦失和,五倫俱損。對此,可以有無賢妻為例來做說明。父母在堂時,兒子為了家計,多出外打拼。高堂甘旨之奉,子女衣食之供,全靠一個賢孝之妻支撐。若無這樣一個賢孝之妻,為人子者、為人父者所應承擔的職責可能就有虧缺。兄弟們相處日久歲長,免不了言差語錯或是矛盾糾紛,唯有賢德的妻子才能委曲調停。若換成是一個不賢之妻,只會乘機挑激,最終可能導致兄弟反目成仇。在對外交往方面,唯有賢明的妻子才會在意丈夫行跡,時時規勸其勿結交匪類、自甘墮落。若換成是一個昏昧妻子,只以紡績為苦,以貧苦為恥,見有衣裳首飾,只管穿戴享用;見丈夫在人群中風光,就自驕自盛,而不問所得是否合法,所交是否正人。這樣的妻子,在丈夫走上人生歧途的過程中往往扮演了鼓動者、教唆者這樣一類惡的角色。

婚姻影響家庭和社會和諧,應認真對待,切忌草率。若夫妻和睦,敬老愛少,家中自有天倫之樂;夫妻協力,里外同心,家庭自會興旺發達。婚姻不幸,不僅是個人之難,往往還會導致家庭不和,家業衰敗,老無所依,少無所養。在男女擇配問題上,自古都是女怕嫁錯郎,男怕娶錯妻。安康傳統家規家訓都強調婚姻大事,切勿輕率。平利詹氏家規云:“夫婦為人倫之始,婚姻宰王化之原,嫁娶可不重哉。每見世俗之擇婿者,不問門第高低,只慕眼前富貴;不擇子弟誠篤,惟羨外貌浮華,是皆不善擇婿者。迨于歸之日,如不稱家之有無,徒厚給妝奩,以壯觀瞻,以耀富貴,將見因嫁而致貧困,悔何及也。至于娶媳,尤宜擇清白人家、耕讀世第,不可慕財勢而攀高門、圖厚奩而貪美貌。”漢濱區牛蹄鎮、紫陽雙安楊氏家訓家規告誡子孫:“男女議親,務須門戶相對,不可妄有攀援。娶媳而娶富豪之女,必致驕奢傲慢。嫁女而適富豪之子,必致侈靡奢華。總之,娶媳必求有家訓者,有家訓必能嫻內則而執婦道。嫁女必擇夫賢子弟,子弟賢必能偕琴瑟而庇妻孥。倘僅以一時富貴為慕,鮮不貽之后悔也。”

建立在父權制基礎上的中國傳統家庭重男輕女,家庭建設觀念中突出的是男子所扮演的作為家長的角色。所以,在婚姻問題上,安康傳統家規家訓論述最多的是擇妻之道。

三是重子女教育。主要體現在教子要嚴、養女要訓這兩個方面。

受封建宗法制度及性別秩序的影響,“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常態。無子,意味著血脈枯竭,香火永斷,被認為是一家乃至一族之最大不幸!有子之后如何教子,則又成為父母應承擔的首要責任。古人認為,人生一世,最大的責任是養子必教,教子必嚴。只有兒子成器,能走正道,家族才稱得上后繼有人,家族興旺也才有了保證。安康傳統家規家訓都強調了子弟教育的重要性。漢陰沈氏家訓云:“子弟之正邪,每視父母之嚴忽,嚴則比匪可入端方,忽則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縱容,毋聽婦言,毋喜稱道。雖父子之間不責善,而義方可不訓哉!”平利詹氏家規云:“子弟之賢由祖宗積德之報,父兄之教必嚴,子弟之率乃謹。自古圣賢大都由教而成,矧我輩子孫能不嚴加督責乎?自今以后凡我族人有子弟者,無論貧富,聰而秀者固宜授以句讀,期其上進;即樸而魯者,亦宜教之,多識字跡,稍知禮儀。萬一不能讀者,務使耕者耕而商者商,各有常業,方免不為下流、不蹈匪僻。”石泉、漢陰馮氏戒家十則云:“凡有子弟,文讀詩書,武習韜略。其不能者,則宜勤力耕農。……不可好商賈而賤農,不可好詞訟而斗勝,不可好拳棒而傷身,不可逞乖巧而弄拙,又不宜跟官府作役,蠹騙喪心。”安康謝氏家訓訓誡后世:“嘗見昏愚父兄,子弟不教,任其游蕩,及其長也,流為匪僻,賭博偷盜,無所不為。此豈保世滋大之源?為父兄者,當嚴其家教,端其蒙養,慎勿姑息自誤!”

在如何教子方面,安康傳統家規家訓有具體的經驗之論,而其中又特別強調了父兄輩言傳身教的重要意義。白河黃氏家訓亦云:“族中各父兄須知子弟之當教,又須知教法之當正,又須知養正之當豫。七歲便入鄉塾,學字學書,隨其資質漸長,有知識,便擇端慤師友,將正經書史嚴加訓迪,務使變化氣質,陶镕德性。他日若做秀才、做官,固為良士、為廉吏,就是為農、為工、為商,亦不失為醇謹君子。”旬陽仙河陳氏歷代祖訓深刻地指出:“今人多說兒子小,百般驕縱,不知后來人品盡從幼小習慣得來,故善教者當幼時。未與深言,亦從淺近處教誨他不許使氣性違拗父母,兄弟間不許忤逆。衣服要愛惜,見賓客要遜讓,不許拗慢,且要守禮法,不許亂言亂動,教以隅坐,隨行使知尊卑長幼,不許慣占便宜,利己損人。幼習既端,他日定作好人。既冠后又須講明持身涉世之道。然言教不若如身教。父祖有失德,子孫效尤,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

因人生理念及所屬階層、所從事職業存在不同,古人教子的目的也就有鮮明的差異性。概而言之,中華傳統家規家訓在教子問題上有三種目的:

一是以品學為目的。品德修養和讀書進取是被理解為教子的基本目的,在兩者之間,第一位是品德修養,第二位是讀書進取。以德為本,品學兼優,是很多家庭教子的最終追求。以品學為目的的教子實踐有兩大側重點,一是引導子弟理解封建倫理綱常和禮樂制度,二是引領子弟將所學付諸實踐,做一個真正明倫理、懂孝悌、知廉恥、守法度的“賢子孫”。

二是以科舉功名為目的。儒家“學而優則仕”的主張自漢代起已深入人心,而科舉制度建立后,這種觀念更是披上了不容被懷疑的神圣色彩。唐代的薛元超曾將“不以進士擢第,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引為自己的終生憾事。宋真宗趙恒曾作《勸學篇》,以皇帝的身份告誡天下讀書人,人生世上,除了舉業,沒有第二種成功之徑、進身之階。科舉時代,一個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故事,也極大地鼓舞士子們求取科舉功名的斗志。與之適應,以功名為教育目的在古代家庭教子實踐中具有普遍性。在實施以功名為目的的家庭教育時,還要把科舉仕進與踐行孝道聯系起來。《孝經·開宗明義》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儒家先賢明確宣示:榮祖耀宗、顯親揚名是大孝,亦是行孝的最佳方式。求功名即為行孝道的文化認知,為無數士子在科場上的鍥而不舍提供了精神動力。

三是以謀生傳家為目的。古代不少家庭教子理念講求實際,既不追求高尚的品學,也不關注仕途功名,而是將學得一技之長、能在日后糊口謀生當作教育宗旨。不求飛黃騰達,但求自食其力,一技在手,一生平安,這樣的教子理念在當今社會尤為普遍。

與教育目的相對應,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中子弟教育的內容又可分為十類:一曰禮儀規范教育;二曰道德倫常教育;三曰愛國敬祖教育;四曰志向氣節教育;五曰學習品質教育;六曰生活習慣教育;七曰待人處世教育;八曰簡樸耐勞教育;九曰自尊自愛教育;十曰生活技能教育。

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也普遍強調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關于如何教育女子,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中有具體論述。漢陰沈氏家訓云:“四德三從之道,朝夕勸諭。針線紡績,晨昏督責,使性情即于中和,動履底于勤慎,則異日庶免譏誚于他門矣,而況乎福祿之多由于賢淑也。”平利詹氏家規云:“女子幼時,為父母者,如《女史》《內則》《四箴》《七誡》,當使之讀,及長則通曉大義,異日于歸,孝翁姑、敬夫子、愛子侄、和妯娌、勤紡績、慎中饋、不茍言笑、不墮名節,雖為土家之佳婦,亦母家之教訓素嫻耳。”石泉、漢陰馮氏訓家十則云:“至若女在娘邊,多學針指紡績,莫學歌曲浮詞,立身端正,自不敗壞門風。各宜思之以正其始。”

在封建社會,女子教育的目的是用封建宗法時代的婦女道德尤其是夫妻倫常來武裝女子的思想,使其切實掌握男權社會制定出的男性的“責、權、利”和女性的“貞、善、美”。通過接受這樣的教育,女子在觀念的層面必須認識到:男主女從不僅天然合理,而且是禮樂文明延續之必需。女子要為自己將來在由某一男性擔任國王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無論他是仁君還是暴君,他都可施展作為國王的威權,這是屬于他的同時也是得到了道德和法律的雙重保護的性別特權。在婚后家庭生活中,女子要謹記并恪守“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婦女行為規范,盡力呈現出溫婉淑德、貞賢無妒、唯夫是念的一副姿態,而且還要在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方面加強自我修煉。在一個堪稱典范的封建女性的觀念里,相夫教子、生育兒女和守節盡孝就是自身生命的全部價值。可以說,傳統家規家訓中所倡導的女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刈除女性自我意識,使其自覺自愿地做男權社會的忠順奴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封建文化在男女“修身”的目標定位方面,男子相較于女子要更具體,也更具有操作性,因為男子畢竟有“君子人格”可作參照,孔子對“君子人格”的本質特征及培養機制也有較細密的論述。而封建文化在帶著恐嚇意味對女性喋喋不休地做了一番訓誡之后,卻并未塑造出一尊理想的女性人格范型來供女性觀摩學習并檢視己身。這樣一來,女性在自我形象設計方面就往往面臨一種困境:固然不能發出河東獅子吼,但也不能過于“小鳥依人”;固然無權以鉆研詩文為主業,但也不能全無知識素養;固然不能輕浮隨便,但也不能毫無活泛親熱之氣;固然不能僭越夫權,但也不能總是唯唯諾諾……總之,用一套看似具體但實則抽象的戒律束縛女性、禁錮女性,這是封建文化殘酷與荒謬的“生動”體現。

子女教育方面,除了發揮父兄的言傳身教外,還要營造尊師重教的家族文化風尚。嵐皋杜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告誡子孫:“凡我同姓,待先生其忠且敬,束修為之加厚,體酒不可或怠,而養正之蒙師更宜優禮焉。恭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倫、修其天爵圣功也。倘有輕慢名師,挾侮大儒,得罪于師儒,無異得罪于君父。”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良傳統。《禮記·學記》中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這段話要闡明的核心意思是:為學之道,以尊敬教師最難做到。因為,教師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

自古至今,倡導尊師的原因在于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韓愈《師說》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對為師者性質和作用的闡述,被后世奉為立論最高、切題最緊、闡述最精、影響最久的“教師從業標準”。“傳道受業解惑”的功能定位,向我們揭示所具有的兩重身份:授業的經師和傳道的人師。從“授業”即師技的角度來講,教師應具備扎實甚至是一流的學識水準,此所謂“學高為師”也;從“傳道”即師德的角度來講,教師要通過“身教”來完成知識和“善”的傳導,此所謂“行為世范”也。教師只有做到德高身正,嚴于自律,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

安康傳統家規家訓認為,嚴把擇師關是子弟學有所成的重要保障。漢陰沈氏家訓指出:“師者,子弟之儀型。……則擇師不慎,貽害匪小。”在強調擇師要慎的重要性的同時,沈氏家訓還對師者不師、為師不表的現實做了尖銳批判:


今何師乎?年未及冠,目僅識丁,讀書明理之說邀矣!未聞躬行,實踐之學全然不講,得皋比而坐之諄諄,以沽名釣譽為事,并句讀之不知,復魚魯之傳訛。即日用言動之間,悉不知其儀則之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無師能自通絕非易事,技之好壞往往取決于師之優劣。擇師而學,是人成長進步的常規路徑。擇良者、通者、明者為師,實屬個人之福,家族之幸;投師有誤,所誤不是一日一年之功,而往往是貽害終生。遇到好老師,是人一生的幸運;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能源源不斷地涌現出好老師,是民族復興、國家騰飛的基礎。

2014年9月,在第三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做“好老師”的四個標準: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好老師的四條標準各自并不孤立存在,相互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理想信念是方向,道德情操是塑形,扎實學識是基礎,仁愛之心是根本。習總書記關于“好教師”的標準的論述,給我國當下的教師隊伍建設和師范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四是重公民義務。安康傳統家規家訓強調的公民義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曰忠君上。旬陽仙河陳氏歷代祖訓曰:“人日戴天而不知天之高,日履地而不知地之厚,日受君恩而不知恩之重。……若非我君統理化治,以養以教,則強凌弱,眾暴寡,勇威怯,壯凌衰,不特我生不能一日安常而無事,優游而暇食?即我祖若父已不能休養生息,以有我今日也。……是自公卿大夫以至市井草莽,不胥有臣職,胥當盡己以致其忠乎。士人平日必須講明忠君愛國道理,上觀前人成敗務求得失之源,下考當時利弊要知補救之方。一旦吾君拔泥塗而顯之榮之,舉所學而一一盡之于己,庶幾報稱于萬一焉!至若君子則盡其心,小人則盡其力。”忠君思想是順應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而產生的,并逐漸成為封建政治倫理的總綱。由于君主是封建政治體系中的核心,對維護社會安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故對封建士民而言,忠君即愛國。封建忠君思想的內涵就是誓死以忠、不事二主。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忠君思想的高揚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族群穩定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曰勤輸糧。漢陰沈氏家訓云:“朝廷首重催科,故守令之黜陟,每視征解之完否。富者發囊,貧者稱貸,以足正額,此保家之道也。不然,浪費故在不免,桁楊亦所難寬。凡在家門者慎之。”嵐皋杜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亦告誡子孫:“夫朝廷惟正之供已有善章,闔邑修堤之規亦屬美舉。凡我同姓,國課早完,不作欠糧之刁戶;堤費時出,無若抗土之頑民。倘有拖欠官債,遲延土費,簽票臨門,差役需索,多方誅求,后出之費較前應出之數而倍增,勿謂言之不早也!”石泉、漢陰馮氏勉族十箴亦云:“耕田完糧,分內之事。抗累不完,秉心何忍。聽早輸完,以免催比。無負無逋,安樂何及?”農業生產是封建經濟的基礎,稅糧則是封建時代的主要賦稅項目。能否完交稅糧,關乎國家財政能否正常運轉。所以,在封建文化語境中,對于鄉野百姓而言,按額繳納稅糧,是忠君愛國的應有之義。但特別指出的是,縱觀中國歷代王朝從全面崩潰到江山易主的史實,可以發現,不堪賦稅徭役負擔之重,往往又成了農民逃離故土、棄良從匪甚至揭竿而起的重要原因。

三曰務正業。這主要包括勤生理、尚節儉、禁煙賭、息爭訟、戒游墮等。

平利詹氏家規云:“富者勤則可以保恒產,貧者勤則可以謀衣食。男勤于外女勤于內,可即昌隆之象,自無凍餒之憂矣。每見懶惰之家,士不勤讀、農不勤耕、商賈不勤于貿易、技藝不勤以求精良,游手坐食、夜睡朝眠。將見富者業產日消,貧者窮困無計,仰面求人,悔何及焉。況人心一惰,百體失官,怠荒之心日恣,匪僻之心日熾,無窮之惡習皆由不勤而起。”嵐皋杜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告誡子孫:“夫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衣食者,農桑之所從出也。凡我同姓,深耕易耨,知稼穡之艱難;暮織朝紡,念布帛之辛苦。老幼安懷,室家溫飽,不亦樂乎!倘使好逸惡勞,輟耕懶織,勢必至啼饑號寒,變其恒產,失其恒心矣。”漢濱區牛蹄鎮、紫陽雙安楊氏家規亦云:“治生之策,自有常經。士、農、工、商,各有專業,倘或游手好閑,不務生業,雖處素封,必將立匱。又況善心生于勤勞,淫念起于游惰,身既無執,心必無歸,狎暱淫朋,恣情花酒,勢所不免。”人活世上,須有謀生之技。對普通百姓而言,若不能自食其力,以勤為計,必受饑寒之苦;只有勤于生計,以勤安身,才能過上和睦安寧的生活,此為古今恒理。

安康傳統家規家訓對爭訟這一民間惡習均持嚴厲斥責的態度。漢濱區牛蹄鎮、紫陽雙安楊氏家訓告誡子孫:“人家爭訟,多起于不肖之輩一口兩舌教唆啟釁,彼為戶族于中取利。又或自挾仇怨,借人泄恨。族有此人,為害不淺,當共斥之。”謝氏族規告誡后世:“訟則終兇。不特包攬詞訟,上干國紀,下玷家聲,及聽人唆聳,以訟為能,亦非吉祥人家之為。”居家過日子要避免因爭執而相互控告。一旦因爭斗而訴訟,無論勝敗,結果都是兇。因為,如果因爭斗而訴訟,就要耗費很多的精力、財力和時間,甚至會落得傾家蕩產,即使是爭訟贏了,或許還是得不償失。所以,官司一起,就沒有真正的贏家。如果是族人甚至是父兄之間相爭相訟,那更是破壞了天倫。兜攬包辦訴訟事務者,往往對上觸犯國家禮制法紀,對下玷辱家族聲譽,而聽人教唆慫恿,以動輒告狀為能事,絕非家聲良好者之所為。若能遵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處世告誡,凡事讓人,則終身無官司之擾,家道也容易昌盛起來。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中關于息爭訟的告誡,雖有淡漠法制的思維,但對我們今天化解人事矛盾、協調人際關系,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當然一味地為了息事寧人,而不訴諸法律,也是不可取的。

自古及今,嗜好毒賭,既是社會公害,也是導致家庭不幸的重要罪魁。毒賭泛濫,浪費財富,腐蝕人心。禁毒懲賭,是鏟除丑惡,匡正世風的常規機制。安康傳統家規家訓在闡明毒賭之害的同時,嚴厲告誡后世子孫:潔身自好,禁絕毒賭。漢陰沈氏家訓云:“夫貪而賭,賭而負,負而賤,勢所必至也。無論朝廷之功令可畏,即祖宗父兄之蠅積亦可惜!茍沉溺不返,沙里淘金,將見歲暖而妻號寒,年豐而子啼饑,能不懼哉?”嵐皋杜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告誡族人:“鴉片淫賭敗名喪節、亡身傾家,為有心者所深痛。悲夫!蓋一入迷陣,如投羅網,不得猶以豪杰自命、英雄自負、富貴自恃、修養自冀。甚者東奔西蕩為墦間之乞人,竊鉤偷針作梁上之君子,父母不子、妻妾不夫、鄉里不齒,悔之晚矣!”

四曰尚節儉。節儉,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為。在古今中外關于做人的訓誡中,節儉被視為人立德建功之基。自古至今,大凡在功業道德文章上有所成就者,都注重在儉樸的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品行節操。倡導節儉,是安康傳統家規家訓的重要內容。謝氏家訓告誡后世:“勤儉二字,在少小時即當力為講求。蓋勤儉習慣,驕懶自除。如謂家幸余饒,不妨自逸,則由逸而驕,由驕而侈,必敗之道也!”白河黃氏家訓則是向后世子孫指明了為儉之道:“第一要平心忍氣,一朝之忿,不自度量,與人口角斗力,構訟經官。事過之后,不惟破家,或且辱身。第二要量力舉事,土木之功、婚嫁之事、賓客酒席之費切不可好高求勝,一時興會,所費不支,后來補苴,或行稱貸,償則無力,逋則喪德。第三要節衣縮食,綺羅之美,不過供人之嘆羨而已,若暖其驅,布素與綺羅何異?肥甘之美,不過口舌間片刻之適而已,若自喉而下,藜藿與肥甘何異?”

諸葛亮在《誡子書》里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謂“儉以養德”,就是指以節儉質樸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保持節儉作風,到底能培養人的哪些品德呢?一是艱苦奮斗之德:保持節儉作風,是一個家族或國家戰勝困難、自強不息的重要法寶。一是奮力進取之德:保持節儉作風,能使人永葆進取不息的志氣,奮發有為的銳氣。一是清廉潔凈之德:保持節儉作風,能使人抵御物質享受的誘惑,清廉自律,潔身自好。

縱觀歷史,小到家庭,大到邦國,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創業立家要講節儉,治國更要講節儉。古今有識之士,把厲行節儉提到修德興國的高度。李商隱有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當下,一些喪失了理想信念的官員,不思為政使命,不識蒼生疾苦,目無法紀,驕奢放逸,為了一己享樂,要么揮霍民脂民膏,要么大肆索賄受賄。在底層貧弱者為一餐而奔波勞苦之時,因疾病而力竭路斷之時,他們卻暴殄珍饈,縱樂依舊。斯行誠可恨!這些國之祿蠹、民之惡瘡,污染著政治生態,銷蝕著國之根基,吞噬著世運民心。斯惡誠可誅!歷代治吏經驗告訴我們: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勤儉節約意識的缺失,艱苦奮斗精神的弱化,是為官者敗德傷政、枉法貪贓的先兆。凡個人的墮落,事業的頹敗,國家的衰亡,大都是從奢靡之風泛濫開始的。倡儉戒奢,事關黨風政風,民族興衰;以儉養德,是黨性教育、作風建設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強健黨的肌體、凈化黨的靈魂的高度,以壯士斷腕的氣魄、背水一戰的決心,強力推進懲腐治奢,成效顯著,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若一家人都能勤儉度日,這個家庭的興旺則指日可待;若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儉工作,那么,國富民強、政清氣和的大好局面定會早日到來!

國是車,家是輪。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社會建設的基石。家風好,則民風淳;家風正,則世風清。維系社會和諧、人心向善的家庭建設的斷裂、扭曲,家庭教育的缺位、錯位,是導致道德滑坡、世風澆薄的重要原因。高度重視家庭建設,以家風帶民風、促政風、正黨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從中華傳統優秀家規家訓中汲取精神養料,重塑國人文化血液中的家國情懷,健全新時期家庭建設尤其是家風建設的動力機制,切實發揮好家庭、好家風、好家教的教育引領作用,是我國當下文化建設領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論課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家規家訓的組成部分,安康傳統家規家訓以傳導敬祖重宗、進德修身、行孝踐仁、睦親齊家、戒奢崇儉等思想為主要教化方式,以培養品德高尚、忠君愛國、堅守節操、勤于生理、寬厚謙恭的家族后人為最終目標,其內容涉及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表述形式看,安康傳統家規家訓既有治家處世的經驗傳授,也有儒家先賢教導的匯編;既有苦口婆心的規勸,也有道德律令性質的簡明訓示,文樸義豐,情理交融,既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也容易為家族成員記誦和理解,對我們今天治家教子、立身處世及創立具有時代精神的新的家訓文化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重要的借鑒價值。

當然,傳統家訓生成于舊時代,我們要批判性地繼承,汲取精華,摒棄糟粕,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有文化批判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市| 古田县| 罗定市| 正蓝旗| 教育| 稻城县| 罗定市| 南乐县| 永吉县| 遂宁市| 法库县| 北碚区| 余江县| 石首市| 文山县| 阳新县| 天津市| 吉水县| 渝北区| 天柱县| 贵德县| 闻喜县| 安徽省| 陇西县| 杭锦旗| 胶南市| 宁德市| 文登市| 承德市| 贞丰县| 乐业县| 抚顺市| 凭祥市| 武清区| 永安市| 罗田县| 温泉县| 清远市| 甘孜县| 奇台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