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政法英模風采錄
- 中共陜西省政法委員會
- 1041字
- 2019-09-09 16:44:18
“當法官心中就要裝著法律,這樣辦事才會有分寸”
1995年8月,羅紅濤從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畢業,分配到銅川市耀州區法院工作。2002年從耀州區法院選調到銅川市新區審判庭,現負責立案信訪工作。立案是法院工作的入口,信訪是法院工作的出口。在這個矛盾的工作中,如何化解矛盾,實現案結事了,一直是羅紅濤思考的問題。他說:“當法官心中就要裝著法律,這樣辦事才會有分寸。”
立案庭每天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和紛繁復雜的案件。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訴求不同,處理案件的方法也就不同。為了把每一個案件辦好,羅紅濤加強政治業務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他每年都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錢購買業務書籍,還自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豐富自己的人生實踐,學會面對不同的人。
新區是銅川的政治經濟中心。近幾年,隨著銅川新區建設速度的加快,民商事糾紛逐年增加。新區審判庭僅有七名辦案法官,且近半數都是50多歲的老法官,年富力強的中年法官不足半數,面對每年800多件案件,法官們辦案壓力很大。所以,羅紅濤就想,如果從案件的入口開始做工作,將一部分矛盾化解掉,案子就不需要進入訴訟程序。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法官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當事人的訴累。在請示了庭領導后,領導大力支持,給立案室配備了兩輛電動車,便于他們出入社區、近郊農村的大街小巷調查案情、調解案件。每一件民商事糾紛一到立案室,羅紅濤首先征求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愿不愿意調解,如果雙方愿意調解,羅紅濤立即開展調解工作。
張某在銅川新區一市場內做小生意,家庭條件好。2010年以前,他曾多次給家在銅川新區幾個偏遠小山村的親戚借款20多萬元。但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3月間,張某突患腦梗住院治療,急需大量醫療費用,當家人找這些親戚要錢時,都說暫時無錢拒絕還款。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張某一家人很無奈,張某本人更是又急又痛,曾一度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家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找到新區審判庭。羅紅濤接案后,立即來到醫院,在張某的病床前了解案情。得知張某曾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五次借給親戚賀某20多萬元錢。為了能盡快幫張某討回債務,讓曾經好心幫助別人的張某心理得到一絲安慰,羅紅濤六次往返被告居住的小山村,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終于說服賀某盡快還款。后來,雙方在張某的病床前達成調解協議。在得知雙方商定在節假日期間履行債務時,羅紅濤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監督他們當即履行。2011年12月底,該案自動履行完畢。錢還了,張某的病也治愈了,張某和家人滿心歡喜地把一面繡著“懷愛民之心,辦利民之事”的錦旗送到羅紅濤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