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年鑒2015
- 榆林市地方志辦公室
- 2019-09-09 16:49:02
榆林概貌
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
【政區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 (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 (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 (公元583年),仍設夏 (治統萬)、長 (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 (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 (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 (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自稱梁國,僭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 (治所今神木楊家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設上郡 (今綏德)、銀州郡 (今黨岔)、朔方郡 (今白城子)、新秦郡 (今楊家城)。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 (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古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后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 (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 (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 (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 (今府谷)、綏州 (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 (初名陜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 (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 (公元1096年)后,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淪為金有,屬鄜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 (葭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 (二十四年改葭州)。元代綏德州、葭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 (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 (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葭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 (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后,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后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陽區外,各縣先后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 (后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四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并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并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并為榆林 (橫山)、神木 (府谷)、靖邊、定邊、綏德 (吳堡、清澗、子洲)、米脂 (佳縣)六縣。1961年所并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位置、面積】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與晉、內蒙古、寧、甘四省區交界,東經107°28'~111°15',北緯36°57'~39°34'。東隔黃河與山西呂梁、忻州相望,西連寧夏銀南、甘肅慶陽,北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南接陜西延安。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441公里,明長城沿東北、西南走向,斜跨700公里。地域東西長385公里,南北寬約263公里,總面積43578平方公里。
【地貌】 榆林市南部為陜北黃土梁峁丘陵區北端,北部為毛烏素沙地南緣,中間有一個較寬的過渡交錯地帶,地貌南北差異表現為營力類型和地表組成物質的差異,東西差異表現為地形發育不同。
一、山文地勢
1.山文,本市山文地較少,除白于山、橫山等低山外,還有幾條梁地。
白于山:為東西走向的厚層黃土覆蓋的梁伏山地,位于北緯37℃12'~37℃22'之間,主梁東西延伸130公里,是無定河及其右側支流與南部洛河、延河、清澗河的分水嶺。由于紅柳河、蘆河溯源侵蝕使梁地脊線在二河發源處稍稍向南彎曲。在定邊、靖邊兩縣中部,梁頂面較平緩,海拔1600~1800米,是全市地稱地勢最高處,一道道橫梁 (東位向梁地)以墕(當地稱崾 )相連。主要山梁有:魏梁 (海拔1907米,位于定邊縣白灣子鎮)為全市最高點;馬鞍山 (海拔1875米,以其形而得名,位于定邊縣紅柳溝鎮);花風子嶺 (即鷹窩山鷹窩之腦,海拔1823米,位于定邊縣楊井鄉);大墩山 (海拔1823米。位于靖邊縣水路畔鄉);白于山峰 (海拔1823米,位于靖邊縣新城鄉);老虎腦山 (海拔1730米,位于靖邊縣喬溝灣鄉)。進入延安市境內后梁頂高度降低,梁峁相連,到子洲南緣,清澗北端再次延入本市。已是大峁深墕斷續相連,主要的山峁有九里山 (海拔1282米,位于清澗縣石嘴驛鄉)。
白于山南北兩坡極不對稱,北坡短,多土崖峭壁,南坡長,波浪式向南逐漸下降,多緩斜梁澗及殘塬地。白于山梁長溝深,相對切割深度300~400米,溝谷底部呈“V”形,谷坡坡度45~75度,上部較闊,谷坡坡度25~45度,狀似喇叭。由主梁分出的次一級長梁分別向東、南、北等方向延伸,階梯式逐級由海拔1800米降到1500米左右,成為一些河流上游河段的分水梁地,梁面坡度10~25度,坡面坡畔流水及重力侵蝕活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白于山北側的三邊洼陷地帶,在白于山與毛烏素沙帶之間形成三邊盆地 (當地稱三邊灘)由幾條向北延伸的低平梁地 (主要是八里洼梁地和檸條梁)將其分成為定邊灘 (定邊人稱之為西灘)、安邊灘 (定邊人稱之為東灘)和靖邊灘三個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淺緩盆地,白于山南形成1個相對侵蝕較弱的地帶,侵蝕程度從東向西減弱,有兩條梁地與白于山呈“π”字排列,西面一條是子午嶺北端,為涇、洛兩河區域的分水嶺,其西邊多為殘塬溝壑,溝道深切,東西一條是嶗山,北端為洛河東部分水嶺;其東為峁梁丘溝壑區。兩梁之間為梁澗溝壑區。
白于山對本市西部自然環境起著極為重要的制約作用。夏季它阻攔南來溫熱氣流,使北部灘地更加干旱,秋冬季節它阻攔北來寒潮,使其南部減輕凍寒危害,冬春季節它阻攔強勁的西北風,在北部灘地產生風管效應形成西風,成為毛烏素沙地的巨大屏障。
橫山:蘆河與黑木河、大理河的分水嶺,是白于山東段向東北方向的延伸部分,也是黃土覆蓋的梁狀山地,梁地平均海拔1400~1600米。橫山山脈在橫山境內呈西南~東北向延伸約60公里。主要山嶺有:萬藥山 (海拔1601米)、大墩梁 (海拔1535米,位于石灣鎮)、牛信山 (海拔1447米,位于艾好峁鄉)、廟梁圪堵 (海拔1406米,位于韓岔鄉)、五龍山等。橫山南跨大理河與白于山相連,大墩梁與小南山 (又名陽洼山,位于大理河南岸,海拔1534.9米)相對峙,大理河形成峽谷 (青陽岔附近);北越無定河谷與長城梁地相通。橫山與其西側的長城梁地 (蘆河與黑河子,九房溝的分山嶺)、檸條梁、八里洼梁、定邊城西毛烏素沙帶大致平行,而且彼此間距、海拔度一致,反映出它們形成過程與白于山有密切關聯。橫山是本市第二高地,白于山與橫山之間形成南高北低,其東南地勢北高南低的狀態。橫山阻攔西部風沙,在蘆河河谷產生風管效應,南風頻率增大,并有西南風,由于相對高度偏低,阻攔作用不像白于山山脈明顯。雙城附近由于白于山風營力作用,西風與西北毛烏素沙地的西北風匯合,大風較多,風沙向北東方向移動,風沙分布向南突出。
長城梁嶺:位于榆陽、神木西部,東北~西南走向。連綿130余公里,一般海拔1200~1400米,由于受到窟野河、禿尾河、榆溪河等河流的分割,為斷續出現的梁嶺地,長城依其頂東西貫穿,主要梁嶺有:木獨石犁 (海拔1448.7米,位于神木縣中雞鄉)。長城梁嶺的形成過程與橫山相關聯。它是本區東部內陸寸草灘地分布的南界;在各河流未切穿時它是西北內陸湖灘區與南部外流區的分水嶺,是原始成片沙地的南緣;由于風沙逐步越過嶺脊而下,在梁澗墕部及脊風坡多數原來的黃土梁被沙所覆蓋,迎風坡和梁頂多成光板 (沒表土)地,形成本區的一種特殊地貌-沙蓋黃土梁地。
無定河東側分水嶺,即無定河和東部直接入黃小支流的分水嶺,故簡稱無黃分水嶺。大致南北走向,延伸100余公里,榆陽雙山與長城梁嶺交結。梁頂高度從北向南逐漸降低,大致海拔1100~1300米左右,高出當地地形100米左右。無黃分水嶺從榆米佳3縣交合點以南,地理意義較明顯,其東距黃河比其西距無定河近且侵蝕基準低,所以河流溝道深切,加之降水偏多,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沿岸海拔800米以下新黃土已全部侵蝕,基巖及第三紀紅土大量出露,由于已無土可蝕,水土流失量反較無定河流域稍少。
毛烏素沙帶:是自定邊孟沙沙窩至靖邊高家溝的東西走向連綿沙帶,位于北緯37°35'~37°46'之間。帶寬一般1~3公里,與盆地相對高差一般20~30米。沙帶基地為白堊紀、早第三紀紅色沙頁巖或湖積物,上覆厚層流沙,沙帶中心多為格狀沙丘,高度一般7~15米,兩側為新月形沙丘鏈,高度一般3~7米。毛烏素沙地為北部古湖盆下濕灘地與白于山前盆地的分水線,北多為鹽湖和咸湖,其南無海子分布。
另外本市還有幾條較小的相連的梁地如蘆河與黑河,九房溝分水梁地(主要山梁有高墩沙1485米,黃小梁,高峰子、磚梁等,為白于山北澗地分布東界),黑河、二道河、紅墩河發源地連線的低緩沙梁地 (為西部灘地,盆地的東界),窟野河和其東各河分水梁地 (北段為本市沙地的東界),烏蘭木倫河與考考烏素河的分水低緩梁地 (為本區寸草灘地分布東界)等。
2.地勢:本市地勢從西北向東南緩傾,平均高度1347米 (最高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的無定河口,海拔560米)。從山高來看,白于山,橫山山脈及長城嶺連線構成了本區地勢脊線,其西北地勢南高北低 (榆溪河及其東部各河由北向南流)。其東南地勢北高南低。但該線兩側地勢海拔1600~1800米,為本市最高一級臺階,本臺階上,河道河谷深切,一般切深100~150米;白于山山脈以北、橫山山脈以西 (即三邊高原區和白于山北覆沙梁澗區)海拔1300~1500米,為第二級臺階,該臺階上西部無河流,東部除蘆河外,一般河流切割較淺 (約50米左右);橫山山地以東,長城梁嶺以北風沙草灘區,海拔100米以上為本市第三級臺階,榆溪河、禿尾河、窟野河切穿灘地,切深50~100米;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1000~1100米,溝壑縱橫,梁峁起伏,相對高差一般為100~120米,為最低臺階。河流在同一臺階一般比降較少,在臺階跳躍段一般比降較大。
本市地勢臺階排列方式對本市地貌形態分布有著極為明顯的影響,西部由于侵蝕基準相對更低,加之降雨減少,降水面蝕較東部弱,河流、溝道融蝕較東部為強而側蝕較東部弱,所以溝谷為“V”型,且夾角較少(蘆河川除外)。群眾稱“深溝窄圪嶗”較多。而東部可見“U”型河谷,溝谷雖呈“U”型但夾角較大。
橫山山地以西,由于南高北低,相對阻擋減緩,西北向風力使風沙只能局限在北部,而西側蘆河河谷深切,迎風向相對高度增加,減風作用亦較為明顯。橫山山脈以東,由于北高南低,長城梁嶺相對高度較低,不能阻擋強勁的西北風。越過后西北風可順勢而下,同風沙南移迅速。
二、地貌類型
1.風沙地貌:本市北部屬于毛烏素沙地的南緣,中小地貌類型多樣,中地貌類型有風沙灘地貌、沙化黃土地貌、白于山前風沙盆地。(1)風沙灘地貌:分布于榆林、神木長城以北和定邊、靖邊、毛烏素沙帶以北。主要小型地貌型有:①風沙梁崗,一般相對高度5~30米,寬幾米至幾十米。梁崗上巨厚的流沙形成多種沙丘和沙丘鏈,高大沙丘鏈往往連接圍成沙窩,個別地方基巖黃土裸露、形成裸巖、光板地并有風蝕殘丘殘墩分布。②風沙灘地。灘地平坦、中心低洼,多數形成湖沼 (當地俗稱海子)大小不一,多為橢圓形,逶迤相連,寸草叢生,灘面沙粒基本固定。榆林、神木靠近長城梁嶺個別灘地勢較高,稱為高灘。因河流發育,灘面遭到切割或有丘分布或刻蝕強烈,未能形成階梯,稱為破灘、干灘、風沙溝灘等。(2)風蝕沙化黃土地貌:分布在長城梁嶺及橫山西側和白于山北側,主要小型地貌有①風蝕梁峁,即黃土裸露,植物難以生長的光板梁地。②沙化梁峁,即原有黃土丘陵上披有流沙薄厚不等,溝渠積沙較厚形成沙灣。③沙化河川,即被沙土堆積形成沙鏈或沙丘的河川,河床多為沙質,漫灘寬闊,河流擺動。④風沙澗地,靖邊、橫山北部的澗地被風沙侵蝕,澗地中間沙丘分布,澗地四周梁地風蝕、沖蝕強烈,多為光板地。⑶白于山前風沙盆地,分布在定邊、靖邊、白于山和毛烏素沙帶之間的狹長地帶,主要小地貌類型有:①盆灘地:灘面寬平,形狀為不規則長方形,從西向東有磚井灘 (或稱定邊灘)、安邊灘和靖邊灘,基本是無流區。安邊灘由于八里河沖積、洪積作用,南北高差較大。靖邊灘東西兩側被紅柳河和蘆河切穿,盆灘面受到破壞;②梁崗;有八里洼、檸條梁和楊橋畔三道梁地,呈南北走向,除楊橋畔梁被蘆河切穿,其余兩道梁地均與毛烏素沙帶相接。梁面海拔高度一般為1400~1500米,高出盆灘面50~100米,梁面寬平,東西寬5~10公里,梁面多已沙化,沙丘起伏。
本市是典型風沙地貌形態,沙丘大小不等,形態各異,高度3~30米。根據形態特征有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鏈,格狀沙丘及格狀沙丘鏈,沙壟、沙灘和平緩沙地;根據植被及利用情況有固定沙丘 (植被覆蓋率30%以上)、半固定沙丘 (植被覆蓋率15~30%)、流動沙丘 (植被覆蓋率15%以下)和固定平沙地 (多為耕地)。典型的風蝕地形為風蝕梁、殘丘、殘廓。黃土梁峁迎風口風蝕劇烈,磨蝕硬質峰壁形成許多條痕稱風蝕擦痕;被侵蝕成墩柱的孤立的土堆稱風蝕殘廓,有的風蝕殘廓下伏有沙質,稍久廓塌成小丘,稱風蝕殘丘。
2.黃土地貌:本市黃土地貌從大地貌類型來看,屬黃土丘陵溝壑地貌。根據形態特征形成7個復合地貌類型。①黃土梁狀低山,即白于山地。②黃土殘塬溝壑:分布在定邊縣西塬梁面海拔高度1600~1700米,黃土層厚可達100~200米,溝坡25°~75°,塬面較小如姬塬、劉峁塬、羅龐塬等都不足50平方公里,塬面寬度2°~5°,邊緣5°~15°。③黃土梁澗地貌,主要分布于白于山東南北三側周圍,梁頂海拔高度1500~1600米,相對切割深度100~200米,梁緩澗寬,相間分布。澗地底部寬平,邊緣個別澗地受河川徑流切割,稱之為“破澗”。澗大小不一,40里長澗,席麻灣澗,龍洲澗等大澗,面積有10~20平方公里。④黃土梁峁溝壑地貌,主要分布在橫山山脈周圍,包括橫山中部、子洲西部,梁峁海拔高度1200~1400米,相對切割深度150~200米,梁多峁少,溝壑發育,正負地貌之比1∶1,溝密度4~5公里/平方公里。峁狀坡度10°~20°。溝坡坡度35°~45°,流水侵蝕及邊坡重力侵蝕嚴重,滑坡較為普遍。⑤黃土峁狀丘陵溝壑地貌,分布于米脂、綏德、清澗的較大范圍內,峁多梁少,溝壑發育,地面破碎,正負地貌比2∶3,溝壑密度6~3公里/平方公里,峁坡坡度多為10°~25°,溝坡坡度多為25°~45°。流水及重力侵蝕嚴重,溝、溝中、下段多切入基巖,溝底常有一級沖積、洪積階地。土石丘陵溝壑地貌,主要分布于黃河沿岸的狹長地帶,石山戴土帽,梁壑深峻,梁峁頂端海拔高300~1000米,相對切割深度150~200米,溝谷狹,巖石裸露,溝坡坡度35°~75°⑦河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黃河及較大河流兩則。較大河流中上游階梯發育,一般有三級階地分布,下游多呈狹谷。
【地質】 榆林市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北地臺的鄂爾多斯臺斜、陜西臺凹的中北部,東北部靠近東勝臺凸。是塊古老的地臺,未見巖漿巖生成和巖漿活動,地震活動極少。
一、地層
本市地層平緩,微向西傾斜,傾角一般小于5°,東北部傾斜角較大也不超過10°,基巖出露于深切河谷及受到侵蝕強烈的黃河沿岸一帶,由東向西出露地層逐漸由老變新,由薄變厚。出露最老地層為中奧陶系地層,其余大部分為中生代巖系。第三系地層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中生代地層之上,第四系黃土及松散堆積物,廣泛覆蓋老巖層之上。
1.古生代地層,本市出露最老巖層是中奧統馬家溝群,見于府谷海則廟鄉黃河岸邊,未見底,厚度不詳。其上是中石炭統本溪組上石炭統太原組、下二迭統下石盒子組,上二迭統上石盒子組、上二迭統千峰組。
2.中生代地層,三疊系地層覆于二迭系地層之上,在本市分布較廣,出露在府谷城、神木城、魚河堡、馬岔、子長連線以東,下三迭統有劉家河組和尚溝組;中三迭統有紙坊組;上三迭統有延長群,包括銅川組、瓦窯堡組、永坪組和胡家村組。
侏羅系地層出露范圍比三疊系更大;大致在中雞、孟家灣、橫山鎮、青陽岔連線以東,有下侏羅紀富縣組、侏羅系下中統延安組,中侏羅統直羅和安定組。上侏羅統地層本市全缺。
白堊系地層是本市出露基巖分布最廣泛的地層,假整合或不整全于侏羅系地層之上。全區中白惡統和上白惡統地層缺,下白堊統最低層宜君組和頂部洛川組缺,只有志丹群,也僅有其中間的羅漢洞組、環河華池組和洛河組。
3.新生代地層,老第三系地層只在定邊西北部可見漸新統清水營組淺紅色、棕色砂巖、礫巖。
第三新生代系地層假整合于老第三系或中生代巖層之上,只有上新統三趾馬紅土層 (又稱保德紅土),呈不連續窩狀分布。
第四系地層以黃土為主,還有積沙、石礫層、類黃土堆積物等,分布廣、厚度大,包括下更新世到全新世各個時期不同成因的堆積層。
二、構造特征
本市地質構造大致以巴圖灣、張家畔、志丹一線為界,以東是陜北單斜翹起構造,以西是陜甘寧拗陷向斜構造。
在陜北單斜構造上,其上有東北~西南向帶狀隆起和拗陷相間排列構造,東部分布平行排列的一系列鼻狀構造。
陜甘寧拗陷向斜構造中,凹線大致從鹽場堡至姬塬南北線,本市地層向西微微傾斜,由于地處鄂爾多斯臺向斜內部無明顯的大斷層,僅在青陽岔、吳堡、府谷北部見有小范圍、短距離的斷層。
三、地質發育簡況
鄂爾多斯地臺,基底是前震旦紀(距今6億年以前)沉積巖經呂梁運動變質硬化而成。自震旦紀在繼續沉積的同時,局部地區上升剝蝕,逐步形成地臺的蓋層。之后經長期剝蝕,到中奧陶紀 (距今4.7億年左右)又發生海浸,到了晚石炭世 (距今3億年)鄂爾多斯仍不穩定,海陸交互。到二疊紀 (距今2.25億~2.7億年)經海西運動,呂梁山脈、六盤山脈、秦嶺山嶺相繼升起,形成了鄂爾多斯獨立的內陸盆地沉積單元,海水退出,再未發生海浸。
中生代,鄂爾多斯主要表現為內陸湖盆沉陷。在早三疊紀到中三疊紀(距今1.95億~2.25億年),由于湖盆中心偏南,本市范圍內表現為湖沼與河流發育的近湖陸地景觀。到晚三疊世初期 (距今1.95億年),山西背斜和秦嶺迅速上升,湖盆中心北移,形成陜北湖盆,在晚三迭世完成了陜北湖盆的形成、發展和衰弱的整個過程,景觀變化由湖濱 (東部有河流發育)、淺湖、半深湖再到淺湖、湖濱沼澤。三疊紀末 (距今1.8億年)受印支運動的影響,整個鄂爾多斯抬升,沉積間斷。到早侏羅世 (距今1.65億~1.8億年)后期鄂爾多斯又開始拗陷,直到中侏羅世 (距今1.5億~1.65億年)本市范圍又成淺湖(局部短時間成半深湖)、湖濱 (北部在后期為近湖河流發育陸地)景觀。晚侏羅世 (距今1.35億~1.5億年)燕山運動影響地殼升起,發生剝蝕,由于六盤山的升起,鄂爾多斯內陸湖盆分成了陜北盆地和六盤山以西湖盆地。白堊紀 (距今0.7億~1.35億年)受四川運動影響,鄂爾多斯進一步抬升,結束了內陸湖盆沉積的歷史,升降運動強烈。早白堊世 (距今1億~1.35億年)低洼地方堆積了河相沙礫巖,晚白堊世 (距今0.7億~1億年)本市范圍繼續抬升,普遍遭受剝蝕。到了新生代,第三紀 (距今0.02億~0.7億年)本市以抬升遭受剝蝕為主,只在漸新世(距今0.5億~0.4億年)時西陜甘寧拗陷低處接受陸相沉積,之后又經受剝蝕,到上新世(距今0.02億~0.14億年)地殼略有下沉,到高溫多雨的陸地環境中低洼處接受沉積,并產生強烈的淋溶作用。之后,地殼又略有上升,流水匯集沖刷,本市水系雛形基本形成。
第四紀 (距今200萬年以后)本市地質發育在黃土堆積與侵蝕的同時水系也發生變化。早期以吉蘭太古湖和河套古湖為中心,榆林市各雛形河流匯入古湖。稍后,白于山、橫山、長城梁嶺上升,形成分水嶺,東南側地勢南傾,河流匯入汾渭古湖和黃河中游斷陷谷地。到了中更新世,禹門口和三門峽被切穿,黃河全線貫通,侵蝕基準驟然下降,除西北部古湖盆地保留有零散的內陸流域外,水系均倒向東南,形成黃河支流。
【河流、水資源】
一、河流水文
本市是陜西省唯一有內陸河及湖泊的地區,外流水系屬黃河中游水系。
1.外流水系
黃河中游河段為陜晉界河,從河曲到無定河口流經本市東界270公里,河谷深切100~200米,形成峽谷,河道海拔高度由府谷皇甫川口820米降至無定河口570米,落差250米,平均比降0.742‰。黃河從河曲至皇甫川口曲流發育,灘漬河較多,皇甫川口至馬鎮河道較平直;馬鎮以南呈—向西凸出的弧形,有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烏龍河等較大河流匯入,河谷寬闊,川灘完整;吳堡以下河道曲折,盤塘以上黃河峽谷稍寬,2000米以上,府谷縣個別河灣處可達3000米。有漫灘及三級階地發育,河床寬50~100米,漫灘高出水面3米,寬100米,盤塘至佳縣谷面寬500~1000米,河床寬300~500米。在凸岸及支流匯入處斷續分布著極不發育的漫灘及一級階地,漫灘一般高出水面7~9米,寬100~500米,一級階地高出水面12~15米,切割強烈,寬度不大,以上階地僅留殘跡,多為基巖梁崗。佳縣以下峽谷底寬400~1300米,河床較窄200~400米,漫灘及一級階地分別高出水面5~8米、12~15米,寬為100~300米不等,階面平坦,為黃河沿岸農田和村鎮集中分布地區。
榆林市主要河流地表徑流地下水補給量

境內有大小53條河流匯入黃河,均較短小,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無定河。匯入黃河的河流以黃河為侵蝕基準,流向由西北向東南 (其中無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樹枝狀并從下游到上游增多。較大的河流下游為基巖峽谷,比降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寬闊,漫灘階地發育,河道寬淺,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匯集。上游多發育在老谷澗上,河流深切成黃土 (部分底切入基巖)峽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澗走向控制,支流較多,但一般較直。
無定河是本市最大河流,發源于定邊縣長春梁東麓,流經定邊、靖邊、橫山、榆陽、米脂、綏德、清澗等7縣、河道全長491公里,平均比降1.8‰,境內流長442.8公里,流域面積30260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030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47.3%。從源頭到河口、河谷、河道差異明顯。無定河有55條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蘆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寧河4條。這4條河流比降大,從源頭而下,河谷逐漸變寬,在和無定河匯合處形成“Y”型河川,川寬地平。
白于山南麓是洛河、延河、秀延河的發源地,河谷深切,狹窄而直。秀延河從子長馬家砭入本市清澗縣自西而東在清澗縣城轉向東南流入延川縣后注入黃河,境內河長28.7公里,占全河長的20.6%,境內流域面積514.5平方公里。中游河段,河谷較寬,在清澗城以上200米,以下稍窄為100米。有漫灘及一、二級階地發育。
2.內陸水系
本市內陸水系主要有八里河和注入紅堿淖的河流兩個較大的水系,另外在北部古湖盆風沙灘地區的灘心外有內陸湖沼 (海子)公布,周圍可能有些較小的季節性河。
八里河是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河,上源為谷山澗和陽山澗,均發源于定邊縣東南白于山地,在謝家莊匯合后稱八里河,北流至馬家洼以東消失,河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1373.4平方公里,境內1300.4平方公里,以水口為界分上、下游,上游為白于山北麓梁澗區,河流比降較大,河谷切入古澗谷20~60米,由于古澗谷較窄,幾乎全部變為河谷,寬達300~400米,溝內地下水出露而匯成河流,下流為安邊盆地平原,河流比降小,河床曲折寬坦,左右擺蕩,安邊附近河床寬20米左右,漫灘較窄;由于長期引洪灌溉,愈往下游,河床高出地面形成懸河。
紅堿淖是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湖泊,有12條河流注入,由于地處沙漠之中,河流短,補給條件差,均為季節性河。較大的有蟒蓋河、齊蓋素河 (亦稱七格蘆河)、爾林兔河、前廟河等。
①河流補給:全區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35.101億立方米。其中自產徑流量26.792億立方米,入境客水3.309億立方米。徑流補給以大氣降雨為主,亦有春季融水補給,初春融水和雨季溝道側滲水常常形成間歇河,地下水補給率較大,一般占年徑流量30%-80%,特別是長城以北的風沙區,地下以潛水補給為主,補給率達50%-80%,是全省最高的地區。河水流量較為穩定。
②地表徑流的時空分布:季風氣候影響使本市河流具有夏季泛溢河流的一般特征。徑流年內分布很不均勻,總的來看夏半年為豐水期,汛期徑流占年平均徑流量的54%-89%,冬半年為枯水期,全市各河年徑流過程線都表現為不明顯的雙峰型,一般在3月出現較小的春汛之后,進入夏季枯期,隨雨季到來出現大的夏秋汛(7-9月),過后便是冬季枯水期,兩個汛期 (3、7、8、9四個月)河流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44.5%~8.1%,越向北部,河流年徑流過程線的雙峰型更明顯。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導致了各河系徑流的年際變化的不穩定性,由于各河下墊面、氣候等因素的差異,年際變化情況也有差異,各河最大與最小徑流量比值一般為3~5。年徑流量的變差系數一般介于0.27~0.4之間。
榆林市地下水資源表

主要水系徑流量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無定河的徑流量最大,年平均徑流量15.3億立方米,比僅次于其的窟野河 (7.67億立方米)大一倍,第三大河禿尾河徑流量 (4.35億立方米)比居第四位皇甫川 (2.07億立方米)大一倍多,年平均徑流量大于1億立方米的還有孤山川 (1.12億立方米),佳蘆河 (1億立方米),而石馬川僅0.145億立方米。受集水面積及降水量的影響,較大水系中也有各河段徑流的不平衡性。全市年平均自產徑流深度62.36毫米,分布極不平衡,其趨勢由西南向東北遞增。
3.河流泥沙
全市水土流失面積36900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85.9%,全市平均土壤侵蝕模數12200噸/平方公里年,
地域差異明顯。窟野河神木至溫家川區間 (1347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達44800噸/平方公里年,為全國和世界罕見。
河流輸沙量大,而且以粗沙為主,是黃河粗沙重要來源地之一。年平均輸入黃河泥沙量5.13億噸,占黃河三門峽年輸沙總量 (16億噸)的32.1%,占陜西省黃河流域輸沙量(8.3億噸)的61.8%。其中粒徑大于0.05毫米的粗沙 (2.49億噸)占48.54%,占黃河粗沙量 (7.32億噸)的34%,占陜西省入黃河粗沙 (3.77億噸)的66%。
主要河流含沙量多在180~300公斤/立方米。窟野河、無定河等主要大河上含沙量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增大,一些支流如大理河、蘆河等從上游到下游逐漸減少。河流輸沙量年內分配高度集中,7、8月是河流含沙量最大時期,輸沙量一般占全年的80%以上。6~9月平均輸沙量占年平均輸沙量的90%以上。各河輸沙量的季節動態是: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冬夏相差數十倍。
4.冰情
本市正當寒潮南下通道,寒潮勢力強大,最大一次寒潮連續降溫可達19~25°,各地日最低氣溫≤0℃的日數173~203天,河流冬季結冰,小河一般封凍,大河干流一般只出現岸冰并有行凌,冰凌一般1~3平方米,很少超過10平方米,冰厚一般不超過1米。冰凌的年際變化明顯。受氣溫影響,愈北、愈往河流上游,結冰日期愈早,解凍日期愈晚,封凍日期愈長。南部一般小河封凍日數在80天以下,北部一般在90天以上。
二、地下水特征
1.類型及其分布特征
根據含水介質和水力特征等條件,本市地下水分幾個類型:第四紀松散層孔隙潛水,這是貯量較多、開發利用價值最好的地下水類型,根據分布及水文地質條件可分為:①河谷區潛水:主要賦存于無定河、榆溪河、海流兔河、禿尾河、烏蘭木侖河等河川的一級階地和高漫灘中。②平原區潛水:主要分布于定靖平原。③沙漠灘地區潛水:主要分布于榆陽、定邊、靖邊3縣的北部地區。由大小不等的灘地及沙漠組成。定邊沙漠區含水層主要為上更新世沖積湖粉細沙,局部為中沙質亞砂土。由于基地起伏和古河流湖沼變遷的控制,含水層巖性及厚度變化均較大。富水性相差亦很懸殊。單井涌水量大者每日可達1000噸以上,小者不足1噸,一般沙漠中部的一些洼地,含水層相對穩定,補給條件好,容易形成富水地段。近河谷區,因地下水排泄較快,水位埋深大,富水性較差,水質一般較好,榆林沙漠灘區地形四周高,中間低,有利于大氣降水補給,含水層主要由松散粉細沙組成,厚度在40—80米之間,下伏適水性弱的泥巖、黃土層,形成相對的隔水層,具有較好的貯水結構,成為本市潛水最富集的地區。硬地梁、紅墩界至小紀汗一帶,水位埋深在0.6~5.3米之間,單井涌水量每日可達1002~3123噸,塘湖、金雞灘一帶,水位埋深在0.6~5.3米之間,單井涌水量每日509~962噸,榆溪河、海流兔河以及無定河兩側,由于溝谷切割,含水層被切開,地下賦存條件從上游到下游越來越差,單井涌水量為每日1~9噸。④黃土斜坡區潛水;主要分布于定靖平原的南部以及橫山、榆陽、神木、府谷等縣的部分地段,其次第四紀黃土裂隙潛水,主要分布于長城以南廣大梁峁地區,含水層為更新統黃土層,因地形破碎無統一含水層,賦存條件差,排泄條件好,潛水極為貧乏且分布零星,地下水位深,一般只作人畜飲用,無開采價值。中生界基巖裂隙孔隙潛水,全市普遍分布,含水層白堊、侏羅、三疊系基巖風化裂隙,其厚度及埋深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富水性因風化裂隙、構造裂隙及巖性狀況也有很大差異,河谷及洼地,含水層較厚,富水性好,水位較高,單孔涌水量最大可達150噸/日,其他地方含水層薄,富水性差,水位埋深大,個別地方有水滲出。承壓水,全市分布廣泛,但分散不連續,受地層控制,裂隙具有成層及多層性,越往深部,風化作用越弱,水質差,變化大。
2.補給及其動態
本市潛水主要是降水補給,補給量與降水 (降水量及降水強度、氣溫)、地貌條件 (匯水面積、含水層、上覆巖層的透水性能等)及植被狀況有關,局部地區地表水及灌溉水也參與潛水補給。深層地下水徑流系統的徑流方向,與本市地勢從北向南、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相適應,淺層往往與各水系具體情況相適應。北部沙漠灘地區,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地表沙層厚,下覆透水性弱的泥巖,黃土層,有利于降水補給及儲水,較大的灘地匯水面積大,潛水量豐富,灘中心低洼處常因地下水位高出地面而形成海子。
榆林市主要海子情況表

全市潛水綜合補給量為14.84億立方米/年。其中可采量是5.74億立方米,據榆陽、靖邊、定邊三縣北部風沙區128眼井,1979年1月~1984年12月觀測結果,潛水動態可分為上升區、下降區和基本穩定區三種情況。上升區:(主要分布在靖邊王渠則一帶的山澗盆地)。面積很小,僅有80平方公里。最大上升值為1.17米,平均每年上升0.39米,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西蘆河豬頭山水庫建成蓄水,地下水排泄受阻引起。下降區:主要分布在定邊縣城關、白泥井、安邊、磚井等井灌集中區,面積274平方公里。最大下降值為3.99米,平均每年下降1.33米,其原因主要是井灌區集中,過量開采,地下水補給量小于排泄量所致;基本穩定區:主要分布于定邊、靖邊、榆陽其余的廣大地區。面積8916平方公里,占總控制面積的96%,這些地方井灌零星分布,只占總面積的1.5%,地下水動態仍然只受自然因素的制約,水位變差很小,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承壓水的補給源,一是潛水滲透或與承壓水含水層出頭接觸入滲補給;二是鄰區承壓水的側向補給。徑流方向受地層 (含水層及頂、底板)傾斜方向控制,與全區地層起伏傾斜變化一致。
三、湖泊
榆林地區湖泊分布在北部內陸流域,是古湖盆或廢棄河床堆積殘留的沙質洼地匯聚地下滲水和天然降水而成。本市湖泊、沼澤俗稱海子,因分布于沙區,又稱沙海子,定邊西北部鹽湖俗稱池,因多數出產食鹽,又稱鹽地。現在全區有大小海子264個,其中:榆陽130個,神木57個,靖邊52個,定邊23個,橫山2個。紅堿淖位于神木縣爾林兔鄉,陜蒙邊界處,是本市及全省最大的湖泊,為中型湖泊,水質微咸。其他海子最大不超過5平方公里,為小型湖泊,許多小海子積水多則成湖,少則成澤,有些是秋冬成湖,春夏成澤。全市1~5平方公里水面的海子18個,0.1~1平方公里水面的海子28個,小于0.1平方公里水面的海子218個。全區4平方公里水面以上的海子共18個。
根據形成過程,地形及水化學特征,除紅堿淖外,可分為5個海子群。
1.定邊北部鹽水海子群,指定邊縣入毛烏素沙帶以北的海子,共18個,海子總水面14.2平方公里。以鹽地為主的13個海子占海子數的72%,水面13.3平方公里,占整個水面94%,另外5個分布在毛烏素沙帶邊緣,受沙帶滲水補給,稀釋為咸水或微咸水。該海子群13個鹽池為陜西省唯一的湖鹽礦藏區,最大的鹽池—茍池,位于周臺子鄉西端,面積4.43平方公里,橢圓形,平均水深0.54米,池心水深1米多,積水約239.22萬立方米,5個咸水海子一般用于農田灌溉,當地群眾積長期經驗,用拉沙壓堿,挖溝排鹽,淡水洗鹽方法,防治鹽堿,維持農業生產。
榆林市海子群情況表

2.定邊東部咸水海子群,指分布定邊縣東部,毛烏素沙帶以南灘地的海子,有蒙海子和30里井海子兩個,都在石洞溝鄉東部,面積分別為0.125平方公里和0.025平方公里,平均積水量分別為5萬立方米和2.5萬立方米。該海子群水面,水深及水化學特征時令變化大,雨季湖水增加擴大,為微咸水,旱季湖水減少,為咸水,現在都用于農灌,夏季往往因蒸發和灌溉抽水而枯,在農灌方面與定邊北部鹽水海子群咸水海子相類似,但鹽堿程度明顯降低。
3.毛烏素沙帶淡水海子群,分布東起靖邊海子灘,西止定邊城關的毛烏素沙帶之上,從地勢來看,湖面高于南部白于山前平原灘地和北部沙灘地。共有海子53個,形狀多為鍋底形,以沙漠潛水補給為主,多為淡水,海子水面、積水量隨氣候的年際、季節變化而變化。該海子群普遍較小,最大的明水海子,位于靖邊縣東坑鄉,面積僅0.05平方公里;且東密西疏,東端海子數最多40個。西端海子數最少僅1個;另外,靖邊縣海子灘,灘地低洼,并與內蒙古大片灘地相通,似灘以澗,康家海子等特征上與該海子整體略有差異,水質微咸,帶有風沙地澗海子和風沙灘海子的某些特征。
4.靖邊、橫山北部風沙澗地微咸水海子群,分布在靖邊、橫山北部風沙地中,靖邊縣紅墩界鄉和橫山縣白界鄉各2個,4個海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水質微咸或淡水,年際及季節變化大。
用于農灌,時有干枯。
5.榆陽、神木北部風沙灘中心海子群,在榆陽、神木以長城梁嶺以北風沙灘地中心低洼處,是積水而成的海子,共185個,鑲嵌在海流兔河、榆溪河、禿尾河、窟野河4條河流域內,該海子群數量多,分布集中。根據分布情況又可分為榆陽和神木兩個海子群。榆陽刀兔海子,位于小壕兔鄉,水面0.233平方公里,蓄水最深7米,最淺1.2米,平均積水量近100萬立方米。榆陽沙海子既資農灌,又宜殖水產,已放養魚苗的海子有刀兔海子、大墳灘海子、阿爾蟬烏素湖等近20個左右,養殖水面7~8千/畝,鬧牛海子、前海子、東海子等50個左右海子用于農灌,利用海子水灌溉面積數千畝。另外,有些海子,如賈明達海子,大海子等盛產蘆葦。神木縣除紅堿淖、小淖外,大保當、中雞、瑤鎮,爾林兔4鄉鎮共有海子56個,最大的海子是宮泊爾海子,巴哈采當海子和擺言采當海子,面積都為2平方公里,都是本縣較大的漁場。
6.紅堿淖海子群:包括紅堿淖、小淖兩個海子。紅堿淖總面積5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總蓄水量8.1億立方米,水質微咸,宜于養魚,盛產鯉魚,鯽魚。1958年,創辦國營漁場,現年產鮮魚約10萬公斤。湖邊出堿土,可熬制微紅色燒堿,故名紅堿淖。
小淖 (毫賴海子)面積3平方公里,位于紅堿淖東北,特征與紅堿淖相似。
【土壤】
一、地帶性土壤的分布
根據過渡性特點和侵蝕殘存的地帶性土壤的分布和土壤成土條件,榆陽地區土壤大體可分北部草原土壤地帶和南部草原森林草原土壤地帶。界線大致為東北起府谷古城,經神木、榆陽、橫山3縣城到靖邊王渠則,再延白于山麓抵定邊紅柳溝出境。草原土壤地帶由安邊為界,可分為西部荒漠草原條件下淡灰鈣土和東部干草原條件下淡栗鈣土兩個區;草原化森林草原土壤地帶根據南北水熱條件和成土過程的差異大致東起佳縣,經米脂(縣城)、周家鹼到青陽岔再延白于山脊一線為界,該線以北為草原沙黑壚土,東南為草原化森林草原黑壚土。地帶性土壤是一定的生物植被下形成的,剖面為ABC型。但幾千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遭受破壞,地帶性土壤也侵蝕殆盡。據1982年土壤普查資料,全區殘存地帶性土壤占全區總面積的3.3%。
二、非地帶性土壤及其分布
全市共有非地帶性土壤10類5583.59萬畝。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96.7%,強烈的土壤蝕 (風蝕和水蝕)母質出露,經耕種熟化而形成的土壤,根據母質性狀有風沙土、黃綿土、新土、紅黏土、紫色土、石質土6類共5371萬畝,土壤母質特性明顯,成土過程重新開始、剖面AC型,在耕種熟化和侵蝕對抗消長中,土壤性狀有變化,在林草植被下有生草化過程,在保護較好的地方,還會發生淋溶淀積過程向地帶性土壤方向發育。在水分參與下形成的非地帶性土壤沼澤土、水稻土、潮土和鹽土4類,面積212.59萬畝,分別有潴育、淹育、潛育和聚鹽過程,土壤剖面為ABCG或P型,受水分條件和人為改良耕種影響,土壤發育變化的方向不定 (鹽土除外)。
1.風沙土
面積1760.5萬畝,主要分布長城沿線榆陽、橫山、神木、靖邊、定邊5縣北部及府谷西北部,米脂、佳縣2縣北部亦有少量分布。受沙的風蝕和再堆積的作用,成土作用微弱且很不穩定,只有表層結皮,腐殖質積累極少。分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固定風沙土3個亞類。3個亞類相嵌分布流動風沙土在長城沿線特別是東部沿線特別是東部長城梁地南坡和沙丘地帶相對集中。流動風沙土1屬1種,半固定風沙1屬2種 (半固定土、沙坨土);固定風沙土根據人為利用耕種熟化等分3屬3種 (固定風沙土、耕種風沙土、耕灌風沙土)。
2.黃綿土
面積3188.4萬畝,分布在長城沿線以南廣大地區。僅本身1個亞類,根據質地分風沙壤質黃綿土 (大致在沙黑壚土分布區)和輕壤質黃綿土 (大致黑壚土亞類分布),黃綿土耕作熟化和水土流失相互對抗的效用受地形影響明顯,根據地形部位分塬、坡、臺、澗,地形部位與質地結合共分8個土屬,并進一步根據利用情況及其特征共分25個土種。
3.新積土
面積243萬畝,主要分布地較大河流沿岸川道地及較大溝道地上。母質為沖積、洪積物及人工堆墊物,以黃土性物質為主,全部呈石灰性反應,屬石灰性新積土亞類,分沙壤質新積土、沙礫質新積土、輕壤質新積土和黏質新積土4個土屬55個土種。
4.紅黏土
面積218.8萬畝,除定邊縣外各縣均有分布,但在黃河沿岸土石丘陵區集中分布。2個亞類2屬6種,第三紀紅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為紅黏土屬分2種;老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為紅色土土屬分4種。
5.紫色土
面積19萬畝。母質為紫色砂頁巖風化殘存物,僅石灰性紫色土1個亞類,主要分布在榆陽、橫山、子洲的溝坡下部或高階地和北部沙區石質梁地,分砂礫質石灰性紫色土和泥質石灰性紫色土2個土屬5個土種。
6.石質土
面積僅3.2萬畝,母質為砂頁、泥巖風化殘存物并殘留第三紀土中心的鈣質結核,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土石丘陵區,僅1個亞類1屬1種。
7.沼澤土
面積65.52萬畝,分布在北部6縣,特別是古湖盆灘地低洼處,土壤沼澤化過程明顯,土壤剖面有泥炭層或藍色潛育層或銹色淀積層。分沼澤土、腐泥沼澤土、泥炭沼澤土、草甸沼澤土和鹽化沼澤土5個亞類,除沼澤土亞類分沼澤土和脫沼澤土2個土屬外,其他4個亞類各只1屬,共21個土種。
8.水稻土
面積3.72萬畝,是在種植水稻,使土壤處淹水條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農業土壤,分布在榆陽、神木、橫山、靖邊等縣河谷川水地,溝灘地以及下濕鹽堿地上。分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和潛育性水稻土3個亞類,分別分1屬2種。
9.潮土
面積109.64萬畝,分布在自然草甸及土壤地下水條件好的地方,絕大部分被開墾耕種,分布在全市河川溝道、澗地及濕灘地。是全市較好的農業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灰色銹紋和銹斑,同一發生層次的質地、顏色較均勻。分潮土、濕潮土、鹽化潮土3個亞類。潮土亞類,為典型潮土,根據成土母質條件分風沙潮屬 (1種)和沖積潮土屬 (10種)。濕潮土分布于榆林、神木濕灘地、溝灘、河漫灘上。有明顯的潛育化過程,土體下部具有灰藍色、灰白色、黑色或褐色的條帶、斑塊或層次。分2屬2種。鹽化潮土亞類,分布在除吳堡以外各縣的下濕灘地、河漫灘地、低川地、溝壩地和部分中川地、溝臺地上。根據鹽分分3屬,分別根據鹽漬程度分輕、中、重3個土種。
10.鹽土
面積33.71萬畝。全市鹽土主要分布在定邊、靖邊的鹽堿灘地。榆陽、橫山、神木的下濕灘地,無定河、榆溪河沿岸川道也有零星分布。分鹽土 (1屬1種)、草甸鹽土 (3屬6種)沼澤鹽土 (2屬2種)、蘇打鹽土 (1屬1種)和殘余鹽土 (土壤普查時并入鹽土亞類)5個亞類。
三、區域土壤分布規律
區域土壤分布中,巖成土分布主要受地貌制約。受成土母質的南北差異,在草原土壤地帶有風沙土,高亢處有黃綿土。梁地上有零星紫色土。在沙黑壚土上分布為沙壤質黃綿土,黑壚土 (亞類)分布區為輕壤質黃綿土。石質土僅分布在黃河沿岸,紅黏土從東向西減少,定邊完全沒有。水成 (包括半水成)土壤的分布受地形和地下水條件的影響,并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現象,程度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鹽分組成受地球化學規律支配從西北向東南由氯化物、硫酸鹽、重碳酸鹽向碳酸鹽變化。但鹽土分布僅在灰鈣土分布區。1.草原土壤地帶土壤的分布規律:草原土壤分布地帶風蝕沙化嚴重,長城以北灘地沙梁(沙丘)相間分布,地下水較豐富,水成、鹽成土壤分布較多。在灘地以灘地中心 (或海子)為圓心向四周沙丘呈環狀分布,從內向外在淡栗鈣土區,依次是沼澤土~草甸沼澤土~鹽化沼澤土 (或水稻土)~固定風沙土(或淡栗鈣土)~半固定風沙土~流動風沙土;在淡灰鈣土區,依次是沼澤鹽土~草甸鹽土~鹽化潮土~新積土~風沙土。在灘澗梁地以風沙土為主,紫色土、黃綿土零星嵌在其中。在長城沿線風沙黃土梁地,黃綿土與風沙土相間分布,規律不明顯。2.森林草原土壤地帶土壤的分布規律:森林草原地帶土壤因黑壚土侵蝕殆盡,以黃綿土為主。從梁峁頂部到溝谷底部,依次是黃綿土 (坡黃綿土臺黃綿土或梯黃綿土)~紅色土~紅黏土(亞類)新積土 (黃河沿岸有石質土,西部梁澗區黃綿土)。根據地貌發育情況,越往西,越排在后的土帶越窄,相對位置越低。甚至消失。在定邊、靖邊南部梁澗區從坡黃綿土直接到澗黃綿土,殘塬以黑壚土為主。3.河川地土壤分布規律:受河流影響,河川地土壤分布以河床為中線向兩岸呈長條狀分布。在內陸河流從河床向岸上土壤分布依次是鹽化沼澤土 (較少)~草甸沼澤土~潮土~風沙土(或黃綿土)。在風沙區河流從河床向岸依次是草甸沼澤土~濕潮土~鹽化潮土 (河流中段多分布水稻土,局部地段出現鹽土)~潮土~耕灌 (耕種)風沙土~半固定 (流動)風沙土。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河川土壤分為從河床向兩岸依次是:草甸沼澤土或鹽化潮上~潮土~新積土 (由沙礫質~沙壤質~壤質過渡)~臺黃綿土~坡黃綿土。
【植被】
一、干草原
這是本市的地帶性植被,主要分布于佳縣經米脂、靖邊 (青陽岔)再沿白于山南麓以北地區較高亢的地貌部位。根據地形條件可分丘陵干草原和梁塬干草原兩類,前者面積414.27萬畝,包括:分布干草原地帶東部的干草原,主要有長芒草草原、冷蒿草原、艾蒿草原等群系;分布于南部森林草原地帶梁峁頂部的干草原,主要有鐵桿蒿草原、艾蒿草原、白草草原、白羊草草原等群系,后者面積117.78萬畝,分布在白于山及其兩側梁塬上,主要有百里香草原、甘草草原等群系。
長芒草草原:是本市代表性干草原群系。由于廣泛開墾,僅小面積分布在黃土梁頂部,溝坡邊緣等高亢向陽的環境以及沙區未復沙的黃土梁上。長芒草草原種類組成比較簡單,約有種子植物60種左右,旱生植物居多,長芒草是穩定建群種,并常以興安胡枝子、茵陳蒿、鐵桿蒿、艾蒿和百里香等分別構成建群種。其他優勢植物有糙隱子草、阿爾泰紫苑、短花針茅等。群落總蓋度50%左右,但有時不到15%,草群低矮,一般高4~50厘米,產草量較低,群落中牲畜喜食的牧草較多,如糙隱子草、冰草、興安胡枝子、冷蒿。
冷蒿草原:是長芒草草原遭破壞、草場退化、土壤干燥演變而成,菊科旱生小半灌木冷蒿為建群種,群系由70余種植物組成,除建群種冷蒿以外,優勢種有長芒草、糙隱子草、短花針茅、多根蔥等,群落總蓋度40~50%,或分小半灌木和低草兩個亞層。冷蒿是優良牧草,但草群低矮,產草量低,牧業價值不大,可作羊的春季牧場。
鐵桿蒿草原:主要分布在南部森林草原地區及干草原地區黃土丘陵溝壑區的陰坡、半陰坡,常以長芒草草原和艾蒿草原復合存在。本群系以半灌木鐵桿蒿為主,建群種或以鐵桿蒿和艾蒿為共建種形成群落。組成植物約50種,優勢種有長芒草、河朔蕘花、艾蒿、厚穗賴草等,伴生植物主要有興安胡枝子、細葉遠志、黃鼠草、柴胡、甘遂等。草群總蓋度一般30%~40%,可作羊的冬季及早春牧場。
百里香草原: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分水嶺上部或梁峁頂部。以百里香加冷蒿為其主要類型,群落的種類組成約55種。除百里香、冷蒿以外,優勢種主要有長芒草,興安胡枝子等。群落總蓋度30%~40%,草蒿3~5厘米,由于百里香成小丘狀分布,群落的水平結構上常具有鑲嵌性,百里香草原是分布區內的主要牧場之一,產草量不高,但草的質量好,百里香為芳香植物,羊食之可增肉的香味。
二、落葉闊葉灌叢
本市落葉闊葉灌木種類30余種,大部分呈散生狀態,灌木林面積830.18萬畝,灌叢主要有黃薔薇、檸條、沙棘、沙櫻桃、黑格蘭、河朔蕘花、酸棗、沙柳、紫穗槐等10余個群系,其中較為常見的是檸條灌叢、沙棘灌叢、酸棗灌叢和沙棘、沙柳灌叢等5種。檸條灌叢:分布在古湖盆沙灘地以南的廣大地區,檸條灌叢392.5萬畝,占灌叢總面積的47.5%。除檸條為建群種以外,其他灌木有扁核木、麻黃、酸棗、錦雞兒屬其他灌木等。主要草本植物有長芒草、鐵桿叢、白草、胡枝子、艾蒿、茵陳蒿、百里香等。群落總蓋度40%~80%,灌木層高度0.5~2米。檸條灌木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林,同時又是良好的薪炭林和紡織材料,也是較好的放牧草場。沙棘灌叢,分布于本市偏南地區,沙棘 (酸刺)喜溫耐旱,適應性強,在群落中占絕對優勢,其他灌木可見黃薔薇、木本鐵線連,北京丁香、柔毛繡線菊等。草本(包括半灌木)植物主要有長芒草、白羊草、柴胡、鐵桿蒿、甘草、隱子草、異葉敗醬、興安枝子等。灌叢總蓋度80%以上,灌木層蓋度60%以上,灌叢層高度1.5~2.5米,本灌叢是良好水土保持林并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也是良好的牧地和薪炭林。沙棘果營養價值高,可以生食或加工飲料、釀酒。沙柳灌叢:以沙柳、烏柳為建種的群落,分布廣泛,為沙地天然或人工群落,面積403.5萬畝,占灌叢總面積的48.6%,其他主要灌木有沙棘等,草本植物主要有拂子茅、沙旋復花、籽蒿、油蒿、寸草苔、苦馬豆、醉馬草、披針葉黃芪等。灌叢總蓋度為60%以上。灌木層蓋度50~80%,灌木層高度1~3%米。沙然更新好,是良好的固沙植物,沙柳條是優良的編織建筑材料,沙柳枝葉是良好的燃料、飼料。
三、落葉闊葉林
本市喬木林樹種不足50種,現存喬木林多是人工栽植而成的,面積359.61萬畝,主要有油松、側柏、楊、柳、榆、刺槐及多種果樹等。①楊樹林:面積138萬畝,全區分布,主要伴生植物有隱子草、蒿類和耐旱禾草,郁閉度30%左右。楊樹在本市適應性好、速生,是較好的用材、農田防護和四旁植樹樹種。②柳樹林:面積93.4萬畝,全區分布,主要伴生植物有蒿類、禾草蒺蘗等,郁閉度50%左右,旱柳是本市較好的用材樹種,以生產柳椽和截取栽子為主。③槐樹林:面積70.8萬畝,一般郁閉度40%左右,主要分布南部森林草原地區。刺槐是水土保護林,旱荒山造林地喬木先鋒樹種,亦是一種優勢樹種。在陰坡生長較好,在稍北地區及南部梁峁頂部,陽坡易成“小老頭”樹,削茬易灌叢化。④榆樹林:面積16.5萬畝,郁閉度30%左右,全區廣泛分布,榆樹是本市較好的用材樹種,耐旱耐瘠并較為速生。
四、沙生植被
沙生植被是長城沿線以北風沙區最具有優勢的植被,但亦有地帶性草原植被的烙印,群落中多有草原的植物。沙生植被面積600萬畝,主要包括下列主要群系:1.先鋒群聚:在流動沙地常見的先鋒群聚有:沙米群聚、沙旋復花群聚、牛心樸子群聚和沙生型雞爪蘆葦群聚。這些先鋒群聚分布零散,種類組成簡單,為一年生和根蘗、根莖植物、覆蓋度小,演替迅速,不穩定。2.沙竹群系:沙竹是大型根莖禾草,匍匐生長,地莖長數十米,約每0.1米的節上生不定根和不定芽;地下莖長數十米,由沙竹形成的群落多以先鋒群落分布在流動沙丘及部分半固定、固定沙丘上,種類組成極為簡單,常形成種群,伴生植物有沙米、籽蒿等。總蓋度5~10%,沙竹是大牲畜的優良牧草。3.籽蒿半灌叢:籽蒿 (白沙蒿)是菊科半灌木固沙植物,種子可食,可以在風沙區嚴酷的生長條件下茂盛生長,由于人為破壞,保存甚少,半灌叢總蓋度5~20%,群落結構分化不明顯,除籽蒿外伴生植物僅十余種,主要是檸條、沙生針茅、沙米、沙竹、蓼子木等。4.油蒿半灌叢:油蒿 (黑沙蒿)是菊科半灌木固沙植物種,子可食,是典型的沙生植物,耐旱、耐瘠、抗沙埋,適應沙區氣溫的急劇變化,油蒿半灌叢生長繁茂。以油蒿占絕對優勢,高40~90厘米,總蓋度30~60%,伴生植物種類主要有沙竹、沙米、泡泡豆、厚穗穗草、興安胡枝子、牛心樸子、踏郎、苦豆子、沙蘆草、長芒草,另外有阿爾泰狗娃花、遠志、冷蒿、隱子草等。5.踏郎半灌叢:踏郎是豆科多年生小灌木,已大量人工種植,適應性強,有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枝葉可作飼料。除建群種踏郎外,伴生植物有十余種,主要有油蒿、籽蒿、冷蒿、綿蓬等,總蓋度60%左右,高10~40厘米。6.臭柏灌叢:臭柏是常綠灌木,匍匐生長,密集生長,一般生長在起伏平緩的固定沙地,有時也分布在高大沙丘頂部。臭柏叢是原始的沙生灌叢,林下土壤有明顯的森林土壤性質,植被種類組成復雜,結構復雜,林下往往有一些喜溫草本植物,如黃精、柴胡、細葉百合、茜草等,建群種為臭柏,伴生植物主要有:白草、柴胡、硬質早熟禾、冷蒿、寸草、麻黃、隱子草、狗尾草、地錦等。群落結構分化明顯,可分為灌木和草木 (半小灌木)兩層,又各分兩個亞層,并有一些層間植物,如茜草、細葉鐵線連,黃花鐵線連等,群落總蓋度60~90%,灌木層蓋度60~80%。7.白羊草草原:南部溝道河川的一個主要群系,是南部較好的牧草地,白羊草優勢明顯,伴生植物以雜草為主,有針茅、隱子草、達烏里胡枝子、砂珍棘豆、蒿類等。群落總蓋度60~80%,草群平均高度6~10厘米。另外沙生植被還有苦豆子群系、花棒灌叢、油蒿、檸條灌叢,達烏里胡枝子群系、沙蓬群系、沙柳錦雞兒群系、狗尾草群系等。
五、草甸
本市草甸公布普遍,北部主要分布在下濕灘地草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鹽生性;南部主要分布在溝道河川,表現出旱生性。根據南北草甸差異可分灘地草甸 (面積195.6萬畝)和丘陵草甸 (面積180.2萬畝)兩類。丘陵草甸主要有黃背菅草甸、達烏里胡枝子草甸、茵陳蒿草甸、蒙古蒿草甸、苔草草甸等群系,灘地草地主要寸草苔草甸、芨芨草草甸、拂子茅草甸、冰草草甸等群系。
寸草苔草甸,是北部沙灘地一個主要群系,是北部良好牧場,寸草苔占絕對優勢,分布均勻,伴生植物以多年生雜草為主,有鵝絨萎陵菜、金戴戴、堿茅、蒲公英、水麥冬、馬藺海乳草,小龍膽等20余種。群落總蓋度70~95%,草群平均高度5~8厘米。地表常形成直徑40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小草丘,丘距0.4~1米左右。
六、鹽生植被
本市北部、西北部及西部無流或內流地區,鹽堿分布較多,其上發育了鹽生植被,主要有堿蓬群系,鹽爪爪群系和白刺群系,另外有灰綠堿蓬群系 (定邊波洛池邊)、海蓬子群系(茍池邊),駱駝蓬群系等。1.堿蓬群系:主要分布在鹽湖、堿湖周圍,種類組成簡單,以蘗科角果堿蓬和翅堿蓬為建群種,常常兩種堿蓬成為單純植叢,生長密集,主要伴生植物有:雞爪蘆葦、黃瓜補血草、剪刀股、金戴戴、堿地蒲公英等。堿蓬營養價值低,食草畜可少量進食。2.鹽爪爪群系:是定邊鹽湖濱鹽生植被的優勢群落,以蘗科尖葉鹽爪爪為建群種或共建種,伴生種有:黃花補血草、紅砂、堿蓬、芨芨草、小果白刺等。群落總蓋度30~60%,草群高度10~30厘米,鹽爪爪營養價值極低。3.白刺群系:主要分布在鹽漬化沙地上。白刺是黎科叢灌木,分枝密集,高30厘米左右,基部積沙形成白刺,均勻分布,形似墳堆,高1~3米,直徑2~5米。白刺果可食,白刺群系以白刺為建群種,主要伴生植物有枸杞、厚穗賴草、黃花補血草、翅堿蓬等。
七、沼澤及水生植被
本市北部分布有大量湖泊沼澤,河流較多,形成了沼澤及水生植被。全區有沼澤近40萬畝,沼澤植被主要有香蒲沼澤、蘆葦沼澤、沼針藺沼澤、彬葉藻沼澤、荊三棱麓草沼澤等群系。香蒲沼澤分布在水深0.2~1米的低濕灘地、洼地、水床邊緣等,白狹葉香蒲、小香蒲和蒙古香蒲等幾種共同或單獨形成建群種,伴生植物有蘆葦、荊三棱、沼針藺,并常有狐尾藻、輪藻等藻類植物,總蓋度95%,草群高度1米左右,香蒲可作編織,造紙原料,葉可作飼料,花粉入藥,蒲絨可作填充植物。蘆葦沼澤分布水深1米左右的海子淺灘、溝渠兩岸、洼地等,以蘆葦為單優建群種,伴生植物有香蒲、荊三棱、沼針藺等。總蓋度80%,草群高1~2米。蘆葦可作造紙、編織、人造纖維原料。本市還有100余畝水域發育著水生植被,分別由幾種眼子菜、狐葉藻、金魚藻、輪藻及水毛茛等水生植物結合起來形成不同群落。
【自然保護區】 解放初,本市有天然臭柏林45萬畝,后因人為的破壞,天然臭柏林減少到12萬畝,近年來加強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加大管護力度,增加投入,使臭柏林增加到17.1萬畝,自然保護區內的林木覆蓋度由15%提高到平均35%。
截止2005年,本市已建立的市級自然保護區有2個,即橫山臭柏自然保護區、榆陽區臭柏自然保護區,縣級自然保護區3個,即神木臭柏自然保護區,府谷杜松自然保護區、神木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 (神木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屬環保部門管理,其余的自然保護區均屬林業部門管理)。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2629公頃(占榆林市國土總面積的1%),其中,橫山縣臭柏自然保護區面積6666公頃;神木臭柏自然保護區面積11402公頃;府谷杜松自然保護區面積6368公頃;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11260公頃。三個臭柏自然保護區承擔著17.1萬畝天然臭柏的保護管理(神木11.6萬畝,橫山3萬畝,榆陽2.5萬畝)。杜松自然保護區承擔著1.5萬畝的天然杜松齡的保護管理。
【濕地自然保護區】 陜西省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于2009年12月16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批復設立。位于橫山縣無定河沿岸,西起榆靖高速公路無定河大橋以東1公里處,東至橫山縣黨岔鎮馬坊村 (地理坐標:東經109°05'-109°40',北緯38°00'-38°05'之間),長72千米。涉及橫山縣的黨岔、白界、響水、波羅、雷龍灣、橫山6個鄉鎮及白界、雷龍灣、二石磕三個國有林場和石馬洼農場及榆陽區南部少部分地域 (占不到5%)。濕地總面積11480公頃,核心區面積1433公頃,實驗區面積6881公頃。
無定河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灘涂面積大,河流兩側地形開闊,水體污染較輕,水質良好,現分布各類野生動植物350余種,動物有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環節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各個類群170余種,植物從藻類到維管束植物180余種,有浮漂、沉水、挺水、濕生、中生到旱生各個類型,香蒲沼澤、蘆葦沼澤、怪柳灌叢、稻田、河道漫灘是濕地的主要景觀類型,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河谷濕地資源為鳥類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僅鳥類達70多種。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歐、黑鸛、白肩雕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大天鵝,白琵鷺、灰鶴、鴛鴦等,陜西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蒼鷺、大白鷺、草鷺、豆雁、斑頭雁、斑嘴鴨、赤麻鴨、綠頭鴨等。
紅堿淖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于1997年,范圍涉及神木縣爾林兔鎮、中雞鎮,保護區總面積11260公頃。其中,湖水水面積5515公頃,草本沼澤面積1080公頃。固定半固定沙地及農田面積4665公頃。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陜西省目前最大的天然內陸淡水湖泊。盛產鯉、鯽、鰱等14種淡水魚,水生物豐富,為水禽棲息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水體污染較輕、水質良好。每年春、秋季在此歇息的水鳥有大天鵝、白琵鷺、班嘴鵜鶘、銀鷗、鸕鶿、豆雁、綠頭鴨、班嘴鴨等二十幾種,數量達到4萬多只,每年夏季在此繁殖的水鳥有遺鷗、紅嘴鷗、須浮鷗、赤麻鴨、蒼鷺、反嘴鷸、黑翅長腿鷸、風頭麥雞等十幾種,數量達8000多只。近年來連續發現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遺鷗在此棲息繁殖。2001年發現參與繁殖的遺鷗親鳥70多對。2002年發現參與繁殖的遺鷗親鳥150多對。2003年發現參與繁殖遺鷗親鳥700多對,繁殖幼鳥500多只。2004年發現參與繁殖的遺鷗親鳥1500多對,估計可繁殖幼鳥1000余只,可以確認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遺鷗重要的繁殖地。此外,在這里分布的主要野生植物有蘆葦、白草、香蒲、冰草、水蒿、灰條等十多種。覆蓋度達35%,適合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繁殖。
【煤炭資源】 榆林是煤炭資源富集區,是國家規劃的大型煤炭建設基地之一。全市含煤炭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54%,煤炭資源的預測儲量為2714億噸,探明儲量為1460億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86%,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2%。精查232.55km2、詳查191.04km2、普查194.98km2、找煤841.43km2。榆林煤的儲量相當于50個大同礦區、100個撫順礦區,與俄羅斯的頓巴斯煤田和庫茲巴斯煤田,德國的魯爾煤田,美國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亞煤田,波蘭的西里西亞煤田并稱世界七大煤田。
榆林煤炭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地殼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次聚煤作用,從而形成了三個不同地質時代的煤田,即石炭二疊紀煤田、三疊紀煤田、侏羅紀煤田。
石炭二疊紀煤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的府谷、吳堡一線,主要可采煤層11層,單層最大厚度15.47米。煤類主要為氣煤、肥煤、焦煤。探明儲量70.49億噸,其中:府谷礦區探明儲量54.74億噸,精查1.74km2、詳查44km2,普查9km2。吳堡礦區探明儲量15.75億噸,精查、詳查15.75km2。
三疊紀煤主要分布在子洲、米脂一線,總儲量為0.33億噸。其余縣區由于埋深超過1500米,不具備開采條件。
侏羅紀煤主要分布在榆、神、府、橫四縣區,含煤面積24561平方公里,可采煤層14層,主采煤層5層,煤層單層最大厚度12.5米,每平方公里地下儲煤1000萬噸。探明儲量1357.33億噸,精查230.88km2、詳查147km2,普查185.95km2、找煤793.5km2。煤類主要為長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質具特低灰 (7-9%)、特低硫 (小于0.8%)、特低磷 (0.006—0.035%)、中高發熱量 (6800—8200大卡/千克)的特點,是優質低溫干餾、工業氣化和動力用煤,是理想的環保用煤,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侏羅紀煤液化性能好,如榆神礦區2-2煤液化轉化率為89.44%—92.35%,油產率為53.49%—60.94%,3-1煤的煤液化轉化率為89.36%—92.16%,油產率為53.63%—63.93%。按照規劃,煤田劃分為神府礦區、榆神礦區、榆橫礦區和定靖礦區。其中:①神府礦區探明儲量431.13億噸,精查達到155.17億噸、詳查43.14億噸,普查40.29億噸、找煤192.53億噸。②榆神礦區探明儲量470.41億噸,精查達到74.65億噸、詳查103.86億噸,普查133.6億噸、找煤158.3億噸。③榆橫礦區探明儲量455.79億噸,精查達到1.06億噸、普查12.06億噸、找煤442.67億噸。④靖定區屬找煤區域。
【石油天然氣資源】 榆林市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其中石油資源儲量10.3億噸,屬鄂爾多斯侏羅紀地質儲層,天然氣截至目前探明面積37萬平方千米,探明儲量4.118萬億立方米,是至今我國陸上最大的整裝氣田鄂爾多斯氣田的主力儲區。
隨著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不斷推進,榆林的石油化工產業也在逐步發展壯大,全市范圍內共有生產井3369口,榆林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由中央和地方企業兩部分組成:一是中石油長慶分公司第三第四采油廠負責開發靖安油田,目前原油生產能力為300萬噸,項目初勘工作已完成,儲量申報和開采申請已經國土資源部批準,進入開發階段,現已在本市境內形成原油生產能力150萬噸。二是本市地方企業開發目前為采運煉的格局,形成年產100萬噸,年加工能力150萬噸,主要產品是:柴油、汽油、液化氣。
榆林天然氣資源主要由中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現已形成年100億立方米的生產能力,建成年處理天然氣50億立方米的亞洲最大天然氣凈化廠。榆林還是西氣東輸的主要氣源地和周轉站,陜北天然氣主要供應:北京、西安、銀川、榆林、靖邊、烏審旗,從2003年10月起開始西氣東輸送氣,已建成運營的輸氣管線有陜西—北京,總長680KM;靖邊—西安,總長488.5KM;靖邊—銀川,總長310KM;橫山—榆林,總長42KM。市內氣田區域內建成輸氣干線28條總長283KM,主干線4條總長108KM已全部竣工。
【鹽資源】 榆林是陜西省唯一的產鹽區,除沒有海鹽外,巖鹽、湖鹽、井鹽、土硝鹽均有。湖鹽,分布于定邊縣,儲量6萬億噸。井鹽和土硝鹽,分布于子洲馬蹄溝及榆陽區上、下鹽灣、鎮川楊正溝等地。巖鹽,榆林巖鹽田為目前已發現全國最大的巖鹽田,鹽田范圍北起紅堿淖,南至清澗,西至青陽岔,東至黃河邊,含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鹽層平均厚度120米,最大厚度370米 (綏德崔家灣);探明儲量8855億噸,預測儲量6萬億噸,占全國巖鹽總儲量的26%。榆林巖鹽資源的潛在價值達33.2萬億元,是全國最大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潛在價值的2.2倍,是全省煤、氣、油等其他資源潛在價值總和的3倍。榆林巖鹽礦物主要為塊狀石鹽、鉀石鹽和硬石膏,有少量光鹵石和鉀鐵鹽,部分為含鉀石鹽。礦石品級大部分屬工業一級品,氯化鈉含量為81.46%—99.8%,平均在90%以上。硫酸鈣含量為1.5%—5%,其他有害組分含量甚微,為全球巖鹽礦床史上罕見的精品礦床。榆林擁有國家定點食鹽生產企業兩戶,定邊長城鹽化有限公司開采湖鹽資源,利用深水結晶和粉洗工藝生產工業鹽與食用鹽,年產量15萬噸。中鹽榆林鹽化有限公司在鎮川開采巖鹽資源,利用真空制鹽工藝生產工業鹽和食用鹽,年產量14萬噸。還有神木北元化工公司、米脂金泰氯堿公司利用工業鹽和巖鹽鹵水生產聚氯乙烯。
【旅游資源】 陜西省旅游局2003年組織的資源普查報告顯示:榆林市旅游資源種類多,內容豐富,是陜北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資源普查表明,共有單體1005個,分屬7個主類、21個亞類、73個基本類型。其中有5級單體4個,4級單體29個,3級單體100個,2級單體165個,1級單體250個,等外單體457個。榆林旅游資源自然類型相對貧乏且類型單一,有單體21個,分屬3個主類、8個亞類、15個基本類型,但級別較高,優良級資源占42.86%,具有開發潛力。人文類旅游資源數量眾多,絕對數量較大,品位高,特色鮮明,開發潛力巨大,有單體984個,數量占97.9%,分屬4個主類、13個亞類、58個基本類型 (類型占79.5%,基本類型覆蓋度達67.4%);在主類中,建筑與設施類資源占優勢 (單體461個,占人文資源單體總數的46.8%,占所有資源單體總數的45.87%),其次是遺址遺跡類 (336個單體,占人文資源單體總數的37.2%,占所有資源單體總數的36.42%),優良率為12.6%,普通級占41.36%,等外級占46.04%。榆林代表性的旅游資源有:匈奴國都——統萬城。位于靖邊縣東北,是世界目前唯一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匈奴王國都城遺址,是世界遺產級資源,是研究五世紀草原民族建筑藝術、探討從大夏至西夏延續5個世紀地區文化和歷史的考古旅游勝地;大漠神湖——紅堿淖。位于神木縣西北,毛烏素沙漠東南沿,是全國最大的內陸沙漠淡水湖,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兩側有同期所建的款貢城和明代易馬城遺址;塞上碑林——紅石峽。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的紅石崖上,這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及底蘊十分豐富,奇山秀水、石窟古剎、長城要塞、摩崖石刻、水利設施混成一體;西部圣山——白云山。位于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西部第一道教名山,集中國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民族文化于一身,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其雕塑藝術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白云山道教音樂是道教音樂四大流派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譽為白云神韻,圣境仙樂,在解放戰爭期間,毛主席來過白云山,留下的傳奇故事具有很強的市場開發價值。
(轉引自《榆林地區志》)